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有一種傳統的飲食,叫「油茶」。民族風味獨特,食者讚不絕口。

油茶製作方法簡單:將早稻米磨成粉,與蒸菜粉一般粗細。取米粉四斤,放入鍋中用微火炒至微黃,加牛油一斤,與米粉炒拌,呈土黃色,再加食鹽、味精、五香粉等佐料,摻合即成。盛入盆中冷卻,手捏即碎,始稱油茶粉。如食用,將水燒至半開,倒入適量油茶粉邊煮邊攪,煮熟為止,不稠不稀,即成油茶。

回民家來了貴客,才用油茶招待。鄰裏之間,親朋好友,也可互相贈送。

北方又稱麵茶,雲南、四川一帶也叫油麵。油茶最初製作時要加少許茶葉,但現在則較靈活,有的加,有的不加。油茶是很好的滋補佳品,是回族羣眾中常見亦受歡迎的一種飲湯,但在做法和味道上則有南北之分。如北方回族食鹹油茶,南方回族則喜喝甜油茶。 油茶

回族製作飲用油茶的年代歷史久遠,據長者們說,這跟早期回回人入華經商和元朝統一中原行軍有關,是祖上就傳下來的手藝。回族人出門最發愁的是喫飯難。在遙遠的旅途中,無論是趕腳還是坐車,喫飯極不方便,油茶在很大程度解決了這一問題,可見油茶非常適合回族人的生活習慣。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對回族油茶介紹道:「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麵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適口。」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到武陟喝了油茶,即席賦詩讚曰:「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雍正十三年(1723年),清世宗御駕河南喝了一頓回族牛油茶,讚不絕口:「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比美」。

北方鹹油茶一般先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攪入熬化牛(羊)骨髓油中,拌搓均勻入碗凝結成油坨以備食用。「油茶坨」可短期保存,且便於攜帶。食用時將將「油坨」削成碎末倒入碗中,加上白糖、桂花或青紅絲、鹽、醋、蔥花、姜粉等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也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大家喜愛。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回族的油茶,色黃味香,沖後碗內沒有疙瘩,喝麵茶很講究喫法,喫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這樣既不燙嘴也能細品油茶的美味。

雲南、四川一帶,人們喝的油茶一般屬甜油茶(當然在煎煨時亦可根據個人口味,將糖換成鹽,熬成鹹油麵)。這種油茶(面)的製法亦很講究,但關鍵仍是「先做料子待取用」。事先備好主料麵粉(最好是糯米麪,玉米麪亦可),將其置入鐵鍋內文火幹焙,當麵粉焙黃並散出香味,即把切碎的牛、羊骨髓油或油渣(七成枯)灑入鍋內,繼續焙炒,若見面面油潤酥黃即可。冷卻後,裝入壇罐內取食。烹製油麵時,將糖放進冷水鍋裏(不能用開水,那樣會燙成僵硬的坨狀),隨即取少量油麵灑入,邊煨邊用筷子攪動,故稱「攪油麵」。根據個人愛好,亦可煮進雞蛋去。當糖水煮沸,一鍋香甜油潤的油麵就做好了。

根據個人口味和喜好,也可在沖油茶時加上花椒油、芝麻油、辣椒油、牛奶等。油茶營養非常豐富,含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鈣、鐵等物質,喝時清香可口,喝後熱量倍增,且有健身補腦、開胃寬腸、延年益壽之功效。


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喫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好東西喫,家裡的長輩,為了我們有零食喫就給我們做油茶。是用自家磨的那種帶一點黑色的麵粉,和牛油炒出來的。自帶一種麥香和牛油香。那個時候糖都是稀罕物,大多數都是用鹽來泡的。現在,很是回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