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外文網站For Better Science刊載的揭露中國科研團隊造假報道的翻譯,翻譯水平有限,侵權刪除!!!

轉載:

Yubing Sun (孫*兵) :造假中的科學,同步輻射欺詐,論文引用騙局

For Better Science 03.26, 2019

(原文鏈接:forbetterscience.com/20

一些中國科學家看似在致力於解決工業環境污染和放射性廢料處理的研究工作,其實他們是在致力於編造大量數據,同時還維繫著文章灌水的利益集團。其中有些數據據說是從上海同步輻射裝置測到的,但數據圖譜卻在不同的文章里被反覆使用、PS和編造,這不禁令人生疑:「諸多文章中的數據是否真的是由這些文章的作者用同步輻射儀器測得的呢?」今天的主角就是37歲的物理學家Yubing Sun(孫*兵)。這位環境納米科技領域之星曾在合肥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一職,發表文章50餘篇, h-index 32,現擔任華北電力大學博導。顯然這些成就都是通過學術欺騙獲得的,而且Sun還屬於一個更大的團伙,這個團伙用編造的數據和虛假文章引用量來玷污科學界,這些全都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在學術圈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次的事件和之前報道過的事件相似,他們的文章通過迴避那些使用相同數據的作者從而掩蓋學術欺騙的痕迹。Sun和他的朋友對於捏造數據、共享假數據和大量引用彼此文章的事實感到心安理得,他們的學術生涯雖然光鮮綻放,但Sun教授和他的同僚們卻是在培養新生代的學術騙子。

以下內容是有一位網友Smut Clyde投稿,展示了他和TigerBB8兩人聯合調查Sun等人的事件,涉及從2012年至2018年以來發表在知名雜誌ACS(美國化學學會)和RSC(皇家化學會)的24篇文章。

譜圖裡的細微之處 - Smut Clyde:

Brocken spectre(布羅肯幽靈奇景,又名山中鬼影)是一種在山頂上看到的自然現象:觀測者背向太陽,俯視雲霧,會看到觀測者巨大的影子。 「Brokenspectra (拼寫與Brockenspectre相似)」是我為那些看似不正常的波長函數起的名字- X射線譜、IR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其中包括了為人熟知的X射線晶體衍射圖譜,XRD), 這些譜圖數據是從其他數據複製粘貼拼接而成。他們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得到。

接下來的內容會讓你更感興趣。 如圖1所示,我認為它是某種包含隱藏信息的突變條形碼。

圖1:Eu 3d高分辨XPS譜圖及文章信息 Li, et al, 2017 [1]

另外一個如圖2所示。它就像我連喝兩杯特濃咖啡之後的心電圖一樣。

圖2 GO(氧化石墨)的XRD圖譜 Jin, Shen & Sun, 2014 [2]

我的讀者們可能會對這個帖子中沒有對蛋白質Western Blots的操控而感到失望吧。可是,這的電子顯微鏡照片也是可以七十二變的,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會變身。這裡還有剛才提到的Brokenspectra,其中包括難得一見的高大上EXAFS(拓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表徵,這些爆料也夠讀者們吃瓜了。還有,對比那些跨領域搞大新聞的大牛們,這次的主角有著不尋常的文章引用量。今天的主角是Yubing Sun (孫*兵),一位成果高產且資金雄厚的研究員,他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華北電力大學(NCEPU),以及和他經常合作的:Xiangke Wang (王*科) - Sun孫在NCEPU的老闆。但我們最好順藤摸瓜,倒敘818.....

首先我們從論文[3]開始,對於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廈門理工學院的Pan Min (潘*)來說,這篇對於先進材料科學的探究工作是不尋常的,因為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及屠宰場廢水處理上。該論文[3]闡述了一些特別的工作,如圖3所示,文中用各種方式對GO(氧化石墨烯)進行表徵。但圖3給出的XRD信號中,這些重複出現的噪音信號難道是因為XRD設備出故障導致的嗎???(暗指圖中數據作假)。

圖3 GO的XRD圖譜

還有就是,如下圖4:圖4左邊的是GO的TEM(透射電子顯微鏡)圖,但是它的一部分已經早早之前就被放大而且旋轉了一定角度發表在論文[4]中。

圖4兩篇文章的GO TEM圖對比

論文[3] Enhanced Adsorption of Zn(II) onto Graphene Oxides Investigated Using Batch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MDPI Nanomaterials (2018) doi: 10.3390/nano8100806

作者:Min Pan, Guangxue Wu, Chang Liu, Xinxin Lin, Xiaoming Huang(黃曉鳴)

論文[4] Tuning the chemistry of graphene oxides by a sonochemical approach: Application of adsorption properties

