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就是說民國的時候民衆普遍文化程度低,受教育的機會很低。這些民國時的所謂大師其實沒有什麼水準。

  其實他們這話也不無道理,比如說就現在,中國中國援助非洲的建築隊完成了任務,回到國家,某工程師和跟着他學習的非洲小夥子說好好幹,你就是這個國家的土木狗大師了。民國的很多大師其實就是這個非洲小夥的水平,當時的中國和外國的差距,大到了像是兩個世界,外國在1905年都有了相對論了,都開始現代社會萌芽了,中國還是在研究孔夫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時只要能去外國,隨便學點東西回來就都是大師,外國大學沒畢業回國的,都是北大教務主任。野雞大學的都能當副教授。就比如說魯迅三流城市的醫護專業,回來就能直接進教育部。

  現在就不一樣了,哈佛本碩博回國也當不了北大的教務主任了,那就更別說什麼教育部,三流專科,你即便是從美國一流的本科碩士,回來都得考試,還不一定能考得上,簡單點來說就是世界上大師是567的水平,普通人是2的水平。中國人因爲比較落後,大部分都是0。而民國大師就是2或者3的水平。

  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世界發展,歐美的普通人是20分,大師是100分,中國的普通人也有十七八分,大師也有八九十分,拿到國際上,也完全不虛。

  而且中國的文化都是按照傳統的方法整理,比如說列傳24史,有些人家裏有錢,認得幾個字可以留洋,運氣好沒有掛掉,然後回了國,他們用現代大學的研究方法,把古人記載的資料重新整理一遍,也不需要什麼曠世奇才,只要智商正常受過必要的教育就可以了。

  他只需要整理一部分,後面的人接着整理,在此之後他便成了開山鼻祖,後面的研究學者,都用的他的整理的資料,還有他的徒弟,要名望有名望,有地位有地位。比如說郭沫若,他就是喫了沒徒弟的虧。到現在依然在被人侮辱。

  在中國當代大學很多學科都是這麼來的,很多開山鼻祖並不是他們水平高,只是他們趕上了好時候,比如說古代的那些大學士,智商文化知識都很高,但是基本的科學常識完全不會,他們的知識結構也很混亂,這些大師能夠成爲各個學科的開山鼻祖,就好比後來的大企業家。有一部分是真有能力,當然有一部分就是趕上了好時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