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時,曾問及館內珍藏的1920年9月版的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的來歷。它是由中共早期黨員張人亞的父親在爲張人亞假造的衣冠冢中保存下來的。同時保存在衣冠冢中的還有中國共產黨首部黨章等30多件珍貴史料。張人亞是誰?爲什麼在黨史上鮮有記載?爲什麼他會以如此特殊的方式保護黨的文件?神祕守護背後又埋藏着怎樣的故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寧波北侖廣電中心聯合制作的連續報道《不忘初心--尋找張人亞》,今天推出第三集:上海鬥爭。

我是記者曹美麗,追尋着少年張人亞的足跡,我來到了上海。

此時,我的電腦裏已經蒐集了很多有關他的資料,其中他在上海時期的最豐富:學徒、共青團、工人俱樂部、商務印書館、上海地委……但很多材料語焉不詳,甚至不同材料之間存在矛盾。我決定順着一封信開始尋找。

" 劍雲先生:我是南京路一家銀樓裏的工人,從前我雖在鄉間小學讀過五年書,在十六歲那年到上海來,就進入銀樓工場裏做學徒,到現在已有八年了……"這封信是寧波市北侖區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陳一鳴發現的,刊登在1921第八期《解放畫報》上,是張人亞用張靜泉的原名寫給《解放畫報》創刊人周劍雲的,標題是《工人失學的痛苦》。信中提到的"南京路一家銀樓",不少研究者推測就是現在總店仍在南京路上的老字號"老鳳祥"。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宣誓廳

上海之行,我的第一個採訪對象是張人亞的侄子張時華,他是張人亞弟弟張靜茂的兒子,也是最早開始尋找張人亞的人,如今已87歲高齡,住在上海郊區一家養老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祖父張爵謙曾在報紙上刊登過尋找張人亞的尋人啓事,音訊杳無;1956年張爵謙去世時將這個心願留給了兒子張靜茂;1968年張靜茂去世時,又將這個遺願留給了張時華。直到2005年4月,張時華在上海圖書館查找資料,偶然看到《紅色中華》影印本,立即耐心查看,終於在46期第三版上,赫然看到了《追悼張人亞同志》的文章,這無疑是有關張人亞下落的最可靠資料。那一刻,已年逾古稀的張時華不知是怎樣的"悲喜交加"。隨着不斷地尋找,張人亞的形象在張時華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張時華講述張人亞早期在上海的革命經歷

張時華說:"張人亞是1913年到上海的,1915年的時候上海發起了一個愛國促進會,他去捐了1塊錢。那時的工資只有幾毛錢。"

在當時的上海工人中,具有張人亞那樣文化水平的人很少。加上他不斷學習新思想、新文化,逐漸成爲工人領袖。

" 1920年參加了工商友誼會,實際上跟共產黨有接觸。張人亞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看清楚共產黨是幹什麼的。"

在張時華老人的陪同下,我先後走訪了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在一大會址紀念館,我親眼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時問及的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藏品保管部主任陳曉明告訴我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所收藏的這些革命文獻當中,非常重要的是《共產黨宣言》1920年9月版,以及1921年、1922年在我們黨創建前後這段時間我們黨出版的重要革命文獻……"

張人亞保存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是唯一存世的二大中文文獻,目前被收藏在中央檔案館,其中包含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我看到的是首部黨章的複製本,紀念館館員倪娜說,這些文物太珍貴了。"爲什麼說二大在黨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黨代會,是因爲二大在我們的黨史上誕生了七個非常著名的'第一'。比如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也就是最低綱領。第一次誕生了我們黨的黨章,第一次提出了民主聯合戰線的思想,也就是統戰的發源地。如果沒有這些文件,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思想的起源在哪裏。"

黨的二大之後,上海的工人運動更加蓬勃發展。作爲工人運動的領袖,張人亞自然對共產黨的思想理論更加關注。想必,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人亞大量蒐集、保存了黨的相關文獻。

【新聞廣播劇】

俞秀鬆:人亞同志,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你知道嗎?

