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墙上的挂钟一下一下清脆地敲打,标示著早上二时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还不到四小时,我仍了无睡意地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出神。我手里握著刚挂掉的手机,机身滚烫的温度仿佛从掌心传送至心脏,心痛了。一年多前,密友告诉我,她要结婚了。我没有兴高采烈地祝贺她,倒是认真地跟她说:「一直以来,只要你确定那是你所需要的,我也会支持你的决定。这一次亦然。我只希望你能快乐和幸福。」那时候的她知道我有所顾虑和担忧,用很多例子来企图说服我,同时也说服自己。我很心疼这样的她,却无能为力。

别误会,她的结婚对象不是坏男生,相反是个孝顺的老实人。或者,会认为这种男生会是适合结婚的对象,正如密友的想法一样。他在中国传统观念很重的家庭成长,认为三十多岁正是需要结婚的年纪。原本,他打算回国后参加相亲,然后结婚。不过没想到回国前,遇上了我的密友。女生在爱情路途上遭遇过很大的波折,身旁的家人担心她因此而不结婚。曾经,她为了坚守最爱的他,放弃了婚姻。后来,因家人的压力而动摇了。然而,他们在文化、喜好、价值观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差异,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需要」结婚。

为甚么要结婚呢?德国社会学家Müller L.曾提出三种结婚的动机──经济、子女和感情。年代变迁,动机的先后次序也会随之改变,同时变得更复杂。有人和女朋友一起十多年,已淡化的感情就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女生下最后通牒时,他们终于结婚了。有人自小憧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毫不考虑便答应了相恋不久的男朋友求婚。不过,最荒唐的理由莫过于因对婚礼的渴望而产生想当新娘的念头了。

很多人都会给自己规定一个婚嫁年龄,尤其是女生。最常听到的是女生的婚嫁大限是三十岁,如果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著落,大多数人会感到恐慌,甚至很容易因害怕失去机会而草率地决定结婚。一年后的今天,密友坚持的理由没有了旧日的糖衣,剩下真实而残酷的事实。当一切如箭在弦,谁又有勇气说不呢?她只继续向前走下去直至没法支撑,但不能让家人期望落空。疼爱妳的家人希望有一个人能让妳快乐幸福,所以妳尽自己所能去满足他们的愿望。那天,她再一次无力地诉说他们在大小事情上的分歧,我们却很有默契地不去检讨当初的决定是对或错。我不反对,是因为我明白她的难处。我不赞同,是因为我了解她。我,只能尊重她的选择。

结婚,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 A. 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所提出的五种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依序从根本的排到高等。每个阶层的需求要先获得满足,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层。很多人说婚姻是神圣的,然而有多少个逃过这现实的理论。当我们满足了最根本的需求,才会考虑在人生里加上「婚姻」一项。然后,我们找对象的时候,不期然会对比大家的需求。正如,有人愿意付一千多元吃一顿精致而美味的晚餐,他认为是一种享受;却有人认为只要不饿到便好,花这么多钱是种奢侈的行为。「适合结婚的对象」和「适合和你结婚的对象」在文字上只差两个字,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天壤之别。

有时候,我觉得现代人把结婚视为人生里程碑内的一个项目。曾经有人对我说:「根据调查,女生步入二十五岁便会考虑婚嫁。到三十岁,不论多么有事业心的人都要急于找一个生活伴侣。」因为时间到了,我们便要结婚。步入二十多岁,亲朋戚友便开始关心妳的感情生活:单身,他们想替妳介绍男生;有了男朋友,他们会追问妳的婚期;假如妳结婚了,他们会催促妳早点生小孩;直至小孩出生了,他们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妳的身上,而小孩会成为焦点。

谁说女人三十前一定要结婚?我认为女人三十更是一个重要关卡,亦是一个转捩点。刘黎儿在二零零六年的中时人间副刊上刊登的文章「女人三十才含苞」,以花作比喻说明女人三十岁才真正地定型。文章里提到:「三十岁起,女人才含苞,才要开放,而女人身、心魅力只要好好开花过一次。」因此三十关卡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开始。女人,不应该受制于年龄,那只是数字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