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化學品百科,用化學加小程序更方便

導讀

5月15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隆重召開了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海有機所的遊書力研究員等十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榮獲本屆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

跳轉閱讀→化學加網會員企業家走進浙江工大藥學院暨藥化產業中小企業家安全環保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頒獎現場

  會上,遊書力代表獲獎者發言。他結合自己的科學研究經歷發表了獲獎體會,他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很幸運地趕上了中國科研的“黃金機遇期”,上海更爲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優越的科研環境。作爲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享受科技、感受科技、塑造科技、是一種幸福,而能夠用科技創新回報黨和國家則是最大的幸福。科學之路充滿希望,又佈滿荊棘,但源於心底的初心,讓自己不畏懼、不退縮。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技工作者要勇當先鋒、創新不怠,努力用自己的專業爲人類創造美好生活,這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所在,也是光榮使命。

  遊書力於2001年在上海有機所獲博士學位,此後分別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後、在GNF研究所擔任研究員。2006年入職上海有機所,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研究,現任上海有機所所長助理、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並擔任Organometallics, Science Bulletin,《有機化學》副主編, Chem, ACS Catalysis 等10多個國際期刊編委或國際諮委。

  圍繞“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這一挑戰性課題,遊書力帶領研究小組開展了系統性研究。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CADA)”概念,爲手性合成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並被國內外同行廣泛應用。發展了系列新手性配體,實現了原子經濟性高,環境友好的高選擇性不對稱去芳構化、金屬與有機串聯催化和碳氫鍵直接官能團化等新反應,併成功地利用新反應完成多個天然產物全合成,爲芳香化合物的轉化及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發展的新配體、新反應和新概念,被40餘個課題組應用於發展新催化體系和新反應方法;發展的手性亞磷酰胺配體及氮雜環卡賓催化劑已經實現了商品化,授權給多家試劑公司進行全球銷售,並被國內外包括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eringa在內的多個課題組應用,成爲他們研究中的最優配體或催化劑。作爲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30餘篇,英文專著兩部,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0項。所發表的文章被同行他引8600餘次,單篇最高他引爲414次,H-index爲69。

  遊書力獲2011年阿斯利康傑出化學獎,2015年英國皇家化學會默克獎,2016年何樑何利基金青年創新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第1完成人),2017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1完成人)等獎項。培養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中有8人晉升教授/副教授,7人獲中科院優博,9人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或優秀獎,2人入選青千,2人入選百人計劃。

  遊書力及團隊始終堅持恪守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在芳香化合物的選擇性轉化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提出了原創性的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概念,系統發展了多類手性新配體、催化劑及反應,這些成果被學術及工業界廣泛應用,極大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每兩年評審一次,每屆授予人數不超過10名,與科技功臣獎一起成爲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個人獎項。遊書力是上海有機所繼俞飈、胡金波之後榮獲該獎項的第三位獲獎者。


【文匯網】上海科技獎 | 遊書力:打開苯環,打開了一個化學新世界

遊書力:1975年4月生,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提出的“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概念,推開了手性合成的一扇新大門。

科創感言:堅持獨立思考,做科研上的世界冠軍。

開闢一個新領域,並得到同行認可,這對科學家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成就。今年44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遊書力,已初初體會到了“爲人類推開認識物質世界的一扇新大門”的喜悅,以及由此帶來的無限希望。

2012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CADA)的概念。如今,這個概念不僅爲學術界所接受,由此發現的一系列新分子正被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化工公司所關注,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出的新配體與催化劑已有十餘個實現了商品化。

今天,他榮獲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

人的左手和右手看起來一模一樣,卻無法完全重合,這在化學中被稱爲“手性”。互爲手性的化合物,其中一個可能有價值,而另一個甚至可能有害。遊書力開創性地提出了CADA概念,爲手性合成開啓了另一扇窗。

2008年,他的一位研究生在實驗中意外得到了一個具有去芳構化分子結構的副產物。遊書力敏銳地判斷,這一結構形成的普遍規律可能會解決其他科學問題。經過嚴謹實驗,遊書力終於發現,這一類反應具有很好的普適性,可大大拓展有機分子的化學空間,同時縮短有價值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時間。他還發現一些反應是經由去芳構化過程再經基團遷移芳構化實現,從而糾正了文獻中產物結構的錯誤並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指導。2012年,遊書力在《德國應用化學》上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七年間,他的多項工作被收錄於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多部專著。遊書力告訴記者,他的研究團隊正在與多家公司和研究所合作,“因爲這些分子結構是全新的,無論用於製藥,還是發展新材料,都可以方便地註冊專利。”

提起自己的新發現,遊書力很慶幸自己在2006年回國,趕上了中國創新的“黃金時代”。“當時,很多美國同事聽說我要回國,都覺得我‘很傻’。”但遊書力還是毫不猶豫地通過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到了上海有機所。2012年後,當美國、歐洲的基礎研究投入不斷縮減時,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拉出了一根漂亮的上揚曲線。現在,以前那些美國同事反而稱讚他“有眼光”。

珍惜,是遊書力心中最常念及的詞。莫說平時“早七點、晚十點”的工作節奏,哪怕是節假日,他也極少不去辦公室。他一直牢記着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戴立信和他說過的一句話——要做科研上的世界冠軍。因此,他一直要求自己獨立思考,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發現。

遊書力最喜歡的事情是跟同行聊聊學術,和學生談談化學,或是專心看看文獻,時常到實驗室裏轉轉。近兩三年,遊書力收到了六七個國際會議大會報告的邀請。他說:“身爲科學家,這種來自學術界的認同,最讓我有獲得感。”(文匯網 作者:首席記者 許琦敏)



來源 | 上海有機所、文匯網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註冊入駐)

分享賜稿 | 轉載聯繫  | 廣告推廣 | 商務合作 

聯繫化學加編輯部 :18676881059(手機/微信

郵箱:[email protected]

拓展閱讀


更多精彩,關注本號後,點擊菜單欄或回覆字母查看

回覆 VNature/Science    回覆 W有機化學

回覆 T科研動態    回覆 i美麗化學

回覆 P化工應用    回覆 L科普知識

回覆 C漫畫化學    回覆 D化學趣史

回覆 F化學視頻    回覆 Z科技名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