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民國在黃金10年的時候不願意大力發展重工業?這件事情在當時是很難嗎?

  看看中華民國的統治階級江浙財閥就知道了,舉個例子,當時民國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將出自於浙江湖州四大富商家族之一。連上海的張園好像也就是他家的,他家是幹什麼的?絲業發家,不光他們家,他們那個地方另外幾家大富豪也都是賣生絲的,生絲賣給誰了,賣給洋人,所以他們家族裏邊。都是給洋人當買辦的,但是這個人給孫中山當過國黨的財政部長,當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

  所以可見,就國民黨這個統治基礎,這幫人,天天光把原材料出口,工業進口的買辦資產階級,可能給你搞重工業嗎。民國中央鋼鐵廠搞了多少年沒有搞成,就算是小日本把漢陽鐵廠還給你,估計民國也能把漢陽鐵廠給搞廢了。

  從買辦的經濟利益角度來出發,當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是爲了讓我們把原材料更好的賣出去,你們的工業品更好的買進來,這是多好的事情,造鋼鐵不用,上美國進口,盤尼西林也不用上,美國買,反正這些買辦又不是掏不起這個錢,發展重工業是根本不想幹,也不想這麼做。

  說句實在話,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根本就不是一碼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荷蘭的商業資產階級和英國的工業資產階級競爭已經證明瞭,把買辦資產階級當作基本盤的國民政府在給他黃金20年30年也不可能有動力發展重工業。

  現在美國說自己都不敢說他是黃金年代,只敢說是鍍金年代。民國何德何能能稱之爲黃金10年了?抗戰中最需要軍工的時候,四川的鋼鐵廠紛紛破產,怎麼大力發展重工業?

  再說個具體的例子,在1937年上海有個五金廠的小老闆響應國家號召要內遷重慶,但是被認爲規模太小沒給經費,於是他只好自己籌措資金,選擇內遷,剛開始他的目的地是武漢,但是國民政府不提供場地也不提供減免稅收,他沒有足夠的錢繼續往內遷,之後就被同學拐到西安了。

  這個小老闆叫做沈紅,也是陝甘寧邊區工業之父,後來被陳雲稱爲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員工,而是中國的總工程師。當時爲了把他拉到我們這邊,堪稱是三顧茅廬了。這個人的經歷也很說明一些問題,如果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他的經歷,也就說明爲什麼民國搞不起工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