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粰C器取代,出現終結者系列電影那樣的時代呢?


如果說「取代工作」那是看得見的,譬如谷歌翻譯論文摘要翻譯的比我好,而alphago等可以代替陪練。

如果說「取代人類」,那還早。一套如此複雜的系統如何實現系統級的正反饋或者自維持,目前還不好說。可以參考「生物圈二號」實驗,這個暫時可以證明人類設計的系統還不足以達到生物圈級別的自我維持。

說到底,目前無論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都需要人來維持,ai使得這些系統實現自維持成為了可能。儘管ai可能是低效率的,笨拙的,或者通用性差的,但是ai包括之前的自動化技術,都在讓這些系統所需要的人力減少。

假如實現了這些,大概ai也要開始問「我是誰」這種問題了吧。當然,ai也許能在一部分事情上超越人類,不需要知道「我是誰」這種簡單的命題也不是不可能。

但即使那時候人類應該也還在,畢竟超人之於人,相當於人之於螻蟻。


站在宇宙的視角,人畢竟始於地球上的自我演化路徑上的生命形式,自然演化的原則從來都是夠用就好,從宇宙三大要素:能量,物質,信息上仔細分析下其實侷限明顯:

能量利用形式僅限於atp。日喫三餐,存儲能力弱。功率低。已經是被各種動物碾壓了。

物質的利用形式依賴其他生物體異養,依賴氧氣,水,溫度,壓力諸多必備條件,繁衍需要經歷受精到成長整個過程。僅具備簡單初級的自我修復能力,生命脆弱,死法太多。

信息處理能力上看,經驗無法傳承,計算能力,存儲能力,信息傳遞效率的侷限,將導致人在科研路線上會越來越難出成果。對於普通人而言,直觀和感性思想,產生過渡解讀,邏輯謬論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

說白了,演化生命先天的侷限就是需要從0開始,逐步升級,且升級方式必須是能夠自然產生的,需要將概率上的偶然性通過自然選擇逐漸固化,存在非常強的路徑依賴。意味著太多技術上的可能性並不會由自然演化產生。

那麼,在一定的技術起點上,產生可自我增值的生命形式顯然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機器人普及之後,從物質能量獲取,到製造全流程實現機械自動化,並能夠自行維護製造工業後,機器就已經可以離開人類生存了。

這種前提下,新生命的能量,物質,信息的處理方式突破了演化的路徑限制。機器一旦可以設計創造新機器,也就能夠不斷將新技術實現在生命體中。

能量利用上無論是電,化石能源還是核能,都比atp具有更強的上限。混合利用甚至可以組合不同能源形式的優勢。

物質利用上,使用各種演變過程毫無利用機會的金屬和化工合成材料,容易適應極端環境,宇宙擴張優勢明顯。可以模塊化組裝,更新。機械的維護再複雜,相比醫學還是簡單很多吧。腦袋掉了?換個身體還是換個腦袋都不是什麼問題。

信息利用上,之前說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傳輸能力,目前的技術已經碾壓人腦了。目前發展中的實際上是一種學習泛化能力。看似人腦具備的學習泛化能力目前還遠強於AI,但如果略微瞭解目前在已有機器學習領域的理論和實現,會發現AI技術畢竟是一種理性科學的產物,同樣是基於經驗進行數據整合,機器本身能夠訪問的樣本數據規模遠超人類個體的能力,同時機器學習的數學理論可以評估泛化的準確性,是否過擬合(類似人對現象的過分解讀),也能夠保持邏輯推理的正確性。因此在很多已解決的問題上,正確性和可靠性都要強於人腦。一旦在理論和技術上突破目前泛化能力的瓶頸,結合以上傳輸能力,存儲能力的優勢,形成一個雲腦,就是一個超神的存在。

需要多久不好說,但彷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以宇宙之大,生物演化和人類發展史之渺小,大概率已有此類吧。


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未來,人類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嗎?當然有,因為有一個東西是獨一無二,是隻有我們人類能創造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叫做:意義


什麼是意義呢?


