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估計有這個目的吧!但,最多的應該是愚忠,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先說說張勳復闢這件事。當時,雖然張勳當時的實力不行,但是名頭很大。張勳是「長江巡閱史,安徽督軍,十三省督軍盟主,定武上將軍」。但是,其實這個張勳,只算是北洋軍閥中實力中下等的。而且,他這個長江巡閱史和定武上將軍是袁世凱封的,因為在二次革命中替袁世凱賣過力。1917年,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闢,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滿清復闢長達12天!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漢朝天子的名聲還在。各個諸侯,就算是佔了一地,也都希望天子能以旨意把該地封給他。例如,劉備得了徐州,曹操以天子名義冊封劉備為徐州牧。劉備很高興,呂布都來祝賀。

再看張勳復闢時的社會局勢。共和革命已經推翻了清朝統治,已經沒有皇帝了。張勳復闢前,袁世凱稱帝,結果就當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推翻了。張勳只是袁世凱小弟,他想復闢?不可能完成。

張勳沒有曹操的實力和能力。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孫中山先生評價張勳:

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


並不是。

首先,假設張勳真的是一個曹操一樣的野心家,那麼他復闢究竟是為了什麼?

曹操迎接漢獻帝,是因為漢獻帝雖然處在危難之中,卻依然是天下共認的皇帝,各路軍閥雖然對漢朝朝廷都陽奉陰違,卻都要在名義上聽從漢獻帝的領導。尤其是加官進爵,沒有獻帝的認可就不算正式官員。

而張勳復闢時,北京的宣統小皇帝已經退位數年,全國也早就認可了共和政體。張勳的復闢行為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所以很快就失敗了,擁戴一個沒有任何權力的皇帝上位,對於張勳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實際上,張勳復闢事件,的確是出於張勳本人對清朝的忠心。

張勳出生在江西農村,自幼家貧,屬於喫百家飯長大的孩子。這種出身的孩子自然沒有什麼讀書的機會,所以張勳投身行伍,參加了清軍並參與了中法戰爭。由於尋找勇敢,坦白直率,所以屢次被提拔,後來居然一路提拔到了慈禧太后的身邊!給慈禧當衛隊隊長。慈禧對這個忠誠憨厚的部將也頗為滿意,經常拿他打趣,張勳對慈禧和光緒更是忠心耿耿,君臣關係相當融洽。

清朝滅亡時,張勳極為不滿,卻又礙於袁世凱的實力,不敢造次。為表不忘大清,所部所有將領士兵一律保留清朝髮辮,因此他被稱為「辮帥張勳」。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對張勳的這種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張勳也不敢造袁世凱的反。袁世凱死後,北洋羣龍無首,北洋一哥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展開了激烈的「府院之爭」,在對德開戰的態度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兩邊都想拉攏張勳,於是張勳以「調停矛盾」的名義帶兵進京了。

其實張勳自己的內心早走打算,他來北京就是為了復闢。一進北京,就控制了黎元洪,逼黎元洪解散國會,罷免段祺瑞。數日後,1917年7月1日,張勳進宮,帶著康有為、王士珍等復闢派大臣,奏請宣統帝復闢。

張勳是真心想復闢清朝,還通電各省讓他們支持復闢,當然不可能得到支持。就在他們在北京搞這場鬧劇的時候,段祺瑞的部隊早就準備好了。張勳的實力跟段祺瑞根本無法相比,11天後,7月12號,張勳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躲避。

1918年,北洋政府正式下令,對張勳予以特赦,不再追究。從此張勳正式開始了寓居生活,他自然保留著清朝的習慣,衣食住行和清朝大臣別無二致,堪稱清朝的活化石。

北洋政府之所以不追究張勳,原因有三:

一是張勳和段祺瑞等人都是故交,有袍澤之誼,是從袁世凱小站練兵就開始共事的,戰友感情還是有的。整個北洋系統雖然內戰打的天翻地覆,卻彼此都留了一些面子,戰敗了通電下野,從來沒有追究的。

二是張勳復闢雖然逆時代潮流,他的「孤忠」精神卻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讚歎,對於舊社會的中國人來說,「忠」是很可貴的品質。孫中山先生評價張勳說:「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在張勳死後,各方的輓聯弔唁紛至沓來,其中很多都來自他當年的敵人。