張人亞:不光知道,我還搞到了這本冊子。

俞秀鬆:《共產黨宣言》?真有你的!快給我說說,都有什麼?

張人亞:秀鬆同志,說真的,它讓我熱血沸騰,彷彿是在黑暗中行駛的船,突然發現了燈塔、找到了方向。中國正在忍受帝國主義的宰割,我們的勞苦羣衆必須要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中把自己解放出來。要抗爭,就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幫助我們。

張人亞:秀鬆,你看,這裏還有……

俞秀鬆:《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共二大決議案、共產主義小叢書,這麼多,人亞你這是?

張人亞:我要了解他們,我要加入他們!

上海黃浦區,從城隍廟往南,我在陸家浜路和迎勳路的交叉路口徘徊了很久,試圖在這裏找到一張老照片的一點點蹤跡。

那是掛在張人亞家老宅中的一張黑白照片,長達1米4,寬33釐米,是1922年9月16日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成立時拍下的一張合影,其壯觀景象令人過目難忘。侄子張時華介紹說:"那時候上海有三、四十家銀樓店,每個店裏有10個、20個、30個工人,(張人亞把他們)這些工人組織起來到南市開一個大會,報紙上介紹有1600人。"

記者採訪上海龍華紀念館的王菊如

作爲俱樂部主任,24歲的張人亞坐在正中間的位置,照片的背景是當時的職工教育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負責人及上海的黨團組織代表邵力子、高君宇、俞秀鬆、陳爲人等出席了那次大會。

工人遊行示威

領  喊:增加工資!星期休工!

羣  喊:增加工資!星期休工!誓死力爭!堅持到底!

不到一個月後,張人亞帶領2000多名工人,發起了上海金銀業工人大罷工。

罷工、談判、與巡捕房纏鬥。在堅持28天后,工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張人亞:罷工勝利了?

負責人:嗯,資本家答應工人每週休工,減少學徒年限,改良待遇。

張人亞:工字和人字加起來就是天啊,好,太好了!

負責人:唉,只是還有一個苛刻的前提條件。

張人亞:什麼條件?

負責人:資本家提出,必須開除你。人亞,寧波旅滬商會讓我告訴你,他們盡力了。

張人亞:哦,告訴他們,我會離開銀樓的。能幫助勞工大衆爭取權益,犧牲我一人又有什麼關係?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被銀樓開除後,張人亞在黨組織安排下到商務印書館同孚消費合作社工作。從國家檔案館保存的張人亞在前蘇聯的手書材料可以確定:1922年11月,張人亞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上海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當年7月中共二大召開時,全國只有21名工人黨員。此後,他先後擔任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委領導、中共浦東支部聯合幹事會書記等黨團職務,並兩度赴蘇聯學習,創辦了上海總工會機關報《平民日報》。時任我黨重要領導職務的張國燾、鄧穎超都曾與張人亞在一個黨小組工作。

1927年,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上海,以張人亞的身份已經很難繼續公開開展工作,他的人生軌跡將向哪裏去?下一站,一起到安徽蕪湖繼續尋找答案。

張人亞的另一個侄子張時華,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張人亞的下落,他記得母親回憶過,1927年冬天的一個傍晚,看見離家多年的張人亞悄悄回來了。

張靜泉,後改名張人亞,原寧波鎮海霞浦鎮人,是1922年入黨的中共早期黨員。但有關他的資料極其有限。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爲什麼會被保存在他的衣冠冢裏?

記者從今天召開的上海海上搜救工作會議獲悉,上海市海上搜救應急聯動體系不斷優化,搜救應急實戰能力不斷提升,去年共組織完成搜救行動237次,成功救助人員1818人次,救助船舶230艘,搜救成功率達97.48%。會上,張風雷、林浩等10名優秀海上搜救志願者獲得市政府表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