有的小說,電影,你看完之後會覺得有意義。但也有的電影,你看完之後會覺得浪費時間。英文叫 kill time 。我們會覺得有些好萊塢爆米花電影是在 kill time ,但如果看了某部電影淚流滿面,覺得情感上特別震撼,你就會覺得有意義。但我們花的是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票價,從不同的電影當中我們都得到了一個故事。只是我們的感受不一樣。


這一點,是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判斷的。

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呢?它可以寫小說,可以拍電影,還可以用大數據計算哪種寫法的點擊率會比較高。但是它無法理解這個故事是對別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激發了什麼情感。我們給愛人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文筆很好嗎?不一定。但是讀到這封信的人讀著讀著就流淚了。我說街邊樹葉落了,你記得那條街嗎?那是我們第一次在這座城市見面,手牽手走過的一條街。


——這些話有沒有意義?電腦不知道。但是讀這封信的人,他知道。他完完全全地知道。


意義是建構出來的。準確的定義是:它是人類通過互動交流創造出來的,特有的建構。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交流,一個是建構。交流的意思是說,不存在單方面的意義。它只存在於人與人的共鳴之中。你聽到一首曲子,覺得很震撼,那是一個作曲家通過某種表述手段,和至少一個演奏者通過他的理解,和進一步的闡釋,創造出來的一個跟你取得心靈聯結的時空。這些創作者運用他們的專業技能,激發起聽眾心中某些共通的情感體驗,也許讓你想到了某一個黃昏,某一個雨後的清晨,某一段難忘的情感,你們之間獲得了某一種共鳴。


用抽象的話說,這種共鳴,為存在(時間)本身提供了依據。


意義的反面是什麼,是無意義。我們經常用一個詞表達這種感受,叫做空虛。想一想你最近一次感到空虛的時候。你在幹嘛呢?可能是在刷朋友圈,或者看綜藝,追劇,玩遊戲……


你並不是沒有做事。你甚至可能在工作,同時也會覺得很空虛,你心想:


我為什麼要寫這個報告,做這個 PPT 呢?我把時間花在這上面,有什麼意義?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8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喪後即燃:李松蔚認知升級 16 講

李松蔚, 青年心理學者

18 小節 | 5 小時

¥99.0 會員免費


先說總結,生物的複雜性遠超人工智慧。

生物的優勢不僅僅在於速度和效率,還在於全能性,再深究一點就是適應和改變環境的能力和有意識的發現並且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人工智慧根本上實現不了的。

其實任何東西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並非生物。人工智慧需要取代人類,就需要有比人類更能適應環境的能力,人類爬到食物鏈頂端用的不僅僅是蠻力,還有智慧,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在於效率,所以不會出現廣泛應用的人工智慧會說謊和欺騙。高效就意味著有跡可循,有跡可循就意味著有破綻,有破綻就無法打敗人類,取代人類。

最後,人類沒有進化成新物種的時候,人類沒有打破時間和緯度的禁錮的時候,人類在根本意義上,是渺小的,是無知的,是隨時都有可能消失的,討論這樣的存在會不會被取代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人類大腦的活動不過也就是生物電信號在神經元之間傳遞而已。是的,人類是可以有各種「高級」意識,比如「愛」、「想像力」、「理想」。但無論什麼「複雜」、多麼「高端」的意識,在物理層面上,載體也就是一個一個簡單的神經元和傳遞的電信號而已。既然意識能夠建立在這種碳基的「電子元件」上,那麼為什麼不能建立在具有完全相同功能的硅基「電子元件」上呢?

長遠看,一旦人工智慧具有了如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那麼它可以在任何方面完全碾壓人類。但這也不必看作「取代」,因為人工智慧是人類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看作人類的「延續」更合理(這和生孩子沒什麼區別,只不過一個是用子宮生,一個是用大腦、雙手和工具「生」)。或者是人類有意識地主動地從碳基生物向硅基生物進化。畢竟碳基身體適應性太差,沒有道理也沒有意義永遠保持碳基而不向硅基轉變。

至於因為「人類擁有高級和複雜的情感,人類自由的靈魂可以去愛、去開心、去悲傷、去做各種溫暖的事情」而認為人類不會被「取代」,就毫無道理了。這就像一個足以摧毀地球的小行星正在撞向地球時,因為「人類文明經歷了那麼多的壯麗的篇章、那麼多大氣磅礴的史詩、蕩氣迴腸的故事,詩人們精妙華麗的詩句、哲學家深邃洞見的思考、科學家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而認為「人類文明不會滅亡」一樣。你可以這樣想,但這既無道理也無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