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多人認為《陰符經》不是褚遂良寫的就是因為《陰符經》太「褚遂良」了,特徵過於明顯,用筆又有點故意強調的嫌疑。還有一點就是從褚遂良的書法風格發展上有爭議。

《陰符經》落款為: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救書。 褚遂良擔任起居郎是貞觀十年,這個時期褚正處中年,早期書法多方整古樸,帶有隸意。我們來看下褚遂良在45歲(貞觀十五年)書寫的《伊闕佛龕碑》,整體方正寬博,生拙剛健,帶有北碑遺意。清謝希曾謂之「以隸筆作楷,瘦勁而闊大」。

《孟法師碑》後一年書,漸平正古雅,用筆造型在歐、虞之間。

57歲時書的《雁塔聖教序》是褚遂良個人成熟風格的代表作。此碑結構偏方,疏朗開闊,字態空靈,用筆方圓結合,線條變化多端,富有彈性。而《陰符經》與《雁塔聖教序》風格極為相似,筆勢縱橫,跌宕多姿,屬於晚年成熟風格,故很多人認為《陰符經》乃後人習褚高手所作。記得在資料上看過,褚遂良妍媚多姿,舒朗寬卓的書風一出,大行於世,顯慶至開元各墓誌,習褚書者十有八九。

最後,我想說,英雄不問出處,佳作何須名家。不管《陰符經》是不是真跡,都是我等凡人值得去花時間去研究學習的楷書重要範本,能夠從古人作品上汲取到養分即可,大可不必計較真假。個人愚見,歡迎探討。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浙江杭州人,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

傳世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傳世墨跡有《枯樹賦》、《倪寬贊》、《大字陰符經》、《小字陰符經》、《草書陰符經》、《蘭亭序》和《文皇哀冊》。

唐人評其書風「字里生金,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若瓊台青瑣,美人嬋娟,鉛華綽約,不勝羅綺」。

為什麼會有人對大字《陰符經》懷疑呢?這是有原因的。

拿《倪寬贊》來說,從款題上「臣褚遂良書」全文345字,不避唐太宗諱,而又颳去5個字,以避宋諱。但明書畫大家董其昌臨終前還一口咬定為褚書,而近代經徐邦達先生考證,認定為是偽托,也得到學界公認。

真書《大字陰符經》墨跡呢,歷來學者認為似褚書而雜入顏、柳及米芾筆法,也是學褚書者偽托。而小楷《文皇哀冊》與草書《陰符經》、行書《枯樹賦》因原跡早佚,有刻本,除了《蘭亭序》臨本外,其餘同樣是很不可靠的,這也是學界普遍的認識。可以說,除了《伊闕佛龕》、《孟法師》、《房玄齡》和《雁塔聖教序》諸碑公認為褚書傑構外,他的行書面貌己無法對照考證了。

那麼,現今距褚遂良已過千年,真假與否似乎幾無從考證了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其風格面貌上追根溯源。

對照褚遂良以往的作品,從《伊闕佛龕》的橫平豎直、樸質寬博到後期《房玄齡》的畫如遊絲、卻清勁峻巍,如鐵線老藤,毫芒轉折,曲盡其妙;又如春蠶吐絲、縱橫牽制,八面生勢。點畫之間雖挺健卻非直來直往,而是筆筆三過,呈曲線之美。尤其是橫、豎、折、鉤,體現了溫婉玉潤,美麗多方的靈秀,而結體寬綽雅逸,朗潔清麗又體現了美人嬋娟,鉛華綽約之態。這也是褚書對後人影響最深刻、最有啟發性的地方,也是後世「瘦金體」的源頭。

而大字《陰符經》結構過於平順,運筆變化亦不足,橫法中截輕提,加上撇法較細,有輕滑單薄之病,雖然也算爐火純青的精妙傑作,但過於注重筆墨的感覺和效果,似有宋人善態之嫌。

歷史上的許多無名書家,因地位低下,迫於生計,往往假託名人之筆,時間一長使人難辨真偽也是可能的。

說到此,言猶未盡,然礙於篇幅精力,只好點到為止。

然又興之所及,展示一冊余收藏多年褚書遺寶:《隋清娛墓志銘》,此乃北宋精拓之本,永徽二年所寫(五十六歲)和《房玄齡碑》唐永徽三年(652五十七歲)刻相差一年。於遭貶斥憂死他鄉相距六年。此帖展現了褚遂良晚年書風的節奏感強,益發的豐艷流動,變化多姿。同《房玄齡碑》暗合。

《房玄齡碑》資料

《隋清娛墓誌》與舐讀者。

它的風格和褚公很像。後面又有署名。認為它是褚公寫的和認為它不是褚公寫的都不能否認它的光彩和優秀。只要它能給學書者帶來益處,這就是它的價值。是不是褚公並不重要,他又不會來爭奪版權和利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