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關於日本的信息在量上似乎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在各大平臺上稍留心都會注意到這個現象。在我們的認知裏,日本通常都是和「歐美」這一概念並列的。比如「日本音樂」和「歐美音樂」。似乎不只是音樂,其他諸多領域也是如此,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似乎對這個現象早都習以為常了,難道日本真的在方方面面都如此繁榮嗎?

想想似乎又不是這樣。以我稍熟悉的金屬樂來說,日本在Metal Archives上可查到的樂隊數量也就是一千多支。放在亞洲還可以,在歐洲也就是二流水平。當然了,金屬確實不算它的強項。論爵士樂和廣義的搖滾樂,日本都確實是全世界頂尖的。

那麼就是信息的可見度的問題了。我們在國內可以輕易地聽到許多日文歌,看到很多日綜等等,可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做到這點就有些難度了。這是因為中日文化相近的緣故麼?貌似也不盡然。哪怕是遠在巴西的Sepultura也是看著奧特曼長大的,在發行日版唱片的時候還會專門問候一句日本樂迷。能從側面看出這真的是很強的文化輸出能力了。可能沒有誰會特別關注巴西的音樂,但無論是音樂的數量還是質量,這倆國家其實是難分伯仲的。但是日本的音樂可能我們能挖到80-90%,而巴西的也許正好相反。他們空有好的作品,但是缺乏強大的唱片產業和完善的商業包裝宣傳線,絕大多數作品根本無法走出國門,如果不主動去挖真的很難得知它們的存在。

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問題似乎一直就不怎麼存在。不僅作品是這樣,對於音樂評論,日本的話語權也是極重的。我有時候自己也寫寫樂評,可不論是哪國樂隊,我都非常關注他們在日本樂迷羣體中的口碑如何。如果一個樂隊的作品能在日本有極高的地位,那麼99%的概率肯定是好東西。這就不只是商業成熟的緣故了。良好的音樂教育使得古典和爵士樂迷的基數在日本非常大,大的驚人。他們真的認識到了能把爵士喫透那麼對其他任何音樂也沒有不接受的了。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藝術素養的普及道阻且長。不知道何時中國也能誕生一大批阿部薰、三上寬一樣的人。未來肯定會有的,我相信時代的優越性遠大於地域的優越性,可是在多麼久之後呢?

可能很遠,可能也很近,不一定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