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討論「蔡京」這個有爭議人物的書法。我是千千千里馬。我來說說蔡京的書法。

我們已經有幾個答主討論蔡京了。不外乎這傢伙就是一個奸臣,書法還不錯。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說,不能因為蔡京是奸臣就說他的書法不好,我們要「公平、公正」的說蔡京的書法。

蔡京書法作品

我覺得。我們一些朋友可能在表達上是有一些模糊的。

蔡京童貫,這是歷史定性的「奸臣」人物,這是不能改變的。

如果蔡京在書法上還有一點稱道的地方,那也不夠改變他是歷史上的「奸臣」的地位。這是我們要清楚的。

那麼,蔡京是不是宋代大書法家?我看,他的書法成就沒有那樣高。

蔡京是學習唐代顏真卿的。我們現在看他的書法,不見得有什麼創新,也不見得有什麼大的歷史影響。

說實在的,他的書法與米芾、黃庭堅、蘇東坡的書法對後世是影響根本沒法比。

就是後來的蔡襄的書法,也沒法與米芾、黃庭堅、蘇東坡這些書法家比。

那麼,說到底,還是創新不足。這已經夠「公平」了吧?

我們就以二蔡相比,蔡襄的書法也要比蔡京好一些的。

蔡襄書法作品

蔡襄的書法法度嚴謹,筆法秀潤。書卷氣很濃厚,給人以舒展大方的之感。

蔡京的書法學顏真卿的朴茂雄健一路,這是與蔡襄的秀絕不能比的地方,因為,書法沒有因風格不同而比高下的。

書法的功底如何,就看筆法布局了。

從筆法看學養,從布局看胸襟學問。蔡京的書法,往往失筆不少,這是書法家最忌諱的地方,也是功力有限所致。

所以,那種認為蔡京書法多大事的人,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

其實,由於蔡京的權勢地位的關係,他的書法被社會收藏較多,所以名氣大。假如,把蔡京與米芾、黃庭堅的書法一比,我們就看得出來,他的書法從氣韻到儀態筆法哪裡是人家的對手呢?

何況,把他與青睞他的宋徽宗書法比一下,蔡京怎麼比得上宋徽宗?

原因很簡單,蔡京的書法自己的風格不是很明顯,也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特色。是蔡京的書法,你只能呵呵吧。

米芾書法作品

與蔡京同時代,也曾經與米芾齊名的書法家還有一個叫薛紹彭的,他還是一位大收藏家。他的書法學二王,也很有成就。但是,也沒有成為宋代的四家之一,甚至籍籍無名。

所以,對有歷史影響的人物 對他們的要求是嚴格的,不論你名氣多大,最終還是要拿作品作證。

薛紹彭的書法作品。


有人說,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中的「蔡」,原指蔡京,後世以其「人品奸惡」,遂改為蔡襄。

不可否認,蔡京的書法有一定水平。他初與弟弟蔡卞學蔡襄,後學沈傳師、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採諸家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

然而,關於蔡京的書法,大多引用蔡京炙手可熱時所修的《宣和書譜》,及其幼子蔡絛所著的《鐵圍山叢談》裡面的記述。

《宣和書譜》對蔡京大肆吹捧,甚至認為京比襄「飄逸過之」。就連狂傲的米芾,也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但因其參與《宣和書譜》編撰,其說法是否出於真心,確實說不清楚。

實際上蔡京的書法痛快有餘而沉著不足,咄咄逼人而少蘊藉。

蔡京全盛時,天下儘是蔡體,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今日蔡京的墨跡除了附驥而得以保存的題跋外,只有《節夫帖》,《宮使帖》兩通尺牘,而蘇、黃雖經禁毀而仍有不少傳世,正可說明書以人傳的千古真理。

《節夫帖》紙本行書 32.3×42.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論及蔡京書法,先要確認他有無系統的師承來歷,以及書法史上對他的評價。

這很重要。

外行式,非專業體系的主觀審美,往往撓不到癢點。

關於蔡京的書法師承,其子蔡絛說:「(蔡京)始受筆法於君謨,既學徐季海。未幾棄去,學沈傳師,及元祐末,又厭傳師而從歐陽率更。由是字勢豪健,痛快沉著。迨紹聖間,天下號能書,無出魯公(即蔡京)之右者。其後又厭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嘆右軍難及,而謂大令去父遠矣。遂自成一法,為海內所宗焉。」

由此可以看出,蔡京的書法師承是由近及遠的,即從本朝蔡襄入手,上溯唐代名家(徐季海、沈傳師、歐陽詢),然後直追魏晉(王羲之、王獻之等)。在學書道路上,蔡京數易名家,但都對自己不滿意,於是,乾脆跳出舊轍,「自成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遂為海內所宗焉」。

