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性一直很不好,小时候常被爸妈带去溪边玩,坐在岸边拍拍水觉得好玩,但是非常不喜欢人家朝著我的脸泼水,我觉得很恐怖,脸湿掉会让我觉得没有办法呼吸,更不用说去踏不到底的地方了。
再大一点,我的另一位妈妈帮我报名学习游泳的课程,我才上个两三堂,就因为摩托车跌倒而终止,大概只学会基本的游泳姿势,但是不会换气。后来就一直到了大学毕业后,某日坐在游泳池边,观察别人的蛙式换气,才正式学会了游泳(习得)(领悟)。但即便我会换气了,游过三米深的游泳池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恐慌。相对而言潜水是个轻松的活动,因为呼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眼睛是干的,鼻子不用管,只要用嘴巴呼吸就好。你也不必在乎深度,反正你就是在水里头了,多深已经不是重点。
但是完成open water的证照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有一个课程需要你什么也不戴,然后来回游一个距离,在海边。听起来还好,只要会游泳就好,但对我而言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那段距离的深度比游泳池的3米还要深,旁边也没东西可以扶,只要停下来我就会沉下去了吓死我了!这个部分之所以可以完成,是我想好吧,那就不要停吧,于是在比教练预期还要短的时间回来,但是非常紧张。
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自己会死掉的,就是在海里头把面镜拿掉,再戴上,然后排水。这个时候鼻子就没有保护了,第一次试的时候我的身体直接出现了惊慌的生理反应,呼吸变的很短很急促,于是呛了水,挣扎的往水面浮上。后来是重复试了好几次,边做边给自己心理建设,才完成了那个课程。
实际上即便拿到了open water,我敢做的,除了在游泳池游泳跟潜水之外,其他的我还是不敢,例如说不敢不穿救生衣去浮潜(但某年跟高中同学们去柬埔寨海边浮潜,即便穿著救生衣我还是紧张得要死),比如说在踩不到底的溪边游泳,比如说在熟悉的鱼眼公园,我的姐妹拎著蛙鞋要我跟著她不揹气瓶浮潜,我只是一脸惊恐的对她摇头。没有办法在水里面直接停留,真的很让我害怕。这个状况从考到open water又过了两三年,到了去年底的员工旅游,与伙伴们到巴拉望玩,其中有个吃海鲜很便宜的岛,在近岸边的海上有块木筏,我想,那我就试试别穿救生衣吧,如果我还是没有办法在水中停留,起码还可以游到那个木筏有得停靠,接著在我游过去的途中,我停了下来,发现自己就这么浮在海上,就算我一动也不动,起码都还有半颗头在海面上,咬著呼吸管,也不用担心呼吸的问题,这才算是开启了我的浮潜之路。接著的过年关岛行,只要有机会我也穿著蛙鞋就下海,熟悉只带面镜和蛙鞋的浮潜。
这个夏天,特地上网先查了一下台湾浮潜的资讯,找到龙洞,于是逢假日就窝在那儿继续熟悉浮潜,学会浮潜比学会潜水让我在水中更感觉到自在。潜水的时候我老是会担心,如果有一天我在海中装备出问题了,必须脱掉气瓶背心跟配重的时候,我要怎么停留在海上?当我知道自己起码可以做到这样的时候,出了什么状况也比较不容易惊慌(Panic)。
惊慌正是我想要极力避免的感觉,大部分又会跟人体的求生本能有关系。例如说呛水的时候惊慌,于是喉咙痉挛,避免水继续灌入体内,但同时氧气也进不来,然后缺氧、昏迷、窒息。又比如说在水里面因为惊慌,所以会想抓住任何东西,于是把别人一起拖著下海了。我在跟著观光团潜水的时候,看了很多因为惊慌而出的小状况。但当你明白即便你的装备故障你还是可以求生的时候,生理的反应一发作,很快可以安抚自己的呼吸以及心跳,从而避免让自己进入险境中。人体的求生本能往往会比求死意志还要强大,这也是很神奇的事情。
3D惊天洞地是一部我觉得很好看的电影,其中一位女角因为装备坏掉而无法使用呼吸器的那个桥段,对于惊慌的描写相当真实,推荐各位观看喔!
题外话,去海边浮潜的时候,看到那些真的不会游泳或者怕水的年轻人,穿著救生衣就哪里都敢去,我心里也真的是很佩服他们。这些事情在几年前是我怎么样也都不敢做的事情,给我十件救生衣我都不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