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人才爭奪戰",北京勝算幾何?

文章導讀: 北京作爲首都,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都雲集於此,爲何還要下如此血本同其他一二線城市"搶人"?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責編:牛綺思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14期)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中的內容。在今年全國兩會廣東團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本土人才、海歸人才要並用並重,使他們在報效祖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現下,南京、武漢、鄭州、成都、杭州、西安等二線城市之間的"人才爭奪戰"正打得如火如荼,一線城市也按捺不住了。

繼3月21日北京發佈《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後,3月26日,上海舉行了一場"人才工作大會",也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加上此前已敞開大門的廣州和深圳,4個一線城市均已加入到這場蔓延全國的"人才升級大戰"之中。

北京爲引進人才放了哪些大招?

因爲沒有北京戶口,對趙琳(化名)來說,北漂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我是2005年來的北京,已經做了12年北漂。這些年我感觸最深的是,北京藏龍臥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如果沒有北京戶口,即使在北京有車有房,內心總是缺乏歸屬感。而此次北京出臺的人才新政,讓趙琳這樣的北漂們看到了落戶北京的希望。《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符合條件的來京工作人員可快速辦理引進手續。

這一次,北京將目標瞄準哪些人才?

《管理辦法》給出了具體回答,這些人才包括優秀創新創業團隊、科技創新人才及科技創新服務人才、文化創意人才、體育人才、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人才、金融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教育、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健康等專業人才等,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驚歎。

較爲特別的是放寬年齡限制。《管理辦法》規定,在年齡上,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三城一區"引進的人才,其年齡可放寬至50週歲,個人能力、業績和貢獻特別突出的可進一步放寬年齡限制。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說應該爲北京的人才新政點贊,他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相比以前的人才激勵政策,這次引才新政最大的亮點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才,領域非常寬泛,尺度、幅度都非常大,甚至包括一些技術人才都有可能落戶北京。也就是說,只要你是高精尖人才,北京的戶籍就會對你開放。"

" 搶人"大戰中,4個一線城市無一落下

熱議北京人才新政的餘溫還未退卻,上海也緊接着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

3月26日,上海市舉行了人才工作大會。在此次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上海的發展,從來都是靠人才。有什麼樣的人才,城市就有什麼樣的競爭力,有什麼樣的未來。"他表示,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等高端人才。

這個大會釋放的一個明確信號就是: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別是卓越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同一時間,上海還出臺了《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峯工程行動方案》,提出高峯人才及其家屬、核心團隊成員及其家屬可以直接辦理本市戶口,並在租房、購房、經費保障、養老及醫療保險等方面予以支持。

作爲一線城市的廣州在更早之前就已連續發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和《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3份文件,提出啓動新一輪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5年內將投入約15億元,爲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渥待遇。

深圳也出臺了寬鬆的落戶政策。2017年7月17日起,《深圳市積分入戶辦法(試行)》正式啓動申請,2017年度,全市積分入戶計劃指標共1萬名。8月,深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人口服務管理的若干意見》《戶籍遷入若干規定》等文件,提出將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另外,深圳市的住房補貼政策也極爲誘人:人才安居實物配置包括免租金租住、產權贈與、租住公租房和購買安居型商品房等形式,貨幣補貼包括購房補貼和租房補貼等形式。

" 發生'搶人'現象並不奇怪。"《管理世界》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經濟師徐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人才作爲"第一資源",未來,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無疑是城市發展最關鍵,也是最急缺的要素。

北京引才更多是定位於全球競爭

那麼,北京作爲首都,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都雲集於此,爲何還要下如此血本同其他一二線城市"搶人"?

李國平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道,人才是分層次的。每個城市都有自身需要的不同類型的人才,很多城市所需要的人才未必適合北京,北京需要的人才也未必適合其他城市。每個城市都會根據自己的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找到適合的人。

李國平認爲,北京作爲一個大國的首都,更多的是站在國家立場、基於全球競爭而做出的這個決定,是爲實現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來引進相關人才,"是定位在全球的高度來考慮人才的供給,而不僅僅是和一二線城市來'搶人'。"

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26日考察北京提出的"四個中心",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新的定位,決定了北京需要塑造全新的城市格局。近幾年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舉措,騰退一般製造業、區域性市場和區域性物流功能,主要是爲了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一旦有了"高精尖"的產業結構,自然需要引進"高精尖"的人才。

但是,需要是一回事,關鍵是能留得住這些人才。

徐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北京此次出臺的人才新政能留住很多'高精尖'人才。"北京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醫療資源,儘管很多人在北京紮根的確非常不易,但是依然願意"漂"在這裏,足以說明北京的"魅力"所在。

另外,北京能夠吸引人才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薪酬。智聯招聘公佈的報告顯示,2017年夏季求職期,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北京的平均招聘月薪居於第一位。"北京的高薪酬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爲什麼北京能吸引和聚集這麼多的人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如是說。

引才助力北京緩解老齡化問題

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城市的人口結構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分析,就不難理解北京爲何在此次引才新政中"放大招"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2.12億,佔總人口比例爲15.5%;65歲以上人口數爲1.37億,佔比10.1%,相當於每10個人裏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

老齡化之於北京,情況並不樂觀。根據《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佔全市戶籍總人數的比例超過24%,位居全國第二。

" 這意味着北京的老齡化已頗爲嚴重。"徐迅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直言,隨着北京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相應地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和企業用工成本提高,也會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因此,北京此次通過引進人才調整人口結構非常必要,這也是北京的經濟活力能夠得以持續的根源所在。"

而在李國平看來,北京此次引進人才,還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改變。"青年人口,尤其是高學歷人口的進入,不僅優化了北京的人口結構,延緩城市的老齡化問題,而且解決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力不足的問題。有了人才,城市就有了活力,未來城市的發展才能變得更美好。"

北京的引才新政與嚴控人口規模並不矛盾

然而,引才必然會使人口增加,這會不會又與北京嚴控人口規模的政策導向相背離?

對此,李國平分析說:"北京在疏解功能的過程中,一定會帶來人口的轉移,但並不意味着北京不需要更多的人才,北京的引才新政與嚴控人口規模並不矛盾。"他表示,根據北京四大中心的城市定位,北京需要不斷地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口結構的調整,質量比數量更加重要。

那麼,北京此舉到底能夠引進多少人才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覆中提出,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也就是說,2300萬人是天花板。李國平分析道,鑑於2016年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數量是2172.9萬人,算下來,北京大約還有127.1萬人的增長空間。

" 北京的人口總量還沒有達到2300萬人,還有一定的容量來做人口結構方面的調整。只有調整了人口結構,才能和北京的城市發展定位以及產業結構更好地相適應。"李國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