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一種細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過去中醫稱之為「爛喉痧」。學齡兒童抵抗力差,普遍缺乏對鏈球菌的抵抗力,而且學校和幼兒園兒童一起活動,容易呼吸道交叉感染,

臨牀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經由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由皮膚傷口或產道感染。人羣普遍易感,但是成人感染多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例如咽峽炎和扁桃體炎,而兒童表現為典型的發熱和皮疹。

建國後猩紅熱發病率逐年下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雖然沒有疫苗,但是由於抗生素使用,猩紅熱已經不是一個嚴重的傳染病,然而2011年香港發生猩紅熱爆發,發生兩例死亡病例,經調查和鏈球菌基因變異相關,而後內地上海、廣東也出現局部爆發,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發病率有所回升。

猩紅熱潛伏期1~7天,大部分患者屬於普通型患者,發熱,體溫可升到39℃左右,伴頭痛、咽痛、食慾減退,全身不適,噁心嘔吐。咽紅腫,扁桃體上可見點狀或片狀分泌物。軟齶充血水腫,並可有米粒大的紅色斑疹或出血點,即黏膜內疹,一般先於皮疹而出現。但是隨著抗生素應用廣泛,發熱多不典型,很多兒童發熱初期診斷未明確病因前就使用了抗生素,可發熱表現為低熱,甚至有學者報道門診就診患者半數無發熱,僅有輕微皮疹。

典型的猩紅熱皮疹多數自起病第1~2天出現,這和麻疹的皮疹一般出現在發熱3~4天後不同。皮疹從耳後,頸底及上胸部開始,1日內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後及於下肢,少數需經數天才蔓延及全身。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佈著針帽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手壓全部消退,去壓後復現。偶呈「雞皮樣」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癢。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部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稱為「帕氏線」。面部充血潮紅,口鼻周圍沒有充血所以顯得蒼白,稱「口周蒼白圈」,是猩紅熱典型體徵之一。

皮疹一般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峯,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續5~7天甚至更久。頜下及頸部淋巴結可腫大,有壓痛,一般為非化膿性。出疹時體溫更高,皮疹遍佈全身時,體溫逐漸下降,中毒癥狀消失,皮疹隱退。退疹後一週內開始脫皮,脫皮部位的先後順序與出疹的順序一致。軀幹多為糠狀脫皮,手掌足底皮厚處多見大片膜狀脫皮,甲端皸裂樣脫皮是典型表現。脫皮持續2~4周,不留色素沉著。但是基層醫生需要了解的是,當前猩紅熱患兒的臨牀表現傾向輕症化、皮疹傾向不典型,需要根據流行病史仔細查體,以免漏診延誤治療和疫情擴散。

患者病初起時,舌被白苔,乳頭紅腫,突出於白苔之上,以舌尖及邊緣處為顯著,舌頭呈現典型的「草莓舌」。

2~3天後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並可有淺表破裂,乳頭仍突起,稱「楊莓舌」。

鏈球菌大人孩子都可以感染,大人感染後沒有明顯皮疹,但是細菌在咽喉部,隨著咳嗽咳出到空氣中,容易傳染給兒童,兒童感染由於免疫力不及成人,容易出現全身癥狀。

猩紅熱治療需要使用青黴素,實驗證實100%敏感,如果不過敏,沒必要使用其他高級抗生素。近年來發現對紅黴素普遍耐葯,不建議使用紅黴素治療。


瀋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萍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冬季是猩紅熱的高發季節。瀋陽市疾控的監測數據顯示,截止10月底,全市猩紅熱發病同比上升三成。按照流行規律,預計進入12月及明年1月疫情還會繼續攀升。

  猩紅熱臨牀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猩紅熱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發病後不必驚慌。

猩紅熱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因此開窗通風換氣是最好的防病措施,室內通風換氣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鐘。

此外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時遮住口鼻,勤洗手,不共用毛巾,對毛巾進行煮沸消毒並在陽光下暴曬。也盡量不要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場所。

2~15歲兒童是猩紅熱高發人羣,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免疫力低,還有羣體生活這一利於病毒傳播的環境。

那麼如何防範呢?

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應做好晨檢、午檢工作,一旦發現可疑癥狀者,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同時對教室、宿舍定期消毒,對文具、玩具和餐具等每天清洗,保持清潔。

本期專家:瀋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王萍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冬春兩季。常見於2 ̄8歲的兒童(免疫力差)。猩紅熱早期咽部充血、扁桃體紅腫,表現為發熱、咽痛、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一般發燒24小時內出現皮疹,開始於耳後,頸部,上胸部,一日內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鮮紅色,針頭大小,有些象「雞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壓時,可使紅暈暫時消退,受壓處皮膚蒼白,經十餘秒鐘後,皮膚又恢復呈猩紅色,這種現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脣周圍及鼻尖則顯得蒼白,故被稱為「口周蒼白圈」。此外,舌乳頭紅腫,很象鮮紅的楊梅,故稱它為「楊梅舌」,這些都是猩紅熱的特殊癥狀。皮疹經3到5天消退,疹消後會有不同程度的脫皮,呈米糠樣脫屑,或大片的脫皮,極少數病兒癥狀嚴重,表現為高熱、抽風、昏迷、甚至休克。有時可並發心肌炎、腎炎、風濕熱、中耳炎、肺炎等疾病。猩紅熱可應用青黴素治療,如對青黴素過敏,可選用紅黴素、四環素、磺胺類等。用藥應不少於7天,經兩次咽培養陰性後,再停葯。患兒應臥牀休息,減少身體的消耗和心臟的負擔,防止發生併發症。另外,還要多飲開水,給予富有營養和易消化的飲食。對高熱患兒,應給予適量退熱藥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