在中國,每一個孩子從課本上學到的第一首古詩,應該都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到後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再到李白的《靜夜思》,可以說,唐詩是貫穿每個孩子學生生涯的最佳伴侶。

  但是您有沒有想過,我們今天能讀到的大多數唐詩,其實都是極大的幸運,至少要感謝四個人。

  說起唐詩,就繞不過李杜。

  詩仙李白驚才絕豔,喝最烈的酒,寫最美的詩,流傳下來的詩篇大概有968首。看起來不少了,但是據傳,李白留下來的詩不足十分之一。

  詩聖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有1400多首,大部分收集在《杜工部集》中,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現今所能看到的這一千多首詩,幾乎全都是寫於杜甫40歲之後,40歲之前的詩沒有幾首。

  杜甫病逝於58歲,僅用18年就爲我們留下如此之多的佳作,難道20到40歲這整個壯年時期,都在默默厚積以備後來的薄發?

  再來說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張若虛,雖說“壓全唐”略有誇張,但是“壓初唐”那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由此也可見張若虛的驚人才華。

  但是,這樣一位才華驚人的大詩人,留存於世上的詩作僅僅只有兩首。

  還有寫出“鵝鵝鵝”的駱賓王,有多少詩留下來呢?答案是五首。

  喜歡“更上一層樓”的王之渙呢?也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間,不知道遺失了多少“海上明月共潮生”,遺失了多少“黃河遠上白雲間”……

  唐人有記,李白曾經寫了兩部特別驚豔的辭賦:《大鵬賦》和《鴻猷文》,然而,我們今天還能幸運地欣賞到《大鵬賦》,但《鴻猷文》卻永遠地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但是,如果沒有胡震亨的話,或許我們連今天這些唐詩都看不到了。

  胡震亨出生於明朝一個書香世家,家境富裕,藏書萬卷,父親胡彭述也喜歡讀書,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胡震亨對文學的不懈追求。

  在胡震亨所處的時期,號稱唐詩記錄最全、最完整的是《唐詩記》,然而當他翻看第一卷時,氣就不打一處來:“首卷就漏了唐高祖李淵的詩,這怎麼好意思號稱是最全的唐詩?”

  爲了讓子子孫孫後世之人還能讀到這些唐詩,胡震亨下定決心,要編寫一本更完整的唐詩集!

  1625年,因魏忠賢的胡作非爲,56歲的胡震亨毅然退出官場,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

  歷經十餘載,老胡所抄錄的唐詩以及相關詩人的傳記和評論等等,擺了一摞又一摞,終於完成了唐詩史上的鉅著:《唐音統籤》。

  《唐音統籤》共有1033卷,按天干之數分爲10籤,不僅記錄了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包括非常珍貴的史料傳記以及文學評論,後世研究唐詩的學者都繞不過它。

  但是,《唐音統籤》寫得沒盡興,老胡還想寫,於是我們幸運地看到了《李詩通》和《杜詩通》,也正是這兩部作品,使得李杜更加成爲唐朝詩人的頂峯,並肩而立。

  正是因爲有胡震亨的晝夜操勞17年,我們纔有幸看到唐朝的詩人們萬裏悲秋、千金散盡、百尺高樓的豪情與美景,纔有幸看到他們朝辭白帝、暮投石壕、夜半私語、曉看紅溼的不捨與足跡,纔有幸看到他們相隨無別、笑問客來、天涯知交、春草離恨的深情與思緒……

  清朝的康熙對唐詩極爲熱愛,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對流傳下來的各種唐詩集很不滿意,我泱泱大國之瑰寶,怎能如此草率!康熙決定拿出家裏的全部唐詩文集,在《唐音統籤》的基礎上,編纂一部有史以來最好的《全唐詩》!

  作爲大BOSS,定目標在行,接下來的就交給項目總負責人來完成吧。這麼浩大的工程,弄好了就是皇帝的政績,可得好好選,就你了——江寧織造曹寅。康熙拍着曹寅的肩膀,“老曹啊,這可是個大任務,好好幹,帶着朕給的《唐音統籤》,去拯救世界吧!”

  於是,曹寅帶領一衆翰林院士,開始了紛繁複雜的編輯工作。一年後,一部浩繁的《全唐詩》放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臣,幸不辱命。”

  看着這部唐朝詩歌總集,康熙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賞!”並親自爲其題序——“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釐爲九百卷。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採擷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

  試想:假如400年前的大明朝,魏忠賢公公人如其名,爲官做事忠誠賢良,天啓年間的朝廷必定一片清明,胡震亨也就不會脫下五品官職的青袍;

  如果胡震亨不辭官,奠定唐詩編纂基礎的《唐音統籤》大概率會夭折,康熙編纂《全唐詩》的野心也要掐滅;

  如果康熙沒了整理唐詩的心,曹寅也就沒有機會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唐詩項目,而是繼續坐着江寧織造的肥缺,曹家也不會敗落得那麼徹底;

  如果曹家沒有敗落得那麼徹底,曹雪芹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決心創作出光耀世界的《紅樓夢》……

  這麼看來,我們是不是應該也感謝一下當年的那個魏公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