發表:RSC Advances (2015) doi: 10.1039/c5ra02021b

作者:Yubing Sun, Shubin Yang, Congcong Ding, Zhongxiu Jin, Wencai Cheng

細心的你會發現:這兩篇論文中,有共用的數據出現,但作者們似乎沒有關聯。他們是如何操作的?這裡有一個線索:論文[3] 的最後一位作者Xiaoming Huang(黃*鳴)和[4]中的第一作者Yubing Sun(孫*兵)分別在2006-2009年和2004-2007年在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Sun繼續讀了博士,而Huang在碩士畢業後在廈門理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技術員」(貌似是因為學位不夠的原因才作了技術員),並在2018年擔任高級技術員。與此同時,論文[3]的第一作者Pan Min,是該學校的講師。Xiaoming Huang和Min Pan兩人之間有著非比尋常的學術關係。

相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Yubing Sun的其他文章中,如圖5所示

圖5 不同文章中出現的相同的SEM圖

圖5左側的B圖出自論文[5],文中命名為HOOC-GOs,而右側的A圖出自論文[6],卻被命名為sulfonated graphene oxide」 (GO-OSO3H) 磺化GOs。請注意,這照片不僅僅是另一個照片的細節放大:它們有部分重疊了(紅色框內的部分),重疊的部分都屬於圖的一部分,這表明兩課題組的作者將同一張原圖以不同的方式截圖了。另請注意,現在這是兩篇不同的論文,研究的材料也是不同的,但表徵的SEM確實用的同一張圖。

論文[5]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U(VI) on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s: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doi: 10.1021/es505590j

作者:Yubing Sun, Shubin Yang, Yue Chen, Congcong Ding, Wencai Cheng, Xiangke Wang

論文[6] Adsorption of Eu(III) on sulfonated graphene oxide: Combined macroscopic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6) doi: 10.1016/j.molliq.2015.11.030

作者:Ting Yao, Yunpeng Xiao, Xiaowen Wu, Changying Guo, Yuanli Zhao, Xi Chen

我們暫時將潘的作品放在一邊,轉向徐州空軍後勤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的Ting Yao(姚*)。 Yao老師主要研究有關航空油和污染環境修復方面的工作。 但在某種情況下,她搞到了稀土元素並且還發表了論文[6]

圖6:論文[5]和論文[6]中關於不同處理情況下GO的C 1s XPS譜圖

圖6右邊是Yao於2015年發表的論文[6]中的GO-OSO3H磺化GO的C的XPS圖,Yao和Sun在2015年發表於論文[5]的羧基化GO的C的XPS譜圖一模一樣!!!不要擔心論文[5]的其他圖被忽略哦。如圖7所示:論文[5][6][7]由三個完全不相干的作者完成,且三篇文章都沒有重複出現相同的作者。但是三者的文章中卻都出現的相同的研究數據,可想而知,這背後的故事得有複雜。

圖7:Sun,Huang, Yao三者論文數據重複關係圖

論文[7] The highly efficient adsorption of Pb(II) on graphene oxides: A process combined by batch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6) doi: 10.1016/j.molliq.2015.12.061

作者:Xiaoming Huang, Min Pan

Ok,我們來繼續看姚的研究成果,如圖8左側所示為Yao於2016年發表的論文論文 [8] ,是B subilis的紅外光譜圖。仔細一看,發現其與右側圖8底下藍色的紅外光譜數據完全一致,而圖8右側數據圖出自Sun於2016年發表的論文[9],不經讓人有嘩然。。。。

論文[8] Biosorption of Eu(III) and U(VI) on Bacillus subtilis : Macroscopic and modeling investigation

發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6) doi: 10.1016/j.molliq.2016.01.101

作者:Ting Yao, Xiaowen Wu, Xi Chen, Yunpeng Xiao, Yongguo Zhang, Yuanli Zhao, Fengbo Li

論文[9] Adsorption of U(VI) on sericite in the presence of Bacillus subtilis: A combined batch, EXAF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6) doi: 10.1016/j.gca.2016.02.012

作者:Yubing Sun, Rui Zhang, Congcong Ding, Xiangxue Wang, Wencai Cheng, Changlun Chen, Xiangke Wang

圖8 Yao論文[8]與Sun論文[9]的論文重複紅外光譜數據圖

現在論文[8]的排在最後的作者即通訊作者是Fengbo Li(李*伯),這是一個新登場的角色。 他來自黃山學院,學術研究重點是土壤真菌擬青黴(Paecilomyces catenlannulatus)的應用,特別是其對重金屬的隔離和生物吸收的等方面。 這裡有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即處理具有強毒性的環境污染物,有時是具有放射性的污染物,這反映了中國工業轉型的不利因素。 總之,Li用他的一些文章為第三個研究團隊提供了便利之門。