啟功先生曾說:「北宋書風,蔡襄、歐陽詢、劉敞諸家為一宗,有繼承而無發展;蘇、黃為一宗,不肯受舊格牢籠,大出新意而不違古法;『二蔡"、米芾為一宗,體勢在開張中有聚散,用筆在遒勁中見姿媚。以法備態足而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實稱巨擘。」

明代書畫鑒賞家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宋人書例稱蘇、黃、米、蔡,蔡者,謂京也。後人惡其為人,有去之而君謨耳。」即後世評價,蔡京本是宋代四書家之一。當時蘇軾、米芾對蔡京書法評價極高,有據可查。

其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為官清廉,與蔡京政見不合,其書法也了得,世稱"二蔡",也留名於史。

關於蔡襄、蔡京、蔡卞三人書法成就之高下,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說:「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

由上列種種,可以窺見一二,蔡京書法,不輸給宋代任一書家,相當了得。不必因人廢書。


作為後人,我們的水平還不夠格評論蔡京的書法,所以我認我回答這個問題最好不要拿自己的那點眼光評論。說個不好聽的,你還不配。

最早四大家中的蘇、黃、米、蔡,蔡指的就是蔡京,這個基本大多數人都是同意的,也是有歷史根據的。因人廢書有爭議,但爭議並不大。這已經充分肯定了蔡京的書法水平。

我們的水平不夠,但總有水平高的,宋徽宗趙佶當皇帝不是快好料,但在書法繪畫藝術上絕對是第一流的高手,是古代少有的天才和全才,所以古人說「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他的欣賞水平應當沒人會懷疑。蘇黃都是前人,但米芾和蔡京都是與徽宗同時代的人,而宋徽宗對米芾和蔡京的推崇程度不相上下,蔡京能夠四次為相,與宋徽宗太喜歡他的書法水平便有直接關係。

古代人崇古,對先人比較尊敬,蘇、黃、米、蔡的排列順序也是很規則的,都是按照人物先後順序來的,如果最後的蔡指的是蔡襄的話,那就有點突兀了,蔡襄資格最老,順序應該是蔡、蘇、黃、米,而不是把蔡襄放在最後。

在明清兩代的文人墨客中,大多認為在書法成就上,蔡京高於蔡襄,沒有排進四大家,完全就是因人廢書。明書畫鑒賞家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宋人書例稱蘇、黃、米、蔡者,渭京也。後人惡其為人,乃廳去之而進君謨書耳。君謨(蔡襄)在蘇、黃前,不應列元章後,其為京無疑矣。京筆法姿媚,非君謨可比也。」安世鳳《墨林快事》進而替蔡京書名被掩抱不平,說;蔡卞勝於蔡京,蔡京又勝於蔡襄,蔡卞是蔡京的弟弟,王安石的女婿,也是北宋時期出名的書法家。

現代的話,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員金運昌先生也支持這一說法。金運昌先生無論在見識上,還是書法成就上應該都具有一定的權威。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的書法水平完全沒有達到爐火純青,能夠形成風格,並深刻了解書法藝術的內涵以前,最好多看看古代和現代書法成就比較高的書法大家怎麼說。盡量不要拿自己的那點有限的學識去評價頂尖的藝術成就,否則會貽笑大方的。


蔡京水平非常高~身列宋四家名符其實,只不過其字形怪張,不被很多人欣賞。

也因為後世因人廢書,把蔡京歸位人奸字不可學一類。

其實蔡京字挺好玩的,有一股媚氣,特有一股「溜須拍馬」的味道。

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此應是絹帛上寫的,硬毫筆,用筆很慢,轉折處都是非常精妙的,都很到位。

歷史上有二蔡之爭

個人認為蔡京更符合宋朝整體書法的潮流,以意取勝。

蔡襄雖然也是大家,不過未能走出魏晉,在宋朝來說,不太符合潮流。

與之相對的還有與米芾並稱的薛邵彭,跟米芾齊名,不過也是太恪守魏晉,意趣不足,也沒能躋身四大家,甚至現代學書者鮮有人知。

薛邵彭,蔡襄在當世的書名都是與四大家齊名的。

時也?命也!

