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銳特

" 我準備好了,我會死得很好!"韓啓德一語驚人。

日前,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主題爲"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的清明論壇,剛剛卸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韓啓德在演講時,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這場論壇匯聚了多位醫學屆、教育界、殯葬界的權威專家,對"生前預囑"這個最近越來越熱門的話題展開討論。

韓啓德在論壇上演講

今年2月底,陳毅元帥之子、"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會長陳小魯因病去世,引發人們對生前預囑的關注。

生前預囑,是指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一份文件,其中包括臨終前的"五個願望":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照顧;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統;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我希望誰來幫助我。

韓啓德即將年滿73歲。作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曾着力研究一個問題,醫學到底能幫助我們到什麼地步?他有一個著名的論點: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能起到8%的作用。

這個出人意料的結論背後,有大量數據支撐,比如:我國40歲以上高血壓人羣,10年心肌梗塞和腦卒中發生率,最高統計爲15%左右,通過服用降壓藥,降爲10.5%。也就是說,100個4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後,只有4至5個人受益,而且他們還要忍受着藥物的副作用。

對於癌症,韓啓德也曾提醒醫學界,患者生存率提高及死亡率下降,治療技術的進步是重要因素,而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能並沒有直接關係。要控制慢性病的蔓延和發展,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現行的技術策略和技術政策。

其實,韓啓德的意思很明顯:醫學並不是魔法,當生命在不可挽救的彌留之際,不進行過度搶救,不進行給病人帶來痛苦的有創治療,讓死亡以最有尊嚴的方式來臨很關鍵。

" 我今年已經73歲了,我給自己簽了生前預囑,我的愛人也簽了一份。"論壇上,韓啓德笑談生死,慨然爲生前預囑"站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2000多年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過這樣一句話。拋去個人死亡對社會的影響不論,不同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本身也有不同看法。

在韓啓德看來,每個人生下來,就如同上了一個大巴,大巴車的終點就是死亡,只是每個人下站的時間不同。"既然我們每個人最後的結局都是死,還不如想開點,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

當然,與"死得很好"相對應的,是活得精彩、活得充實。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前不久介紹過,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韓啓德卸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職務;去年年底,他也已卸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

最近,韓啓德接連訪問印度、斯里蘭卡和泰國。10天時間裏,他先後會見了印度人民院副議長、斯里蘭卡議長、泰國立法議會主席等高層人士,還在尼赫魯大學、斯中友協、泰中文化經濟協會等機構座談,爲中國與周邊國家加強交流奔走。

就在上週,教育部宣佈批准設立西湖大學,衆人翹首企盼多日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正式誕生。西湖大學從無到有,除了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等人嘔心瀝血的努力,也有韓啓德一份功勞。

2016年12月,西湖大學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時,韓啓德親赴現場揭牌;大學籌辦階段,他以顧問委員會成員的身份,爲其發展戰略把脈。

韓啓德爲西湖高院揭牌(資料圖)

如今,"美好生活"已成爲人們新時代的奮鬥目標,美好生活不僅在於物質世界的豐富,更在於精神家園的豐贍;不僅在於生的精彩,也在於死的安詳。生死兩安,生死兩悅。

" 後顧無憂"的韓啓德院士,正忙着認真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