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月新番,話題和精品都不少,遠有一度慘遭國內下架的「國家隊」《darling in the FRANXX》,近有最近完結的《紫羅蘭花園》評價頗具爭議。

不過,如果從日本的BD銷量和話題度來看,在秋葉原大街上拉著人說什麼「國家隊」、「人類聖經」,對方大概率不會有什麼特別反應。但是有一部動畫的名字,可能每個人聽到都會會心一笑……

然後向你豎起一個閃亮的中指。

《POP子和PIPI美》秋葉原面具發放活動因為人太多終止,所有人紛紛豎起中指

這部作品,就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以下簡稱《POP子和PIPI美》)

這是一對女高中生向邪惡的出版黑暗組織「竹書房」賭上性命復仇的故事(纔怪)

在《POP子和PIPI美》第一話播放當天,這兩個一高一矮的女高中生就佔領了日本各大社交網站。完結之後,在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上,這部作品也突破了每集百萬的點擊量。

nico每集百萬達成,彈幕在刷著「霸權傳說誕生」

所以,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動畫呢?

請看下圖——

不知道看到這種崩壞畫面和片中各種粗言穢語後,那些BD銷量比這玩意兒還差的動畫,都是什麼心情。

但這並不妨礙觀眾一邊和片裏的角色共同罵著「糞動畫」,一邊將《POP子和PIPI美》刷爆日本網路。

在第一話播出之後,日本的雅虎搜索幾乎被《POP美和PIPI子》佔領,下圖的紅框全都是作品相關的關鍵字。

而《POP子和PIPI美》成功引起話題,BD賣座的祕訣,其實正是因為這是一部「爛動畫「。每一集staff都在帶著這兩個不良女高中生挑戰普通商業片觀眾的下限,這種突破現有框架的挑戰,又恰恰帶給觀眾新奇的體驗

大概這也算手翻書動畫.....

要知道,對於現在的各類娛樂產品都「見得多了」的觀眾,讓他們笑起來可比賺取他們的眼淚難多了。

而《POP子和PIPI美》挑戰現有框架的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兩個方式——「NETA」和「META」。

① NETA

NETA(捏他)這個詞,對於喜歡看日本動畫的讀者可能並不陌生。

最近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大玩各路新老電影遊戲動畫等經典亞文化梗。靠著情懷喚起無數普通人的童年、阿宅的共鳴,即便是在歐美流行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中國,也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NETA」,現在最廣泛的用法就是指這種在片中使用大量其他作品的元素,也就是所謂的「彩蛋」。

在《POP子和PIPI美》中,也存在這大量類似的,老的新的,從ACGN到網路用語的各種NETA。

光是中國人民也熟知的就有……

上面兩個想必不用多說

當然,接日本人民地氣的更多。除了流行用語之外,其中也不乏有些年代的經典之作。

遊戲《沙漠巴士》

(察 覺

不過《頭號玩家》彩蛋再怎麼豐富,都還保有一個完整的,經典的好萊塢敘事模式。而和《頭號玩家》相比,《POP子和PIPI美》可就「過分」多了。

整部動畫幾乎沒有真正的「劇情」可言,沒有主線,甚至單集下來也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邏輯。幾乎全是由密集的「NETA」堆砌而成。(並且不像斯皮爾伯格一樣老實付版權費,每一集都在吃官司的邊緣試探)。

其實最後也沒敢向迪士尼宣戰

採用大量NETA的做法,僅在日本動畫裏都不算新鮮。學術趴曾推薦過的《keroro軍曹》、《幸運星》、《歡迎來到NHK》、《銀魂》等都是經典的玩「NETA」的作品。

但是很明顯從正片的胡來程度來看,《POP子和PIPI美》的製作組野心不止於此。

而除了玩梗之外,片中還有一種更加有趣的玩法。

② META

在第2集,出現了很明顯未完成的動畫場景。

「你們這些沒上色的肯定是雜魚,你問看我上色了我纔是主角。」

這些臺詞對於動畫虛擬角色來說太危險了

甚至動畫播到一半,鏡頭一轉,畫面進入了該集聲優收錄的錄音棚現場。

對於從小浸淫各類影像中成長的現代人,通常在看電影、動畫時,不管是觀眾還是片中的角色,都會下意識達成一種共識,忽視影像作品的虛構性。至少片子裏的角色不會意識到自己是被創作出來的。

但在《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中,卻經常讓角色出來「吐槽」動畫的製作或者是正在看動畫的觀眾。

