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交易不同於股票、期貨,由於沒有中央交易所,所以外彙報價並不統一。依據於不同銀行的報價,整合起來,並且將其中最優報價提供給終端的機構叫做流動性供應商,是外匯交易中重要的一端。

在外匯市場中,有資格作為機構經紀商的一般以銀行為主。比如:法國巴黎銀行,荷蘭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瑞銀集團和德意志銀行等,他們享有報價權。不過隨著風險事件發生,銀行已經要求合作的經紀商資產達到一定規模,否則不再給這些經紀商開戶。

零售經紀商的資產和交易規模較小,對他們來說一級銀行過於遙遠,這時候通過對接外匯流動性提供商轉移交易敞口風險,以執行客戶訂單。

通過這種方式成交訂單的平台,也叫作ECN平台,即電子通訊網路。在金融領域內是指股票經紀商或外匯經紀商為他們的客戶建立的電子化交易平台。ECN電子通訊網路,在各個銀行及外匯交易平台之間選擇最有利於客戶頭寸的價格來成交,經紀公司賺取適當低比例的傭金。

ECN上的費用分兩部分,一個就是傭金,這個比例一般很低。另一個部分就是所 說的點差。點差不固定。比如活躍的時候,歐元美元一般一個點點差。經紀公司不賺取點差費用.

由於外匯市場十分巨大,沒有中央交易所,外匯交易都是在場外進行的。ECN交易可以讓你直接進入外匯市場(銀行間市場),在這裡您可以和其他交易員交易,您的定單在市場上真實體現並被其他人所見,反過來別人也可以介紹他們的訂單,如果價格匹配,交易就達成了。

不過在現匯方面,銀行提供的報價一直比其ECN同行更具有競爭力—每天只有幾分鐘例外。在既定時間,在既定貨幣對上,雖然某些銀行提供的報價可能沒有ECN的報價有競爭力,但總體和長期來看,銀行為流動性提供更佳的報價。

不過銀行報價有時候也會發生不靠譜的情況。在2015-2016年高波動性期間,多家銀行只發現3例停止報價的情況:2015年1月份瑞郎危機,2015年8月紐元出現極端波動性,2016年10月英鎊閃跌。這種情況可以說發生幾率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了。

對於一個每周5天半,每天24小時開放的市場,期間重大政治波動的特點是驚人的一致,特別是歐洲和美國。銀行實際停止提供流動性的事件極其罕見,往往是因為並不反映流動性有意撤出的運營和技術問題。

瑞郎事件是3個事件中波動性最極端的一次,足足花費了6個月時間,銀行提供的流動性才達到正常水平。在其他兩例事件中,對流動性的影響只持續了一周左右。

國際結算銀行數據顯示,2016年,以美元計算,現匯交易量中銀行仍佔43%的份額。儘管2004年時這一比例為53%,但仍是市場中的最大比例,2007年以來一直維持在40-45%之間。

雖然有一段時間市場上有一種說法稱,因為風險偏好下降、資金成本增加、交易員年輕化等因素,銀行正在撤出外匯流動性,調查結果表明,相關趨勢被誇大。同時,一些因素共同加劇了流動性挑戰,包括一級市場數據向更高頻轉變及其對其他平台市場數據更新頻率的後續影響。

對於外匯交易員,這加強了確保獲取儘可能多的流動性資源的需求。沒有機構能夠一直提供最佳報價,任何一個機構都可能受困于波動性的異常情況,取決於銀行的庫存、出現問題的市場波動性的性質以及其他因素。進入各種流動性提供商構成的領域,那麼非常可能形成這樣的局面:如果一個流動性提供商不能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報價,另一個提供商就會把握機會。

與此同時,銀行竭盡全力確保如果出現此類問題,受影響的是其競爭對手,而不是他們自己。考慮到持續性使他們關注重複業務的一個關鍵原因,中斷會帶來重大聲譽風險。讓客戶在極端波動期間感到失望,這時他們最需要有秩序的市場來管理他們自己的風險敞口。

大多數做市銀行都在其流動性提供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投資,無論他們是否受到英鎊閃跌或瑞郎危機的困擾。這可能會增加硬體、操作風險管理、定量風險管理的支出。這還意味著在聲訊經紀商等傳統系統上進行持續投資。

當然銀行還有其他途徑為客戶提供報價和流動性。當電子化提供報價遇到困難時,銀行能夠利用聲訊業務。雖然機器在一些情況下比人類更有優勢,但人類在處理此類事件時要優於機器。

市場上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交易活動與流動性是同一件事。有大量非銀行交易員普遍存在,特別是在匿名場所,但是他們不一定以銀行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流動性。與非銀行相比,銀行傾向於擁有更大的風險偏好,能夠以不適用於非銀行的方式實現訂單流內化。

不管怎樣,在風險事件來臨時,銀行提供的外匯流動性的市場份額仍將在未來保持穩定,並且可能增長,因為他們繼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交易工具。我認為,他們不會因為流動性供應商的存在而損失市場份額。在「黑天鵝」來臨時,能給你繼續提供報價的,除了他們,還能有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