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幾位滿清皇帝中,對后妃鍾情寵愛一人而終生難忘的不在少數。諸如康熙帝與皇后赫舍里氏、乾隆帝與原配嫡後富察氏、光緒帝與珍妃,都挺有一些典故可說。但這幾位的愛情對比他們的先輩皇太極、順治帝,還都太遜色了。

皇太極對宸妃海蘭珠、順治帝福臨對董鄂妃,都在清代歷史中留下了“驚天動地”的愛情紀錄。這父子兩代人在對愛妃的傾情上,可謂如出一轍,幾乎達到不惜一切的程度。最終都因爲心愛的美人死了而心灰意冷,抑鬱而終。

先看看皇太極那一段:

皇太極一生娶了十五位女人,而他最喜歡的是天聰八年(1634年)娶的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

清代皇帝誰愛江山更愛美人 這父子倆最典型

(皇太極與海蘭珠劇照)

海蘭珠,是孝莊皇后的親姐姐,她比孝莊大四歲,卻比孝莊晚嫁皇太極九年。她們姐妹倆還有姑姑三人共嫁共侍一夫,在清代歷史上應是很特殊的一例。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但她賢淑文靜、美麗成熟,且身材仍妙如少女。皇太極與她一見鍾情,好像前生夙願得嘗,雙方形影不離,恩愛難捨。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正式登基稱帝,冊封五宮后妃。剛入宮一年多的海蘭珠就被正式冊封爲東宮大福晉,漢號宸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姑母中宮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莊妃)高出兩個檔次。

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下皇子,令皇太極喜不自勝。嬰兒出生第八天,他便傳命文武羣臣聚集皇宮大政殿,頒佈詔諭。宣佈全國除十惡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宸妃所生雖爲皇八子,但其兄長無一出自皇太極稱帝后的五宮后妃,所以他似乎成了日後最有資格承襲皇位的“嫡長子”。

皇太極因這個兒子降生而大赦天下,明顯含有視他爲繼承人之意。宸妃在寵冠後宮的同時又母以子貴,非常符合皇太極心願。從孩子降生到次年春節,他與宸妃在精心撫愛小兒子的同時,不斷接受着來自各方面的祝福。甚至有使臣來盛京參加新春慶典時,在朝賀皇帝、皇后之外,特意另進了一份給皇八子的賀表賀禮,以討得皇太極歡心。

然而這個皇八子命運不濟,剛剛兩歲便因病夭折。遭受喪子之痛的海蘭珠傷心至極,本來身體較弱的她自此時常陷入病中。

清崇德六年九月上旬,皇太極正率領大兵與明朝洪承疇部進行松山錦州決戰。數十萬大軍生死搏殺之際,盛京宮中派人報來“皇上心愛的宸妃病重的消息”。

皇太極絕對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的馬上皇帝。得知海蘭珠病重,他如同鋼針刺心,亂了方寸。他立即安排屬下堅守大營,自己則於第二天一早急返盛京探視愛妃。

一路歸心似箭,皇太極茶飯不香,至九月十七日夜駐蹕舊邊。哪知剛過一更時,盛京快馬又來傳報“宸妃病篤”。皇太極連夜拔營,催動車馬疾馳。十八日凌晨,再次聞報“宸妃已薨”之訊。皇太極心亂如麻,僅帶幾個隨從飛馬入京。

他入城直奔關雎宮,但仍是晚了。時年33歲的海蘭珠已經魂離玉體,閉上了那雙曾無數次含情凝視丈夫的雙眼···。皇太極捶胸頓足,撫屍慟哭不已。令後人用“美人氣已絕,英雄心欲碎”來形容皇太極當時的表現。

清代皇帝誰愛江山更愛美人 這父子倆最典型

(劇照)

愛多深則傷多痛。皇太極接受不了海蘭珠突然病死的殘酷事實。他曾幾次因悲情過度而昏迷過去,嚇得皇后嬪妃和諸王大臣惶惶無措,

幾天後,皇太極平靜下來自責說:“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爲一婦人哉”。但無論如何,他也無法抹去時常浮現腦海的海蘭珠的音容笑貌。

皇太極下旨爲愛妃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九月廿九初祭之日,他親率文武百官及其福晉們前往致奠,宣讀了沾滿淚痕的祭文。最後,皇太極在海蘭珠墓前親自奠酒三次,又讓諸王大臣和外藩屬國使節輪番祭奠禮。

此後,皇太極月祭、大祭、冬至祭、週年祭,一再表達無盡的哀思。甚至在當年歲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時,他也與皇后率百官及眷屬前去祭奠海蘭珠,讓愛妃盡享哀榮。

崇德七年正月元旦例行大賀,皇太極竟因愛妃之逝而停辦了朝中重大典禮。他傳諭“以敏惠恭和元妃喪,免朝賀,停止筵宴樂舞”,

朝中羣臣見皇帝如此,擔心他會耽誤了社稷大事。又因他平日在宮中時常睹物思人,每當想起海蘭珠即傷心落淚,就多次勸解,還陪他出城射獵消遣。

可是海蘭珠的墓地就在盛京地載門外五里之處,皇太極每次出宮射獵時,都有意無意地要經過此處。眼見心愛的女人屍埋黃土、再也不能復生,每次他都睹墓傷悲,情不自禁地下馬哭祭一番。

