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後世多被成爲奸雄,在漢末,則被說成是國賊。原因,不外乎是他架空漢獻帝,操控朝政,後世朝代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就以曹操驚醒臣子。然而大家沒有發現的是,在劉備去世後,季漢政權的諸葛亮,所行之事和曹操幾乎一樣。

  先說說曹操和諸葛亮的共同點:

  大權獨攬:曹操在朝堂上獨斷專權,滿朝文武大多是他曹家的謀士武將,全都以他馬首是瞻。諸葛亮在季漢一樣也是大權獨攬,剝離皇權,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大多是他諸葛亮的門生故吏。

  兵權在握:曹操手握兵權,討天下不臣,以徵戰粉飾自己掌握兵權。諸葛亮又何嘗不是裹挾聖意,興兵北伐?

  皇帝年幼:曹操曾以漢獻帝年幼,不能理政爲由,獨攬朝綱。諸葛亮也一樣以劉禪年幼爲由,代行皇權。

  爲什麼立志匡扶大漢的諸葛亮,會做出和曹操一樣的事情來?原因,迫不得已。劉備去世時,季漢已經有了分裂危機,西川士族舉兵叛亂,國舅吳懿擁兵自重,甚至連馬超也有了不安跡象。如果沒有一個威望和實力都足夠的人,那麼季漢政權分分鐘都有可能四分五裂。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哪怕明知道這樣做是權臣之舉,也必須去做,否則季漢政權就會毀於一旦,爲了先主基業,他必須如此。

  其次,劉禪爲人闇弱,內心只打算偏安一隅,如果沒有一個強硬派看着劉禪,劉禪遲早要沉迷享樂,偏安一隅。而在諸葛亮死後,原本還算老實的劉禪立刻忘了一切教導,貪圖享樂,親近宦官,這也坐實了劉禪爛泥扶不上牆的本質。季漢垮塌,很大原因不是在於姜維主要戰場失利,而是在於劉禪的不戰而降。

  最後,若不能伐魏,蜀國遲早被魏國所滅,諸葛亮雖然獨攬兵權,興兵北伐。但是卻對魏國造成了沉重打擊。後世常有人根據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就斷章取義,說諸葛亮伐魏空耗民財。實際上,蜀國反而是三國中,貨幣擁有穩定流通價值的。而魏國反而被蜀國打的國力虧空,以至於經濟瀕臨崩潰。

  此時兩國經濟對比是非常明顯的,三國志對季漢記載爲: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由此可見季漢之富足。而同時期的魏國卻被諸葛亮打的慘兮兮的,三國志對魏國記載爲: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由此可見,諸葛亮行權臣之事,形如曹操,非是因爲私心,乃是捨去千古名聲,一心爲公罷了。若非諸葛亮在,則季漢早已四分五裂。到時不僅不可能將魏國打的筋疲力盡,劉禪也不可能安享晚年,更不能發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心聲。若是這樣,恐怕他早就被西川豪強害了性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