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

1:奧運會是全世界前幾去的地方,能進奧運會總決賽說明你是前世界前八(游泳)世界前二(乒乓 羽毛)等等。你想想六十億分之幾啊!

2:能代表國家出戰的,大多比賽只有兩人。他們是中國十三億人中最厲害的兩人,你行嗎,還在那裡BBB!你行你來,還要經受住巨大的心理壓力。(估計你早自殺了)

3:奧運會是為了增強世界團結,宣傳體育精神的地方,獎牌是獎勵給那些冠軍,能得冠軍,那他就能帶動國家興起這個體育活動,普及體育。

總結:不說世界第一,你能當得了世界前四五十嗎!答案很明顯不能。那我們能幹嘛?為代表國家的運動員們加油,祝福他,祈禱他,給他最大的支持。這纔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那些壓力,是教練們才能給的,只有他們才真正的熟悉他,明白他!

奧運會:安全和友誼並列第一,宣傳體育第二,比賽第三!


我認同這個觀點!

首先來說一下白巖松: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週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鬆、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他以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和新聞視點讓大家對他的言論由衷的贊同!尤其是在裏約奧運會上用段子手的身份分析了本次開幕式,讓所有人對他更刮目相看!

我也討厭標題出現「痛失金牌」、「悲傷,xx丟了首金」等等標題,這簡直是太過分!具體分析一下:

1.客觀方面:

新聞是什麼?就是客觀事實的報道,記得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曾教我們說:在寫新聞的時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感情放到新聞裡面,新聞就是新聞,不需要你來潤色,你只需要將事情解釋清楚就好!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客觀性!「痛失」,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帶有一定的感情引領,讓受眾不自覺的就跟著媒體報道感覺到了悲傷!

2.主觀方面:

奧運會一直都是重在參與,每一個運動員能夠參見奧運會,都是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努力與汗水,他們能站在最高規格的運動賽場上,他們就已經是成功的!媒體與政府就應該淡化金銀銅獎牌的,讓運動競技回歸最初的初衷!這樣運動員的壓力就小了,就不再會有什麼「首金」,什麼一定要獎牌等等!

痛失,這個說法就代表媒體、政府、教練等等對該運動員抱有很大的期望,在賽前肯定會大肆報道說「xx沖金有望」、「xx兩位老將雙重保險」等等文章,無形中給運動員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就拿裏約奧運會的第一天來說:媒體都在預測首金由誰來拿下,導致了杜麗、易思玲、郭文珺等一眾老牌明星都帶著這個期望比賽,反而效果不好;沒想到被小將張夢雪拿下!記得很清楚,在看直播比賽時,當張夢雪拿到金牌時,解說員自嘲說沒有太多的關於張夢雪的資料,表示抱歉!

所以說,不要這樣報道,無形中會給運動員帶來壓力,對後面有比賽的運動員來說,這就像是一座山壓在心上;沒有比賽的好長時間也緩不過來!

僅僅做一個客觀報道就好,不要亂加感情!也希望中國隊在此後的比賽再也用不到這樣的標題,我們一定會旗開得勝!

中國雄起!


首先我表示同意白巖松所說的「誰誰痛失金牌」的說法!畢竟金牌得主不是在比賽前就內定的!因為去參加奧運會畢竟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在一個得不得金牌這個完全就是靠自己所付出了多少和你努力了多少、當然這裡也不可忽視在比賽中受到別人影響的因素!還有就是如果用「誰誰痛失金牌」這種說法的話不可避免的會給運動員們加大他們的壓力,影響他們在比賽中的發揮!運動會應該是人人平等的競爭有能力者自然就會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結果以及尊重!沒必要給運動員們加一些沒必要的壓力!

?在此祝中國大獲全勝!滿載而歸,用實力贏得世界的尊重!

認同!金牌確實不能說痛失,一切以成果為導向,哪怕你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在奧運會場上,你沒有拿到就是沒有拿到!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拿到肯定是你三者沒有佔全,沒有拿到肯定冒出一批黑馬!

痛失金牌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用差一點點,意料之外,突發情況,都是差強人意的理由!

高手高碰,低手低碰!高手可以拿到更多的獎,低手拿到小獎,或者少一些獎。但是,絕不代表高手全碰,低手全無!如果那樣,體育比賽就沒有意義了!

?