崇德七年二月,清軍在松山錦州大戰中獲勝,明將洪承疇、祖大壽被俘獲後降清。當年四月,皇太極傳旨在盛京皇宮大政殿爲此二人賜宴慶賀,

但在不尋常的盛宴上,衆人卻沒有見到皇太極駕臨。原來,他是因爲海蘭珠的哀悼期未過而缺席。

有史料介紹,皇太極爲了愛妃而停止了宴樂,但卻還有不識相的王公貴族不遵制默哀,在海蘭珠的喪期內爲此遭受處罰者多達數十人。其中郡王阿達禮和輔國公扎哈納的王公桂冠都險些因此而被削爵;其餘人則受到沒收家產、罰銀、鞭笞、貫耳鼻等處罰。

宸妃之死的精神打擊,使皇太極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馬上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流露出心灰意冷的病態。

此後,皇太極再也沒能重返戰場,無奈結束了四十幾年戎馬征程。在宸妃海蘭珠去世兩年之後,他以52歲的壯年駕崩在盛京清寧宮。

歷史情景巧合的是子如其父。皇太極的九兒子福臨,即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他與其愛妃董鄂氏(亦稱董小婉)的愛情,也同他的父皇一樣驚天動地,再給清史續寫了一段愛情佳話。

皇太極死的時候,福臨剛六歲,他對其父與宸妃的愛情故事肯定無以知曉。但血脈相通,或許皇太極強大的“情種”基因,都無形的遺傳給了這位坐上皇位的九兒子

清代皇帝誰愛江山更愛美人 這父子倆最典型

(順治帝與董鄂妃劇照)

順治帝繼位後,忍受了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多年的欺辱傀儡,直到多爾袞死後,14歲的他開始親政握權,成爲真正的皇帝。

史料記載,順治帝先後冊立兩位皇后。一位是他母親孝莊皇太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親政後,順治帝由於對多爾袞怨恨在心,所以對這位皇后並不滿意,多爾袞死不久,這位少年皇帝就不顧諸多反對,執意廢掉皇后,將其降爲側妃。

他的另一位皇后,也爲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聘爲妃。六月冊爲皇后。她不久因處事不周受到福臨責斥。但這位皇后能委屈圓通,又有孝莊太后呵護,纔沒有被廢掉。

兩位皇后都不中意,順治自然會找尋新人。這時,董鄂氏進入了他的視野。

年輕的順治帝對董鄂氏,如同皇太極對海蘭珠一樣,也是一見鍾情。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剛選入宮17歲的董鄂氏就被順治帝冊爲“賢妃”,僅過一個多月,順治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爲由,宣佈晉封她爲皇貴妃。

這樣的升遷速度,已經超過了他父皇對宸妃,清史上罕有記載。

又過了兩個多月的十二月初六,順治帝爲顯示對董鄂妃的格外寵愛,專門爲她舉行了足夠隆重的冊妃典禮,還越格按照冊封皇后的大禮頒恩詔大赦天下。創下了清代262年歷史上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特例。

這一年順治帝19歲,董鄂妃17歲,兩人的年令還是比較般配。據傳,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至今保存有順治冊立董鄂妃爲皇貴妃的《詔書》。

清代皇帝誰愛江山更愛美人 這父子倆最典型

(劇照)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來歷,一直爲人們議論不休。民間傳說她就是明末名妓董小宛;還有人說她本是順治皇帝的弟媳、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這一說法得到許多人認可。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都喜歡拿她的出身說事,這也使董鄂妃成了清代的歷史明星。

巧合的是,董鄂妃與海蘭珠的生活經歷差不多。入宮第二年,董鄂妃爲寵愛她的皇帝生下了四兒子。順治欣喜若狂,竟然頒詔天下“此乃朕第一子”,還祭告天地,接受羣臣朝賀。舉行頒佈皇第一子誕生詔書的隆重慶典,之後再次大赦天下。

順治對這個孩子的待遇甚至超越嫡出,大有冊封其爲太子之意。他這些舉措與其父親皇太極當年與海蘭珠得子之後的舉動基本一樣。

而這個孩子的命運,也竟然與海蘭珠所生之子命運相同,在生下久就夭折了。

因爲寵愛董鄂妃而喜愛這個皇子,順治帝對失子痛心疾首。他超越祖制,傳旨追封夭折的兒子爲和碩榮親王,還爲他修建了高規模園寢,並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表達對這個夭折皇子的父愛和痛惜。

皇太極的愛妃海蘭珠紅顏薄命,順治的董鄂妃也與其完全相同。

董鄂妃身體亦是美而弱。兒子突然夭折的打擊,使她從此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殞,病死在承乾宮,芳齡僅22歲。

年輕美麗、知情達理、善解人意,剛爲人母就病死了,這對順治皇帝福臨完全是致命一擊。

清代皇帝誰愛江山更愛美人 這父子倆最典型

(劇照)

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悲痛萬分,他表達哀思的做法幾乎超過了其父皇太極早年的舉動。

按照清王朝禮制,皇后去世輟朝時間爲五天。但順治則爲董鄂妃輟朝四個月。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硃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三個九天後,再用硃筆。而董鄂妃死後,順治帝用藍筆批奏章也長達四個月。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的靈柩從宮中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順治帝命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親自擡梓宮。隨後又在景山觀德殿爲董鄂妃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安排一百多1名僧人誦經。現場日夜香火燎繞,經聲不斷,順治帝本人五次親臨祭奠。

大力彰顯董鄂妃的賢德,是順治帝的一項心願。他欽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順治帝甚至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洋洋四千多字,內容情切動人。爲了追思董鄂妃,他還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爲墮淚”。

本來年輕力壯的順治皇帝,經過喪子、失去愛妃的打擊,身心受到極大損傷,心情頹廢不已,曾一度想墮入空門。在董鄂妃死後僅半年,他因體弱不幸患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與父親一樣“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滿清入主中原第一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在養心殿駕崩,時年剛24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