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即漢光武帝,字文淑,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西漢皇族,漢高祖九世孫,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

劉秀少年時,曾往長安學習儒家經典,然後回鄉參與稼,經營田業。他有強大的經濟勢力,家裡養有許多賓客,是南陽著名的大豪族。

公元8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廢除漢宗室封爵,並禁止劉姓做官,這使劉秀一家非常憤恨。王莽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起義的革命烈火逐漸蔓延到今湖北省和河南省帶,南陽人劉繽率宗族、賓客七八千人,起兵於舂林(湖北棗陽)。他的弟弟劉秀亦率賓客起於宛城(河南南陽),後與劉繽軍會合。為了利用起義軍達到重建劉氏天下的目的,他們便加入綠林起義軍。公元23年2月,綠林軍立劉玄為帝,建號「更始」。

綠林軍建立政權後,派遣王風、王常、劉秀率兵攻昆陽(河南葉縣)、定陵(河南舞陽)、郾(河南郾城縣)三縣。另派劉緩等率主力軍圍攻宛城。起義軍節節勝利,使王莽驚恐萬分,忙派大將王尋、王邑領精兵42萬,號稱百萬,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

公元23年6月,莽軍先鋒部隊到達昆陽,當時駐守在昆陽的綠林軍僅七八千人,他們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旌旗輜重,千里不絕」①。有的起義軍將領懼怕莽軍聲威,主張放棄昆陽,各自回到原來的駐地,以避其鋒。劉秀則主張堅守昆陽,集中兵力,尋機破敵。他對大家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也許能夠成功;如果大家散夥,昆陽一失守,我們各部也馬上被消滅,那就什麼都完了。大家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很難取勝。大家商量決定:由王常、王風留守昆陽,派劉秀帶13人,騎馬趁黑夜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援兵。由於王莽軍沒有防備,當天星夜,劉秀殺出昆陽城南門,順這時,莽軍圍昆陽數十層,列營數百里,並用衝車撞城,挖利地衝出了重圍。

地道攻城,還向城內密集射箭,其勢非常兇猛。正當昆陽城危機萬分之時,劉秀帶領援軍趕到,他親自率步騎兵千餘人作前鋒,攻擊莽軍。王邑、王尋見劉秀兵少,僅派數千人迎戰。劉秀乘敵軍還沒有站住腳跟,決定先發制人,指揮部隊,突然衝殺過去。援軍領兵諸將見劉秀勇猛直前,膽壯起來,相繼進攻,連戰連勝,殺死敵人數十人,首戰告捷。此時,劉繽率領的軍隊已攻下宛城,但消息尚未傳到昆陽。為了鼓舞士氣,瓦解敵人軍心,劉秀便假說宛城已經攻下,把假造的戰報射入城中,並稱宛城起義軍很快就會到達昆陽,攻擊敵人。昆陽內外的起義軍聽到這個消息後,「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2。劉秀又率敢死兵3000人,迂迴到昆陽城西,向敵人指揮中樞發起猛攻。王莽軍頓時陣腳大亂,主帥王尋被殺,很多將領逃跑,莽軍全線崩潰。此時,城內守軍擂鼓而出,內外合攻,喊殺聲震天動地,王莽軍大敗,官兵紛紛爭逃,互相踐踏,死者不可勝計,王邑、嚴尤騎馬倉惶逃去。綠林軍大獲全勝。這就是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基本上消滅了王莽軍的主力部隊。劉秀在這次戰役中,勇敢善戰,立下了顯赫戰功,初顯軍事才幹,從而擴大了自己的軍事勢力和政治影響。

與此同時,「更始」陣營中的分裂危機也爆發了。劉繽居功自傲,不接受劉玄的調令,被劉玄所殺。劉秀在前線聽到兄長被殺的消息後,本想反抗,但他考慮到自己的力量不足,沒有取勝的把握,不敢公然反抗,遂採取了「暫時隱忍、待機而動的策略。他趕快馳回宛城,親自向劉玄謝罪。為了表白自己與劉繽無關係,他既不和劉繽的舊屬往來,也不為劉繽舉行喪禮,飲食言笑不改常態,對自己在昆陽的戰功,也隻字不提,從而騙取劉玄的信任。劉玄被劉秀的偽裝所迷惑,非但沒有加罪於他,反而提升他為破虜大將軍,封為武信侯。過了些時,更始帝遷都洛陽,派劉秀到河北鎮撫諸州郡。

劉秀到達河北,巡視諸州縣,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西漢官制,取得當地官僚地主支持。當時河北農民起義軍有銅馬、青犢等數十部,共有數萬人。割據者有邯鄲王郎,自稱天子,聲勢很盛。劉秀尋得地主武裝的支援,率兵攻入邯鄲,斬殺王朗。又擊敗銅馬、青犢等部,得降卒無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劉玄見劉秀在河北勢力已大,便派人封劉秀為蕭王,命令他率兵速回洛陽。劉秀藉口河北未平,拒不受命,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當劉玄部與赤眉軍因權力之爭在關中發生戰鬥之時,劉秀派大將鄧禹率軍向西活動,伺機向起義軍進攻;另派大將馮異率軍守孟津關(河南孟津),監視劉玄河北守軍的動向。劉秀率兵擊敗尤來、大搶、五幡、五校等部,河北大體為劉秀所有。公元25年6月,劉秀在鄗(河北柏鄉縣)稱帝,重建漢王朝。不久,劉秀率兵進入河南境內。當時更始政權的將領朱鮪鎮守洛陽,劉秀多次圍攻不下,最後用計策誘降了朱鮪,佔領了洛陽,並定都於此,史稱「東漢」。劉秀成為東漢王朝的第一代皇帝。

劉秀為了把東漢政權進一步擴張到全國,又開始鎮壓赤眉軍。那時,赤眉軍正在長安討伐已變質的更始政權,劉玄被追投降,不久被殺。但由於關中地區大鬧災荒,再加上豪強實行堅壁清野,聚眾反抗,使赤眉軍陷入困境,不得不撤離長安東歸。劉秀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在新安(河南澠池)宜陽(河南宜陽西)佈置重兵,以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並派大將馮異率兵前往迎擊。公元27年初,赤眉軍被馮異打敗,遂折向東南,又在宜陽陷入劉秀的重兵包圍,面對氣勢兇兇的強敵,樊崇帶領10餘萬人全部投降,不久,樊崇被劉秀所殺。劉秀竊取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成果,重建了豪強地主階級的政權。

劉秀鎮壓了赤眉軍後,基本上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但是全國還有一些地方割據勢力,其中力量較大的有:在東方割據青州十二郡的張步;在北方割據漁陽等郡的彭寵;在西方割據天水等郡的隗囂;在西南方割據益州的公孫述。較小的割據者和鄉間營堡,不計其數。劉秀為統一天下,次第削平割據者,也平毀了許多營堡,到公元36年,終於重新統一了全國。

經過西漢之際長期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劉秀在位期間,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減輕賦稅;還提倡節儉,注意整頓吏治,懲處貪官酷吏,並擴大尚書臺職權,廢除地方都尉,以加強中央集權體制。由於光武帝採取這些經濟、政治措施,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史稱這段時期為「光武中興」。

綜上所述,可知劉秀在推翻王莽政權,削平割據勢力,代表著社會發展的要求,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和恢復漢初經濟、鞏固東漢政權過程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不愧是一個對歷史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傑出封建帝王。

註:①,②《後漢書》卷一·《光武紀》。

摘自:《河南鄉土歷史》,責任編輯:曉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