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在杭州某攝影基地一個3歲的童模妞妞被媽媽用腳踢。

  視頻裏,小女孩媽媽在拍攝的過程中因爲孩子不配合拍攝,狠狠用腳踢了一下妞妞,小女孩一時沒站穩,向前趔趄了好幾步。

  就在妞妞媽出面道歉之後,她平時打罵妞妞的視頻,又被相繼爆出.....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就只能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而童年是否可以幸福的成長與父母息息相關,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

  小編分享一篇周老師關於童年與成長的文章,希望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啓示。

  童年和成長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在夢想,彷彿在無所事事中揮霍着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着某種形態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如果只看數字,孩提時期所佔的比例確實比成年時期小得多。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我們僅在兒時體驗過時光的永駐,而到了成年之後,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童年無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爲寫在白紙上而格外鮮明,旁人覺得瑣碎的細節很可能對本人性格的形成發生過重大作用。

  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做人處世,如何思考問題。不過,學習的場所未必是在課堂上。事實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機,意外的遭遇,來自他人的善意或惡意,智者的片言隻語,都會是人生中生動的一課,甚至可能改變我們人生的方向。

  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有一些人執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在他們眼中,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一切都要大人教,而大人在孩子身上則學不到任何東西。恕我直言,在我眼中,他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大人。

  在失去想象力的大人眼裏,孩子的想象力也成了罪過。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爲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地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地喑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

  被自己的孩子視爲親密的朋友,這是爲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不過,爲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爲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爲上司或者奴僕。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纔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爲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點有三。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閒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

  我們習慣於把情緒分爲正面和負面,似乎煩惱、寂寞、無聊是純粹負面的情緒,必須加以防止。我們總是強調對人生要有樂觀和進取的態度,似乎悲觀和守靜是純粹消極的態度,必須予以否定。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尤其如此。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來,正是一些被斷爲消極和負面的心情,可能是屬於靈魂的。所以,當孩子出現這類心情時,不必大驚小怪,反而應該視爲正面價值。我相信,有這類心情的孩子,心靈會更豐富、深刻。其實,哪個孩子沒有呢,區別在多少,更在大人是否珍惜和理解。當然,凡事有一個度,孩子太深沉了也不好。不過,正因爲是孩子,就不會太深沉,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會在生命的歡樂和憂愁之間造成適當的平衡。

  在孩子的性格培養上,我的做法是順其自然,以鼓勵和引導爲主,對優點予以熱情的肯定,對弱點予以寬容,點到爲止,常常還一笑置之,如此爲孩子的個性發展提供自由空間。

  所謂性格的培養,決不是要把原本沒有的某種品質從外部植入,而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固有性格特徵的基礎上,用優點來制約弱點。天下誰沒有弱點?只要優點在發展,有一些弱點又算什麼?只要把弱點限制在適當範圍內,從而減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發揚性格本身的長處便是抑制其短處的最佳方法。

  成長是人生最重要而奇妙的經歷之一,我們在一生中有兩次機會來體驗這個經歷,一次是爲人子女,在父母撫育下長大,另一次是爲人父母,撫育孩子長大。然而,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未必就是我們所瞭解的。事實上,在這兩種情形下,我們的處境都帶有某種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因此,孩子怎樣長大——這始終是一個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題目。

  今日話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