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的舞臺劇版,以下是重點(?)心得:


1.

電視演員跟舞臺劇演員真的有差,電視的演員只需要在鏡頭有對到的時候活動就好,但舞臺劇的演員的「鏡頭」是觀眾的眼光,所以不管現在是不是自己在講話或動作,都必須保持某個樣子(也許就是「在角色內」的意思?),像今天就看到輕舞飛揚A跟B,A在沒有動作的時候手腳都一直在晃,好像非常不安。

2.

我期待很久關於BBS的聊天該如何呈現在舞臺上,今天終於揭曉,跟我想像中頗像,是用投影的方式去處理這一塊;臺表在鏡框臺上面放一個可轉動的同心小圓臺(這部份讓我想到梅耶荷的《欽差大臣》的敘述),中間用投影幕隔著男女主角AB(總共有四個人的意思),A部份負責說角色打字出來的字句以及內心的OS,B則是扮演現實部份,並且你一定猜得到,A是由明星演員演,B則是由舞臺劇演員演。這個安排我覺得是非常聰明的,因為扮演打字的人其實是需要有戲的,但扮演唸聊天字句的角色,就是在演隔著螢幕聊天的人,所以說穿了演技不太好也沒有關係,只要口齒清楚、至少可以把字唸清楚就不會太過突兀。

3.

情緒的拿捏對演員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像輕舞A的女生是電視演員,該哭的時候她是真的哭了,可是她真的哭了反而讓MIC充滿抽泣聲,勉強要禁止掉卻讓臺詞不清楚了。所以如果演員要哭,外在行為那些抽泣是「演出來的哭」,只要內在確定是悲傷即可,真的哭出來就不是演了(這廢話)。

4.

縱觀文本原本的時間軸其實是非常短的,就算把男女主角的心情分開敘述也做不到兩個小時以上的戲(我說了他們是用「敘述」的方式,不是變成劇情),所以臺表在下半場,為男女主角的「有緣」,做了倒敘的鋪陳,用第三者戲中戲的方式講他們小時候的緣份(《女兒紅》的方式則為當事人戲中戲),雖然被郭猴抓到一些BUG,不過我倒覺得很有臺表的味道。

臺表好像很喜歡「宿命」跟「時代」這種東西,但這次的文本,本質上是一個「單一事件」而非一個時代的縮影或是長時段的故事,我好像說的不清楚,如果拿戰爭來說,就像七七事變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有比較清楚嘛?),但因為這個故事的原文本的最終時間點結束在女主角去世,所以劇作家將時間往前追,追到他們國小、高中的時候,並且(據郭猴說)還加上痞子蔡其他作品的一些段落(這個手法也非常梅耶荷),讓舞臺劇版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變得好像是痞子菜所有作品的濃縮版,依梅耶荷的論點,這樣會讓這個作品變成是「臺表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我覺得這也是很特別的地方,讓這本開啟網路文學風潮的小說的舞臺劇版,不只是「故事具現化」,而是劇作家帶著觀眾看這本書;不過我還滿想知道痞子蔡自己怎麼看下半場那些添加的。

5.

音樂以及臺詞的細微處,一直是我熱愛臺表的一個重大原因,因為他們往往在其中置入時代特色,像是之前的劇作曾經用過《love me tender》、《望春風》、《西風的話》等等,這次則是用了《you are my sunshine》,以及73~79年次的人小學簽畢業冊的時候會寫的東西,像是緣、夢、步步高昇什麼的(而且還要寫得很花俏;看到這邊大點頭的人,我知道你的年齡囉!)。無疑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吸引觀眾的點,因為在戲中看到了跟自己生活背景相似的東西,會讓觀眾跟戲內容的心理距離再少一點,使臺上的一舉一動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內射作用,使臺上臺下同一化,增加觀眾的認同和幻覺(他媽的我在寫小論嗎?),我想這也是臺表的戲容易讓觀眾笑中帶淚的原因。

6.

燈光部份這次卻讓我覺得非常疑惑。這次使用了許多瞬間凝結時間、讓演員出戲對觀眾說話的手法(請參考屏風的《三人行不行》的第一段),但不知道是燈光執行有問題還是演員有問題,或者是我有問題,我總覺得演員在燈光中的跳進跳出非常不乾淨,要不是演員說的臺詞的內容,我還真的不太知道他們究竟在幹嘛,燈區有點不明顯,該凝結的角色沒有凝結的感覺,跳出戲的角色也跟入戲時的態度聲音都一樣,但唯一例外的是在下半場的阿泰的部份,他用了戴帽子跟脫帽子的方式去做象徵,這種casting我覺得就乾淨多了。

7.

總地而言,這是我第一次看臺表使用電視演員的戲,我都笑說這叫「屏風路線」,我在猜想也許目的是為了多掙一些票房,對於推廣舞臺劇而言,我覺得這是好的作法,但對於演戲來說,我覺得電視演員可能還需要多一些功課才能撐得住舞臺,不然只好參考果陀的十四堂課--狂用對觀眾說話的手法,或者是多作一些笑點、喜劇等等--總之是「敘述」的方式,纔不會覺得演員在臺上侷促不安。

8.

臺表在七月中還有一齣使用明星演員(盧學叡、許仁杰等)的《天若光》,但與這次不同的事,他是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同臺也有許多其他的舞臺演員,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