不是水平不夠,而是不符合潮流罷了。


蔡京的書法怎麼樣呢?小新這麼跟你說吧,連當時特別高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蔡京是北宋的權臣,在《金瓶梅》、《水滸傳》中被描述為一位「奸臣」。不過蔡京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政績的,至於政治方面如何評價,小新在這裡就不多說了,主要說一說他的書法。

北宋的四大書法家「蘇(蘇東坡)、黃(黃庭堅)、米(米芾)、蔡」,有一些人認為這個蔡指的就是蔡京,後世的人因為蔡京人品不好,就改成了蔡襄。不過不管是蔡京還是蔡襄,都可以說明一個問題,蔡京的書法在當時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書法這種東西,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各個朝代都有所謂的幾大家,歷史上也有「四大書法家,」但是在北宋時期,這個突破標準實際上是蘇東坡提出的。北宋的書法「尚意」,這也是後來學者認為蔡指的是蔡京的推測源頭。比起蔡襄的書法,蔡京的更富有新意,也更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也更接近蘇黃米的書風。在當時的人們稱讚他的書法經常使用「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這些詞。書法藝術這些東西本身就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到底誰更好一些也是看觀者的口味和評價的標準體系。其實能列入大家之列的古代書法家們,說明他們的水平都到達了一定的高度,剩下的只是各自風格的差別。


元長筆陣自堂堂,眼底何曾有二王。

銀漢倒傾龍虎鬥,金釵折斷機弩張。

東坡畫去頗覺滯,米顛刷來無乃狂。

若無玉堂宣麻事,書壇也應號墨皇。


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古人的書法,因為他們大多都是用毛筆來寫字,而他們的寫字筆法又是與眾不同的,所以被我們現在很多人所欣賞。要說到北宋時候的書法家,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可今天要說的是北宋的一位大臣,他雖然只是一個官員,但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在當場可以數的著的。沒有想到,就是這樣非常有才華的人,卻沒有幾個現代人了解他,正是因為他的人品不好,所以才連累他的書法都沒能夠那麼出名。

他的名字叫做蔡京,他的書法究竟有多好呢?能夠和當時很多的大家相提並論,可他卻是一個貪官。據說,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書法,很多人都覺得他寫出來的書法是很不錯的,而他也是宋代四書家之一。蘇軾也看過蔡京所寫的,自認為他的字十分的有個性,因此對她評價超級的高。

當時,有人把蔡京和蔡卞合稱為二蔡,而蔡卞則是王安石的女婿,雖然這兩個人都姓蔡,也都是因為書法出名,可是其中的一個是清官,而另外一個則是貪官。我們今天了解的是蔡京,先看看他的書法是怎樣的風格?從他的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字似乎有一點徐浩書法的即視感,,也有一種二王的感覺,似乎是把這兩種書法結為了一體,而且還有一點自己的風格,落筆特別的痛快。

後來才得知,他和蘇軾等人一起學過徐浩的書法,後來也學過二王,這才會把兩種書法融為一體。他最經常寫的是行書,而且他的字收放自如,不管是提筆還是落筆,都讓我們覺得超級果斷。他的這種書法是屬於內斂外放的,整體比較修長,非常適合我們現代人去模仿以及練習,而他的自重心又是比較高的,就算是我們拿他的字貼來練,也不見得可以找到他書法的真諦。

有一些比較簡單的字,在他寫來也是有不一樣的感覺,只可惜這麼厲害的人,竟然因為自己的人品,而導致自己大量的作品已經被銷毀。他當時是在地方為官,可沒有想到他卻是一個貪官,他還改過鹽法和茶法,於是皇帝知道之後就判了他去嶺南受刑,但是他在路上就死了。他在走之前,帶了很多的金銀財寶,大概有滿滿的一船左右,可他最終是餓死的。

因為,很多百姓都特別討厭這個貪官,不願意賣給他糧食,所以他就算帶著這麼多的東西,也照樣是死在了途中。死了之後連棺材都沒有,只是草草的用布裹起來,埋在了野外罷了。由此來看,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人品才是最重要的!


蔡京,北宋人,書法家。對待歷史人物,應公平公正客觀分析。雖然蔡京政治品行不行,但書法也是一種用內在的美學來欣賞的原則。蔡京好學,曾與蘇軾一起學過徐浩書法,以及沈傳師,歐陽詢等書法家的書法。搏采諸家眾長,筆法媚姿。毫健,獨具風格。當時談到蔡京的書法時,貫用「冠絕一時"

「字如其人″蔡京因政治品行問題,受人垢病,但其人好學,有很高的文學功底。詩也寫的很好。蔡京在貶謫途中,臨終前寫詩一篇:『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天外家。孤身骨肉各無涯,遙望神州淚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謾繁華,到此翻成夢話。"這是蔡京對自己一生的寫照。蔡京書法自成一格,飄逸,沉著。字勢豪健。但書法的功底,從字句布局來看,還是略低一籌。從政治名氣,知名度等原因,他的書法在民間收藏還是不少。


承蒙看得起,多謝啦!新年快樂!蔡京因是北宋奸相,過多說其好,肯定會挨罵。但,今天的我們,也不應該因蔡是奸臣,而過於貶低他在書法中的成就。對待歷史人物,事件。應該客觀,公平公正,一分為二的態度才好。蔡京工書法,不失為一代宗師。其藝術成就之高,在北宋罕有比肩者。其痛快沉著的特點,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十分奈看。字字筆劃輕重不同,出自天然,達到了氣韻生動境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