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於FYI - Search and organize all your documents in one place,

作者Marie Prokopets,Co-founder of FYI

「事後分析」的質量,完全取決於你的分析是否到位。

如果進行了正確的分析,團隊將會不斷地改進每個項目。

如果分析錯誤,團隊就會陷入一個怪圈中,就像在跑步機上跑步一樣,雖然跑了很久,但基本上一直待在原地,而且也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

當我要求我的團隊成員對一個失敗的項目進行分析的時候,我經常得到這樣的回答:

「這個項目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客戶不想要它。下次我們需要嘗試一些其它的東西。」

沒有細節,沒有對錯誤的深刻理解,沒有下次該如何真正的學習,也沒有真正的行動步驟。當被要求進行分析時,大多數人都會默認進行這種寬泛而無用的總結。

雖然這曾讓我感到沮喪,但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讓某人對一個項目進行「分析」,是一個極其寬泛的要求。寬泛的要求,通常會得到寬泛的回應和寬泛的結果。

那麼,一個優秀的「事後分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它將會有下面的一些組成部分:

l 一份列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問題清單。

l 能夠正確識別出少數幾個阻礙項目的主要問題。

l 如果項目進展順利,準確地挑選出成功的部分。

l 對於哪些經驗不顯而易見的地方,組織可以採取的行動。

l 要對將改善下一個項目成果的行動步驟負責。

現在,我用一種能讓人們可靠地核對這些方面的方式來構建「事後分析」。

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事後分析」呢?

5個「為什麼」分析方法

5個「為什麼」,是一種非常經典的分析方法,能夠適用於任何類型的項目分析。

與「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發生然後繼續前進」相比,我們會連續問五遍「為什麼它會發生」。這會迫使我們找到造成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專註於問題的癥狀,最後「治標不治本」。

例如,假設因為一封電子郵件發晚了,導致一個營銷活動沒有達到目標。 以下是如何應用「5個為什麼」的步驟:

營銷活動的結果=沒有達到營銷目標。

l 為什麼? 因為電子郵件沒有按時發送。

l 為什麼? 負責發送電子郵件經理忘了要發電子郵件。

l 為什麼? 在需要發送郵件的那天,他沒有設置任何提醒。

l 為什麼?營銷經理還沒有建立向團隊發送提醒的系統。

l 為什麼? 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被列為優先事項。

連續問5次「為什麼?」,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永久解決問題的方案。一個營銷電子郵件發送提醒系統,將減少營銷電子郵件在未來被遺忘的機會。

只要你把這種方法傳授給你的團隊,就很容易添加到「事後分析」中。只需在分析模板的末尾添加一個「5個為什麼」部分就行了。

但是,我自己並不使用「5個為什麼」。因為,我發現團隊在這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

「5個為什麼」分析方法的缺陷

不是每個項目都有足夠的時間

「5個為什麼」是一個非常耗時的過程,尤其是對一個團隊來說。當我試著對每個項目做「5個為什麼」時,會議很容易就開上幾個小時。

對每個人來說,連續進行多個「5個為什麼」的循環都會變得乏味,人們會想要開始逃離。我發現,在兩輪「5個為什麼」之後,質量就會出現明顯下降。

更深層次的「為什麼」會變得泛泛而談

以我的經驗來看,團隊在深入「5個為什麼」時,最後結果往往會變得非常寬泛。 最初的幾個「為什麼」是切實可見的,但隨後就變得寬泛而無用了。例如,一個新產品的發布可能會失敗,人們會開始解釋,失敗是市場變化的結果,不再需要這種類型的產品了。團隊在進行「5個為什麼」的時候,不會因為內部產品開發過程沒有準確發現市場需求而結束,而是會陷入如何把握市場變化的困境。根源問題越深,這種可能性就越大。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大量的指導,團隊在這方面確實會做得越來越好。

許多問題都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在任何大型項目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大多數都很小,通常只要有1-2個「為什麼」就能解決。「5為什麼」對於需要根源分析的主要項目非常有效,但是對於所有小問題來說,這就有點過了。 較小的項目只需要1-2個「為什麼」分析,就能得到結論。

假設某人沒有將重要信息轉發給整個群組,因為他們點擊了「回復」而不是「回復所有郵件」。 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電子郵件進行設置,默認是「回復所有」,這樣問題就解決了。也沒必要再深入挖掘。

根本原因不是呈線性呈現的

「5個為什麼」以5個步驟的線性過程進行,就像下樓梯一樣。從邏輯上講,每一步都會導致下一步。對於有直接因果關係的情況,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但當情況變得不確定和複雜時,我認為根本原因更像一棵樹。多種原因在影響著最終的結果,每一種原因都從各自的根本原因出發