這種創作方式被稱為「META」,「META」通常被稱為「元」,在哲學中指對深層規律的思考,由此引出了「元歷史」、「元邏輯」等各種各樣的理論。

在文學研究領域,關於元小說的理論在上個世紀就為美國後現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所闡述。「元小說」其中的一個特徵就是反傳統的敘事框架,通過「言說小說自身」來揭示小說的虛構性。

威廉·加斯的小說《隧道》

其實早在理論出現之前,這種敘事方法就已經被廣為使用了,在說書或者傳統小說裏我們就能常聽到這麼一句「各位看官且看」,將虛擬故事之外的觀眾代入虛構內容中,其實這也是一種「元敘事」手法。不過由於使用的太多,失去了挑戰傳統敘事框架的意義。

在電影工業發展之後,也出現了不少「元電影」,比如現在正在北京電影節上映的楊·史雲梅耶導演的實拍電影《昆蟲物語》,將影片的製作現場與電影內容相結合,楊·史雲梅耶甚至親自出境,講解他的導演經歷。

《昆蟲物語》海報

有意思的是,這種對傳統反叛,帶有強烈實驗性的敘事方式卻以另一種方式在日本商業動畫中煥發魅力,不僅僅是像《銀魂》、《路人女主的養成方式》這種偶爾爆出一兩句臺詞,而是進入主線,成為動畫的重要內容。

在《POP子和PIPI美》中玩了許多梗,將現實當中已經存在的作品與虛構動畫產生聯繫,從這個角度看,「neta」本來就是「meta」的一環。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還有許多「meta」情節,比如最常為人樂道的:每一集都是同樣的內容放兩次,僅僅換不同性別聲優。其實也是一種讓觀眾的注意力從內容轉向形式的嘗試。

比如說幾乎每集都出現的做3D動畫法國小哥,他會在鏡頭前說一大串法語,隨後展示他製作的關於法國生活的動畫片段,當然也是法語,並且第一遍是沒有字幕的。

本番顏值擔當

到了第二次播放的時候,才會給法國小哥加上字幕。

筆者一直覺得讓小哥哥出鏡是該動畫公司HR的陰謀

在這個情節中,有著兩層「meta」含義。

首先是在上文提到過,在各類元小說與元電影中都很常見的,在動畫中插入該動畫的製作現場,暴露創作的過程。

其次,面對陌生語言的動畫,是否加字幕會給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比如說,只能靠說話人表情語氣動作和動畫畫面接收到的信息,跟通過字幕接受到的信息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就引導觀眾從關注內容到轉向對動畫形式的關注。

連角色表演都歐美化了

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將「meta」作為重要內容的動畫,其實還不止《POP子和PIPI美》一部。去年10月有一部新番《動畫同好會》,由中日合資製作。雖然不甚出名,但卻是筆者在一眾中日合作作品中看到最「有趣」的一部。

前幾集是一個典型的日本「社團生活」動畫,因為是動畫同好會所以也有大量的NETA,但是角色模板化,劇情還有點「尬」。假如就這麼結束的話,不過就是個很老套,略顯無聊的萌萌二次元動畫。

但到了馬上要完結的11集,氛圍陡然一轉。女主漸漸發現自己身處的是一個被虛構的世界。

她會一不小心走齣動畫的邊框。

發現自己父母同學的畫風變了。

女主角的時間與觀眾的時間一致了。

孩子,這是蒙太奇的魔法

她的同學把片子倒放到OP看了一遍之後覺得這一切並不奇怪。

然後真的倒放回了OP

在意識到了自己世界的虛擬之後,她與周圍人的世界開始分裂,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事情越來越多,動畫的世界陷入毀滅的危機。

最後解決危機的鑰匙,是導演的貝雷帽。

STAFF表上導演的名字和出場的導演形象正好合上

一部可能馬上就會淹沒在芸芸眾片中的無聊日常動畫,就被這樣一個神結局拯救了。

不知是巧合還是兩邊的製作者心有靈犀,《動畫同好會》的最後兩集和《POP子和PIPI美》的播出僅僅相差半月不到。雖然兩部作品都玩的很high,不過限於題材,兩部作品對於「meta」的使用還是止步於製造更具新鮮感的笑料。

儘管如此,筆者以為,這種創作方式能在商業作品裡大放異彩,並且為大眾所接受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畢竟,就連曾經參與過《王立宇宙軍》、《飛躍巔峯》的「老害」,GAINAX前社長岡田鬥司夫,也「大度的」接受了這部糞動畫:「我認為《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是部難得的動畫,我每每帶著十足的敬意觀看。」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資深撰稿人、運營實習生、兼職設計師、網站志願者,有意者可以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點我進入傳送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