三是張勳雖然搞了倒行逆施的復闢,卻不是個壞人。他發達之後依然照顧自己的相親,給自己的村莊每戶都修了大瓦房,還供應錢糧。對待江西籍的學生也慷慨好施,很有名望。所以張勳死後遺體回到互相,江西數萬父老趕來送行,也成為當時的一景。

一個小小的張勳,因為他的個人忠心,居然在一百年前搞了一次封建王朝的借屍還魂,想來也是可笑,是中國近代史中的一段有趣的插曲。


復闢發生後張勳的怪異舉動讓人很難不聯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辮帥張勳帶兵入宮時,清遜帝宣統等人睡得正香,張勳走到宣統臥榻邊親自將皇帝拎了起來,告訴他要他登基復闢當皇帝。

溥儀被嚇得大哭不止,瑾妃婉容、世續及皇族重要成員溥倫皆聞聲而出,不知發生了何事。

張勳見到眾人,倒也不慌張,說道:「諸位皇親、娘娘,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今日先帝可以光榮復闢了。」

眾人一聽大驚,知道此事非同小可,雖然心中不免有所悸動,但還是喫驚地問道:「你不可亂說,復闢非小事,不是你一個人便做得了主的。」

「今日之事由不得皇上、諸位阿哥們了,有誰膽敢不從,休怪我不講情面。」張勳已經沒有了退路,又兵權在握,哪裡聽的進去這些,大聲訓斥道

溥倫大聲厲聲:「張將軍如此不是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張勳道:「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乃無父無君之舉,鄙人今日擁君,斷不可與曹操相提並論?」宣統皇帝溥儀及眾人無奈,便任由張勳擺布,真的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張因復闢有功,由此還得了一個「太上皇」的稱號,不但如此,張勳認為自己有中興清室之首功,驕矜傲慢,目無尊長,出入宮闈,肆無忌憚,皇室中事無巨細,悉決於其一人,常以打罵皇親國戚、使喚「清室老臣」為快事。

關於此事,張勳的心腹曾勸他要事事收斂,不可太過僭越,張勳聽到這些忠言逆耳之言只笑了笑道:「即使有人嫉妒我進諫彈劾我,宣統乳臭未乾,區區一小兒,能把我怎麼樣?」

張勳復闢後自己擔領議政大臣之職,終日忙碌,不知所終。

所行之政策,往往是當務之急之策,並無長久之計。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竟然讓唱戲的來充任政府要員,發布行政命令。

其向瑾妃婉容進諫曰:「今幸聖清日月重光,事事當恪遵祖訓,即如宮中演劇,乃謳歌聖德,雅頌承平之盛舉,老臣愚見,此後當更擴充而張大之」。

婉容知道張勳強拉宣統復闢之事不能長久,但又不好得罪,便道:「如何擴充?」

張勳倒也不客氣,將心中所想說了出來:「男伶班頭,以梅蘭芳充之;女伶班首,則請以其愛妾王克琴入選,而使劉喜奎為副。現此事正在磋商中雲。」

張勳復闢著實是鬧劇一場,組建政府部門都可以以伶人為基本。他選取人才的凡是更為獨特,在此簡單介紹一二。

張勳取官並不是根據個人才幹大小,挑選賢能之士,而是根據某人的名字委任官職,據其解釋:「每個人取名字,第一要吉祥,如果名字好,以後必能建功立業」。

他還拿自己的名字舉例說:「即如老夫名叫張勳,今天做這椿掀天揭地之復闢大事,不是名稱其實麼」。

復闢後張勳可謂是一手獨拿,肆意妄為,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勝似!


學曹操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嗎?還是學曹操把持朝政?個人感覺張勳於大清,和曹操與大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性質!

張勳是一個悲情英雄式的人物,他深受清朝皇恩,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忠臣,武昌起義為了表示效忠,依舊留著標誌性的辮子,復闢是他一直在籌劃的事,所以當「府院之爭」出現時,張勳毫不猶豫的去實現,他的目的首先是恢復清朝的統治,其次才能想到自己的各種殊榮,權利。

用中國傳統禮教思想來看,這種忠君的行為是值得稱頌的,而相對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完全是兩種性質,曹操雖未稱帝,東徵西討也是打著天子的旗號,看似為了維護大漢統治,實際上皇上已經被架空,曹操除了沒有皇帝的名號外,已經是一個皇帝了,要說他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處於種種原因考慮,最終沒有跨出這一步,但肯定有了不臣之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