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初中語文課本很顯然想要培養中學生綜合的素質跟審美情趣,所以除了廣泛出現在其他版本課文中的散文與說明文之外,還有不少講述審美情趣的科普小品文。

  說起審美情趣,就不得不誇誇選入課本的幾篇講究建築美學的說明文了。蘇州園林和故宮的美,隔着千年依然讓莘莘學子留戀往返,如果當年的圓明園沒有被毀壞,描寫圓明園的文章也應該可以進入中學課本吧,着實可惜了。

  總是被大家天天唸叨的圓明園到底有多美呢?現在看到被被燒燬前的照片,還如同身處人間仙境之中,即使是現在的圓明園遺址,只能體現當年風采的一腳半點,還是橫跨着時空海峽,在審美意趣的感召下,照耀着我們的靈魂。曾有幸選修過《中國建築美學》,近乎所有學建築美學,甚至是建築學的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見不到圓明園美貌的遺憾。

  圓明園的美不僅僅在於建築學的偉大成就,更在於人文藝術的巨大輝煌。修復圖中巨大的噴水池,還有至今還沒有被湊齊完整的圓明園十二獸首……在整個圓明園的藝術價值面前,宛如九牛一毛,滄海一粟。

  作爲皇家的私家園林,圓明園歷經幾代皇帝不斷地修繕完美,作爲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更是源源不斷地把當時天下的所能尋得到的奇珍異寶,如同傳送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傳送到圓明園裏面去。

  多少在歷史上讓旁人捶地痛苦的真跡被根本不識貨的帝國主義列強,宛若垃圾跟廢紙一樣堆在火裏熊熊燃燒。多少大師窮盡自己一生的才氣與能力製造出的精巧結構的建築手法,那些本可以如同故宮一樣作爲北方園林的代表一樣,寫到建築史,美學史,甚至民族史上的精妙結構……如同車軸前毫無反抗能力的螳螂一樣……被活活燒死歷史的塵埃裏面。

  然後帝國主義的列強,當年的英吉利和法蘭西的所謂紳士,肩並着肩,手裏提着“文明棍”,傲慢而無理地一邊呵斥我們的祖先爲“野蠻人”,一邊用“文明的手段”強搶屬於我們的財富與人文瑰寶,狠狠地踐踏我們先人數代人的努力成果。然後用他們沾滿火藥和我們祖先鮮血的手,逼着清政府籤下一個又一個令人作嘔的條約。圓明園的事情還不能說明落後就要捱打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