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有點冷,不僅僅是北京的天兒,還有我們身處的這個行業。各種公司裁員、年終獎減半/取消、融資困難、科技股低迷……這些都是不太好的徵兆,AR行業也是一樣,似乎預期的未來可見,但未來到來的時間,真的不好說。

筆者上一篇文章《2018年AR行業盤點總結》,對過去一年AR行業做了一個盤點總結,不一定全面,但基本覆蓋了移動AR場景的重點內容。這篇文章有點姍姍來遲,但我一直在寫,一直在斟酌,一直在思考,趁還沒過年回家,熬夜寫完吧。

圖片來源網路

2019年將會是AR發展很「迷」的一年!這是我的觀點,先拋出來思辨一下。雖然2019年僅僅過去一個月,也出現了許多不錯的兆頭,先看一組新聞簡訊:

  • 美國CES展AR眼鏡大放光彩,國內外的廠商/技術公司紛紛秀出AR眼鏡產品;
  • Facebook成立AR事業部,將加大人力投入AR技術研發/產品落地,許多專利與AR眼鏡相關;
  • Niantic獲得三星參投的2.45億美金C輪融資,預計2019年推出類似Pokemon Go的哈利波特AR遊戲;
  • 微軟新專利透露眼鏡大小的「HoloLens」;
  • AR雲公司Scape獲得800W美金融資、AR眼鏡廠商Nreal獲得1500W美金A輪融資……

大家可以仔細看這些新聞,幾乎圍繞兩個關鍵詞:「AR眼鏡」和「AR雲」。那麼這兩個技術距離消費市場有多遠呢?個人不太好預測,且回過頭來看看消費市場的現狀,有幾個不爭事實的現狀:

1.硬體兼容覆蓋緩慢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硬體的升級,當前ARCore機型覆蓋率仍然很低,國內支持AR Core的手機也僅有小米2款以及華為7款,對於消費下沉的國內市場,短期內很難看到安卓手機大規模應用ARCore。另外,雖然深度信息對於AR體驗來說具有重要價值,但搭載深度攝像頭硬體的手機也是屈指可數,成本太高。

ARKit覆蓋面相對更廣一些,但也受限系統和部分機型限制(iOS11以上,6S以上),仍有一部分用戶無法使用。更別說以眼鏡、頭盔為載體的AR設備,落地消費群體也是比較遙遠。

2.技術發展趨於瓶頸

業內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之前和許多不同公司的同行都交流過。過去AR技術主要做識圖跟蹤,後來基本用Vuforia;再之後主要研究SLAM技術,ARKit出現後大部分轉向研究AR雲技術了,當然ARKit和ARCore也都在做AR雲技術的儲備。

我在想一個問題,AR技術的發展是不是快到一個瓶頸期了?目前關於移動AR,絕大部分用戶可以想到的包括多人共享、持久體驗、地圖存儲/載入等已經有了雛形,其他包括場景識別虛實遮擋等技術也不會起到很大的決定性因素,那麼AR技術下一步將會怎麼突破?

很多人都想到AR雲,但AR雲就像地圖一樣,是需要一點一點數據和內容構建起來的,目前來看沒有成型可用的技術,沒有統一的內容標準,沒有爆髮式的內容創建。

3.內容生產成本高

上面提到,沒有爆髮式的內容創建,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個就是內容生產成本太高。就基於現狀分析,大多數平台的AR內容都依賴模型/圖片/音頻/視頻/腳本等串聯,構建一個相對豐富的AR場景提供給用戶體驗。

而生產這些AR內容的成本太高了,是否能Cover人力/物力成本,我覺得得需要打個問號,如果有業內做AR技術服務的同行,可以私聊一下。

4.娛樂場景AR內容同質化

2018年AR技術落地到短視頻/相機/直播等娛樂場景,取得不錯的應用,催生出很多創意玩法,對於拍攝/娛樂化場景起到很大的增益。但是,隨著技術壁壘的消除,越來越多的同類產品對齊功能,呈現給用戶的內容逐漸變得同質化。可以看到在許多不同的APP中有著相似的特效玩法,而且用戶拍攝的內容也都千篇一律,AR特效帶給娛樂場景的增益效果正在逐漸減弱。

所以,在大多數業內人眼裡,當前AR沒有殺手級應用不解決實際痛點,且附帶價值正在降低。我不是唱衰AR,相反我覺得AR雲是真正的未來,AR眼鏡在垂類領域也將會有很好的應用和發展。

觀點看似有些矛盾,不太好表達,所以開篇用了一個「」字,其實是想說很難。個人判斷,2019年AR整體發展將不溫不火,甚至會有低迷,往長了不好預估,需要持續觀察分析。簡要概括如下:

  • 技術:AR雲技術會有一些進展,但不是突破性的;
  • 硬體:AR眼鏡市場會新湧入一波,但也可能會面臨一些清洗;
  • 場景:娛樂營銷場景內容會持續增加,相對看好AR+本地生活服務場景;
  • 載體:移動AR預計很難有爆款產品出現,大體量APP的AR價值也會縮減。

但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先行者的堅持,無論是大公司大平台還是創業者們,所做的每一點探索都會成為寶貴的經驗和積澱。#一起同行,加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