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着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加強,一大批古城、古鎮、古村落被真實、完整地保護下來,其遺產價值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通過多年實踐,我國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在協調保護與發展方面,蘇州市整體保護老城,有序開發新城,形成“老城和新城協調共生”經驗;在完善公共設施改善民生方面,揚州市堅持小規模漸進式保護,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爲重點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在挖掘遺產價值推動轉型發展方面,杭州市利用老工業園區和工業建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科技孵化器和衆創空間,形成“文化引領城市轉型”經驗;在鼓勵公衆參與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北京市在楊梅竹斜街保護中堅持政府引導、羣衆參與、社區共建…


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等衆多歷史文化遺產被搶救和保護下來,已成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最綜合、最系統的載體。


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項目是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試點項目,肩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破題重任。北京市提出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有機更新軟性生長的新模式,引領跨界復興、倡導公衆參與、活化歷史街區。


楊梅竹斜街位於大柵欄西街斜街保護帶北側,是大柵欄商業街與琉璃廠東街的貫通線,也是區域中主幹路延壽寺街與琉璃廠、大柵欄商業街貫通的核心區域。楊梅竹斜街區域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包括名人故居、會館、寺廟、掛牌四合院等歷史建築。



逐漸更新 保護有機生命體


在楊梅竹斜街的保護修繕過程中,北京嘗試將歷史文化街區視作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關注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並根據項目實施主體參與程度的不同,分爲3個階段進行改造。


第一個階段,試點示範。以項目實施主體作爲最主要的參與者,示範性改善區域的軟硬件設施,集中解決區域更新最迫切解決的問題。通過協議騰退的方式,將區域內居住條件較差、具備搬遷意願的居民搬遷至區政府組織建設的定向安置房中,改善部分居民的居住條件;對主要衚衕進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願意留下來的居民的居住條件;實施衚衕兩側立面修繕及環境景觀改造並進行標識導覽建設,改善區域環境;採取“分級分類、彈性實施”的辦法,對區域內的部分建築進行修繕和翻建,基本實現區域重要歷史建築保護;逐步引入文化創意產業,並通過多種活動宣傳大柵欄文化,增加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明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各種規範,探索居民產業提升、零散空間利用等多種模式。



第二個階段,社區共建。聯合居民、社區等,繼續推動區域的軟硬件改善,並將關注的重心逐步轉移至區域留駐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統一的風貌保護要求下,鼓勵居民、商家進行自我更新,並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更新;繼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居民的需求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公益服務設施;提升居民和社區的區域建設意識,讓居民在享受到區域改善成果的同時,有意願、有能力參與到更新的過程中去;挖掘本地文化再生,幫助“在地專家”(手工藝等在地商業)及社區文化的培育再生,打造社區生活配套服務業。


第三個階段,全面發展。目前,北京市已着手佈局逐步退出市政工程建設工作,由居民、社區和社會力量共同進行持續的區域更新,形成區域動態發展的良性循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模式已成熟,有規則可循,項目實施主體可逐步退出,居民、社區和社會力量將自發進行持續的區域更新,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成效顯著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目前,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老城保護方面,通過拆除違法建設56處、廣告牌匾51處,使衚衕空間逐步顯現原有風貌及肌理。通過建築物的使用性質、騰退情況、建築物現有質量、對街道的影響程度等因素綜合分析比較,對建築進行分類分級修繕更新,使楊梅竹斜街兩側建築呈現不同階段風貌並置的形態。在景觀建設中採用創新手法,將不同歷史文化元素進行排列組合,採用新舊老磚鋪設的方式,將歷史記憶編織到道路的鋪設中,安裝歷史建築標識導覽,同時配套其他景觀小品及綠化的建設,把歷史記憶編入景觀中,在保持楊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時,植入了新的活力。


在民生改善方面,按照平等自願、協議騰退的方式進行人口疏解和空間騰退,通過貨幣或定向安置房對接補償。目前,通過人口疏解,居民在新的居所的居住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居住面積增加,生活環境及品質得到提升,在區域內形成了一定影響,區域內自願騰退居民逐漸增多。同時,尊重現狀衚衕肌理,在市政改造中保留原有上水及方溝,進行雨污水的改造;燃氣工程克服現狀衚衕條件制約,引入新技術;現狀管線和市政設施的拆改移等工程全部完工,切實解決了老城區居民的實際問題,有效改善了民生。



在景觀環境建設方面,進行街區景觀整體規劃,改造鋪裝路面、設計景觀構築物、城市小品、景觀燈具、座椅、垃圾箱、綠植等,並設置標示導覽系統;根據楊梅竹衚衕及建築風貌,進行建築分級整治,15處歷史建築得到原汁原味的保護,25處重要風貌建築立面得到原真性修繕,75%的普通建築立面按照不同建築元素進行彈性設計與整治。


在業態調整方面。通過舉辦文化活動的方式,進行業態打造與提升。邀請中外優秀設計和藝術創意項目進駐老街區,成功引入新業態,集結藝術、文化、創意、建築、時尚、媒體、遊客、居民等多方力量,老街區與新設計的融合碰撞形成項目的獨特文化內涵,通過臨時店、工作坊、展覽等多種方式,重塑大柵欄品牌,擴大影響力。當前,已積累儲備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化創意及特色商業100餘家,已引入商家30餘家,均爲文化創意產業。


在品牌打造方面,楊梅竹試點項目軟性、溫和、理性的模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健康、積極、開放的開發品牌形象得以樹立,品牌影響力正在得到逐步提升,已成爲大柵欄地區的標誌性街區之一。


在零散空間整合利用方面,一是創新實踐“內盒院“項目,通過插入式綠色科技新材料的功能模塊解決老城房屋的保溫、隔音、潮溼以及廁所等居住問題;二是實踐養老院試點項目,爲四合院適老化改造形成示範;三是成功引入“設計爲民生——大柵欄十二間”公益項目,邀請國內著名建築師爲12戶居民一對一設計改造房屋,切實根據各自需求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條件;四是搭建跨界平臺,發動多元社會主體參與。


理性丨建設性丨參考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住建部

聯絡:010-51701869

報料[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