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各種美德被老一輩奉爲至寶傳承了下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過“謝謝”表達感恩。

  而“謝謝”這個詞,恐怕很多牙牙學語的寶寶都會說,然而,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轉變,很多人已經漸漸失去了說“謝謝”的習慣。

  但是,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即使獲得了微不足道的幫助和支持,他們仍會馬上將自己的謝意用語言反饋出來,這種人常常被人質疑假客氣、假清高。那麼,從心理層面看,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一、協調、配搭意識與潛意識

  精神分析流派認爲,潛意識是人類最矇昧的思維意識,而意識是受到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道德的影響,意識之於潛意識是抑制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說潛意識是受意識的支配的。

  但是,千人千面,有的人會更願意釋放自己的潛意識,他們意識的管理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而有的人因爲社會性和安全感建立的相對完全和完善,意識和潛意識方面的配比則是相當協調。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完全抑制潛意識也是不健康的心理,而完全的放飛潛意識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兩者搭配指數合宜纔是最理想的狀態。

  而那些時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則是意識與潛意識調和配比恰當的一羣人,他們通過說謝謝,重塑道德感和規則性,協調、配搭意識與潛意識,並藉此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發自內心的欣賞和佩服這些人。

  二、 衝破適應性偏見

  適應性偏見指的是人們喜好和興趣以及對於事物的態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態度的變化。比方說,一個人開始很渴望得到某種東西,而在得到後,漸漸覺得就是那麼回事,慢慢興趣也就索然了。

  另一種情況,別人在幫助你的時候,最初你還知道感恩,但是,在這種被幫助環境中待久了,你會覺得被幫助是一種理所應當的狀態,最後也就不會感謝對方了。於是,很多人在適應性偏見的作用下,失去了感恩的心,變得麻木不仁,根本不會說謝謝了。

  而那些時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其實是爲了衝破這種適應性偏見,將自己的感恩的心激活,他們都是一羣心存敬畏和感恩的人,在得到別人幫助和支持的時候,總能將自己的感謝表達出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也是一份饋贈。

  三、 通過高感覺閾限,捕捉別人帶給自己的變化

  所謂感覺閾限是個體心理學中研究個人氣質的標準之一,有的人感覺閾限比較強,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比較敏感,能夠很快很確切的感應到對方的情緒和思想變化,也能夠很敏感的感知到周圍事物和環境的動態。

  相比之下,感覺閾限比較弱的人,在感知能力和外在刺激方面的感受並不敏感,所以,同樣的事情,感覺閾高的人比感覺閾低的人容易受刺激。

  那些經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實際上是一羣擁有高感知能力的人,他們通過謝謝表達感恩,並藉此清晰捕捉別人帶給自己的變化,包括正面也包括負面的。

  當自己得到對方的幫助、支持、正面的刺激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傳導系統會迅速將這個訊號傳導開來,而他們在接受這個訊號的時候,就會馬上處理並且反饋出來,也就會付諸於實際行動,將謝謝反饋輸送出來。

  由此看來,經常將謝謝掛在嘴邊有助於捕捉別人帶給自己的變化,而感覺閾高的人則更樂於這樣做,謝謝對於他們來說,是必須的、理所應當說出來的。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精神分析引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