「5個為什麼」鼓勵團隊只探索一個分支,如果過早的選擇一個沒有那麼關鍵的分支,其餘「5個為什麼」在找出更好的根本原因上,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

對新項目沒有幫助

對於任何一個新項目來說,總會有大量的錯誤和問題。團隊第一次學習這種類型的項目是如何工作的時候,這是意料之中的。

當根本原因幾乎總是「我們在開始之前不知道這是如何工作的」時,「為什麼」過程變得非常多餘,我更喜歡在已經建立的過程中使用「5個為什麼」,因為,在這些過程中有更困難和更持久的根本原因需要發現。

我的「事後分析」

為了避免「5個為什麼」帶來的常見問題,我使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這種方法基於我在分析模板的末尾添加的三個部分。

「事後分析」的3個部分

團隊反饋

我把團隊反饋部分放在項目總結之後,這樣人們就有機會回顧我們帶來的所有結果。然後他們可以對他們喜歡的任何東西提供反饋。

這是開放式的,我總是讓團隊隨心所欲地填寫這一部分。我希望每個「事後分析參與者」在會議之前填寫這些反饋,我們將在會上進行深入討論。

這是項目中每個團隊或個人表達不滿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完美的方法,能夠解決所有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問題。

有時,團隊會給出大量反饋。當他們承受另一個團隊的錯誤的衝擊,或者危機對他們打擊特別大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每當團隊使用這一部分來給出大量反饋時,我會確保他們的顧慮得到解決,這樣他們的挫折感就不會繼續積累。

當某個團隊進展順利時,他們的反饋通常是一句話。

為什麼我們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這是我在總結會議開始前留下一部分的時間,我們一起填寫。

通過這樣做,我可以引導團隊得到一個更有力的答案。我也可以推動團隊關注正確的問題,深入挖掘,探索還有哪些解釋,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第一個出現的解釋。

像這樣深入的討論不是偶然發生的。 我發現,在前幾個月會議開始之前,我必須探究並詢問很多後續問題,然後團隊才開始自己進行這些討論。換句話說,我承擔了領導會議和向團隊展示優秀分析是什麼樣子的責任。

小心,我過去犯的一個錯誤是直接給團隊答案,而不是在討論中提出問題。 如果我養成了這種習慣,結果就會只有在我參加會議的時候,團隊才會進步。但是如果我不在,團隊就會迷失。

給出答案,並不能幫助團隊建立自己進行分析的技能。雖然較慢的蘇格拉底式方法在短期內看起來像是浪費時間,但從長遠來看確實有回報。幾個月後,我就可以離開這類會議,讓團隊自己進行分析了。

我們承諾採取哪些行動步驟?

在開會之前,我也會把行動步驟這方面留著空白。 在就我們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達成一致意見之前,讓別人填寫這個表格是毫無意義的。 我也希望在房間里的每個人,在行動步驟上得到選擇和分配。 這有助於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在會議期間,這一部分只需要10分鐘左右。我保持它的簡單,列出每個行動步驟,並分配一個單獨的負責人。一個例子如下:

l 設計並實施一個新的產品創意研究流程—— 蘇(Sue),產品負責人

l 重構銷售頁面上的CSS模板,以減少每次發布時出錯的機會——吉爾(Jill),前端開發

l 接觸在發布期間購買的10個客戶,並尋找為什麼他們購買的趨勢——約瑟(Jose),產品經理

l 邀請銷售總監參加產品路線圖會議,從銷售總監那裡獲得關於路線圖的初步意見——蘇(Sue),產品負責人

l 將新產品中的前三個bug分配給技術團隊,並得到解決——艾瑪(Emma),技術經理

l 改變客戶支持計劃,使更多的人可以在產品發布期間處理流入的支持票——約翰(John),客戶成功經理

然後,我通過要求每個人採取行動,將該任務添加到他們自己的工作事項中來結束會議。

為什麼這種「事後分析」有效?

上面的三個部分看起來很簡單,甚至可能過於簡單了。

如果我讓團隊只是填寫這些部分,而不是幫助他們推進下去,那麼這些就太簡單了。關鍵是在總結會議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部分。 討論得越好,行動步驟就會越有效。如果行動步驟是有效的,從一個項目到另一個項目,團隊將極大地提高他們帶來的結果。

這種「事後分析」,確實取決於我在會議期間推動團隊進行深入討論的能力。幾個月後,他們就會對這種情況有一個很好的感覺,我可以在這些會議中扮演一個不那麼重要的角色。

這種結構,足以引導團隊在沒有任何繁忙工作的情況下進行出色的「事後分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