不太認同,首先實事求是客觀分析,金牌本來就是有實力的人的,沒有說一定就屬於誰誰誰。這點,老白說得很清楚,這是他不喜歡「誰誰誰痛失金牌」這樣的標題的理由。喜不喜歡,是一個個人的喜好問題,擴大化成為批判的對象就不好了。從修辭的角度來講,這樣的標題是有一個潛在的心理前提,那就是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運動員能斬獲金牌,站在榮耀的頂峯,這是民族自豪感的驅動。這種共同情感的期許體現在標題取之前,痛失金牌,是一種惋惜,是對運動員的期許甚高後的落寞反應。當然,每個站在奧運舞臺上的運動員都是最優秀的,高手對決,往往就在於分毫之間,說痛失金牌,也是對運動員的肯定。金牌本來就不是該是誰的,得失之間再平常不過,但痛失的背後,是一種情感的認同,一種與運動員情感的共鳴。因為畢竟每個站在臺上的運動員都想要拿到這個榮譽,最終的失敗,確實是痛失。而並不是像老白說的金牌本來就原本就是某某人的,最後用痛失就好像被人搶走了一樣,這樣的理解難免歪曲公眾的共同情感和限於膚淺的小孩子似的遊戲心理。所以,「痛失金牌」的標題無可厚非,且是運動員和他的支持者之間的情感紐帶。好好的情感宣洩,為什麼非得僵硬到像是金牌被搶走了一樣的小孩子氣的理解呢?賽場之上,都是了不起的,大家都想要金牌,這是一個夢想,一個期許,一種責任,一種家國民族個人的榮譽情懷,大家都想要,但並不是就已經是誰的了。帶著一份真情出發,痛失是失去那一刻的心境,痛失的不是金牌,是參賽是的那個拿到冠軍的夢想和目標。痛失,並不是說金牌已經是我的了,然後失去。這是一種修辭。當然,老白的看法並無不妥,勝利本來就屬於有實力的運動員,想要拿到金牌,你當然得更強。但痛失的夢想情懷應當得到正確的認識和解讀。不喜歡這樣的標題,那是個人喜好,不做多辯。


我覺得對於「痛失金牌」什麼的,其實寫下這個詞的人也不一定是唯金牌論(當然不排除有些人就是這個意思),這僅僅是心裡預期的問題吧,有能力得金牌(或獎牌)卻沒得,無論是運動員自己還是旁觀的人都會為他遺憾吧。就比方說,如果中國男足有一天得了奧運會銅牌,媒體會寫痛失金牌或僅摘銅牌麼?該是歡天喜地拿第三吧~

所以這個詞並不能說明什麼,運動員能站在賽場的都是我們的英雄,沒人會說不在乎不想要金牌,但也沒人說金牌就是全部價值全部意義。


其實比賽中要比的東西很多,運氣也是其中之一,最後奪冠的不一定就是實力最強的。在金牌沒到手之前就不是你的,又怎麼能說痛失呢?每個運動員平時訓練都很刻苦,但不是刻苦拼搏就能獲獎,用痛失金牌來做標題,這其中包含了大家對運動員的極大不滿,昔日的刻苦訓練換來的卻是大家的抱怨和指責,有沒有考慮他們的苦悶呢?尊重每一個參賽的運動員,能獲金牌最好,不獲獎也沒什麼大不了,放眼世界,有資格參賽就已經很了不起。為每一位選手點贊加油!!


我贊同!媒體導向性很重要!不要動不動用詞上撿一些讓人眼前一亮但又是對運動員的偏執的看法!我們喜歡金牌,但討厭唯金牌論!這樣對於運動員不公平!就像傅爺說的,鬼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每個人參加奧運會都是沖著獎牌和為祖國爭光的目的去的這點無可厚非,但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更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有認為能上奧運會恩運動員都是英雄,大家不要把金牌看得多麼重要,得了金牌就是英雄,得了銅牌,銀牌,就是狗雄,不得獎牌就成了民族罪人,有能帶你們去試試去,我看你們真的應該給劉翔道個歉,和那些以前風光,一次失敗的運動員們,道歉,他們是人不是神,誰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你我他我們都會一生經歷暴風雨,誰也不會一輩就是晴天,所以我們的健兒們無論你們得沒得獎,你們都是英雄,我們只希望你們能平安回來,健康回家。


痛失金牌,為什麼不能說成喜得亞軍,斬獲銀牌,,,,就像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副漫畫,考100就行,99分就要捱揍????回頭想想,有多少國家的運動員同樣也是拚命努力了四年,流的汗水同樣不少,卻進不了前三,甚至還有一輪遊的,難道他們就要痛的去死嗎?痛失金牌四個字,直接就把銀牌銅牌打上了失敗的標籤,誰給你們的權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