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舞台剧版,以下是重点(?)心得:


1.

电视演员跟舞台剧演员真的有差,电视的演员只需要在镜头有对到的时候活动就好,但舞台剧的演员的「镜头」是观众的眼光,所以不管现在是不是自己在讲话或动作,都必须保持某个样子(也许就是「在角色内」的意思?),像今天就看到轻舞飞扬A跟B,A在没有动作的时候手脚都一直在晃,好像非常不安。

2.

我期待很久关于BBS的聊天该如何呈现在舞台上,今天终于揭晓,跟我想像中颇像,是用投影的方式去处理这一块;台表在镜框台上面放一个可转动的同心小圆台(这部份让我想到梅耶荷的《钦差大臣》的叙述),中间用投影幕隔著男女主角AB(总共有四个人的意思),A部份负责说角色打字出来的字句以及内心的OS,B则是扮演现实部份,并且你一定猜得到,A是由明星演员演,B则是由舞台剧演员演。这个安排我觉得是非常聪明的,因为扮演打字的人其实是需要有戏的,但扮演念聊天字句的角色,就是在演隔著萤幕聊天的人,所以说穿了演技不太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口齿清楚、至少可以把字念清楚就不会太过突兀。

3.

情绪的拿捏对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事,像轻舞A的女生是电视演员,该哭的时候她是真的哭了,可是她真的哭了反而让MIC充满抽泣声,勉强要禁止掉却让台词不清楚了。所以如果演员要哭,外在行为那些抽泣是「演出来的哭」,只要内在确定是悲伤即可,真的哭出来就不是演了(这废话)。

4.

纵观文本原本的时间轴其实是非常短的,就算把男女主角的心情分开叙述也做不到两个小时以上的戏(我说了他们是用「叙述」的方式,不是变成剧情),所以台表在下半场,为男女主角的「有缘」,做了倒叙的铺陈,用第三者戏中戏的方式讲他们小时候的缘份(《女儿红》的方式则为当事人戏中戏),虽然被郭猴抓到一些BUG,不过我倒觉得很有台表的味道。

台表好像很喜欢「宿命」跟「时代」这种东西,但这次的文本,本质上是一个「单一事件」而非一个时代的缩影或是长时段的故事,我好像说的不清楚,如果拿战争来说,就像七七事变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有比较清楚嘛?),但因为这个故事的原文本的最终时间点结束在女主角去世,所以剧作家将时间往前追,追到他们国小、高中的时候,并且(据郭猴说)还加上痞子蔡其他作品的一些段落(这个手法也非常梅耶荷),让舞台剧版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变得好像是痞子菜所有作品的浓缩版,依梅耶荷的论点,这样会让这个作品变成是「台表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觉得这也是很特别的地方,让这本开启网路文学风潮的小说的舞台剧版,不只是「故事具现化」,而是剧作家带著观众看这本书;不过我还满想知道痞子蔡自己怎么看下半场那些添加的。

5.

音乐以及台词的细微处,一直是我热爱台表的一个重大原因,因为他们往往在其中置入时代特色,像是之前的剧作曾经用过《love me tender》、《望春风》、《西风的话》等等,这次则是用了《you are my sunshine》,以及73~79年次的人小学签毕业册的时候会写的东西,像是缘、梦、步步高升什么的(而且还要写得很花俏;看到这边大点头的人,我知道你的年龄啰!)。无疑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吸引观众的点,因为在戏中看到了跟自己生活背景相似的东西,会让观众跟戏内容的心理距离再少一点,使台上的一举一动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内射作用,使台上台下同一化,增加观众的认同和幻觉(他妈的我在写小论吗?),我想这也是台表的戏容易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原因。

6.

灯光部份这次却让我觉得非常疑惑。这次使用了许多瞬间凝结时间、让演员出戏对观众说话的手法(请参考屏风的《三人行不行》的第一段),但不知道是灯光执行有问题还是演员有问题,或者是我有问题,我总觉得演员在灯光中的跳进跳出非常不干净,要不是演员说的台词的内容,我还真的不太知道他们究竟在干嘛,灯区有点不明显,该凝结的角色没有凝结的感觉,跳出戏的角色也跟入戏时的态度声音都一样,但唯一例外的是在下半场的阿泰的部份,他用了戴帽子跟脱帽子的方式去做象征,这种casting我觉得就干净多了。

7.

总地而言,这是我第一次看台表使用电视演员的戏,我都笑说这叫「屏风路线」,我在猜想也许目的是为了多挣一些票房,对于推广舞台剧而言,我觉得这是好的作法,但对于演戏来说,我觉得电视演员可能还需要多一些功课才能撑得住舞台,不然只好参考果陀的十四堂课--狂用对观众说话的手法,或者是多作一些笑点、喜剧等等--总之是「叙述」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演员在台上局促不安。

8.

台表在七月中还有一出使用明星演员(卢学叡、许仁杰等)的《天若光》,但与这次不同的事,他是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同台也有许多其他的舞台演员,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