下面來看吸人眼球的圖9,Li於2018年發表了論文[10],其主要展示的是磁性氧化鐵/擬青黴複合材料的吸收性能。但是圖中的看起來卻於Sun等於2016年發表的論文[11]中展示的碳納米纖維一模一樣,甚至連他們的XPS結果及作圖選用的曲線顏色都一模一樣。。。。

圖9 上面兩張為Li於2018年發表的論文圖片,下面兩張為Sun於2016年發表的論文圖片

論文[10] Adsorption of U(VI) on magnetic iron oxide/ Paecilomyces catenlannulatus composites

發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8) doi: 10.1016/j.molliq.2017.12.136

作者:Fengbo Li, Xiaoyu Li, Pu Cui

論文[11]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U(VI) and Eu(III) Adsorption on Carbonaceous Nanofibers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doi: 10.1021/acs.est.6b00058

作者:Yubing Sun, Zhen-Yu Wu, Xiangxue Wang, Congcong Ding, Wencai Cheng, Shu-Hong Yu, Xiangke Wang

我們來快速的瀏覽下李的另一篇大作,論文[12]圖10展示了P. Catenlannulatus的FT-IR紅外光譜圖,該圖有一種不尋常的重複特徵,看起來像沙發。 但是仔細放大一看,又像是飛機的座位(醉了。。。。)

圖10 典型的數據作假FT-IR圖

此外,本文還為提供了EXAFS譜圖。重複一遍,這是高端材料科學運用的一種表徵手段。如果我試圖解釋EXAFS,我會暴露我的淺薄的知識水平。然而,關鍵是,在足夠高的解析度下,X射線吸收線的精細結構包含吸收這些X射線的原子的晶體鄰域的線索(因為光子將移動電子的概率由被驅逐的電子(作為波)和相鄰的原子/鍵之間的能量依賴性干涉。從頻率到空間域的計算加權傅里葉變換使這些線索顯而易見。足夠純凈的單色X射線的唯一來源是同步加速器光源,這些不是台式實驗室設備,而是佔地龐大科學裝置,就像熟知的FAST一樣。目前大陸只有北京和上海能進行相關測試。所以沒有多少人活躍在這個領域。顯然, Li Fengbo「有資格」獲得上海同步輻射設備的使用機會(這難度和你平時接觸到放射性物質一樣難),見圖11 左側,其中底部曲線是「U-loaded P. catenlannulatus孵化時間=7天,pH 4.5,CU(VI)= 20 mg / L.「

令人失望的是,圖11左側的三個圖均來自Sun於2014發表的論文[13]中的數據,見圖11右側。可見,相同的數據卻被用在了不同的文章中的不同樣品。。。。

論文[12] Detoxification of U(VI) by Paecilomyces catenlannulatus investigated by batch, XANES and EXAFS techniques

發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18) doi: 10.1016/j.jenvrad.2018.03.005

作者:Fengbo Li, Xiaoyu Li, Pu Cui

論文[13]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and reduction of U(VI) on reduced graphene oxide-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發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4) doi: 10.1016/j.jhazmat.2014.08.023

作者:Yubing Sun, Congcong Ding, Wencai Cheng, Xiangke Wang

圖11 Li的論文[12]和Sun的論文 [13] 中EXAFS數據對比圖

總結一下:我們扒了三個課題組的中國研究員們,Sun/Wang高產的大課題組重複利用已發表的圖片和數據。在PubPeer的評論中,Sun和Wang的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已經令人失望,但他們根本絲毫就不想弄明白別人是怎麼得到的原始數據。這些科研團隊是有潛在聯繫的:第三組的李*伯是Yao論文[8]的通訊作者。Li在2018年也和Sun進行著論文合作(見下面的論文 [14] )。我注意到了,大部分的這些造假文章能夠成功發布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這個期刊上,主要是受益於Wang在這個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之列。遺憾的是論文[6][7][8][10]並沒有被交送到Wang的辦公室,以提醒他這些學術不端行為。可能作為補償,會有一些不同尋常的文章引用(如上所述)。在論文[6]中,44篇參考文獻中有26篇引用了Y. B. Sun的文章(圖12)。在論文[7]中的44片參考文獻中有15篇(圖13)。。。我不相信這些涉及Sun的參考文獻都是那麼的至關重要。

圖12 Yao論文[6]中44篇參考文獻有26篇引用Sun&Wang

圖13 Huang論文[7]中44篇參考文獻有15篇引用Sun&Wang

論文引用量,已經當之無愧成為衡量學術出版物身價的貨幣。 就像觀眾們在真人秀節目中的投票一樣,他們推動了期刊以及個人論文的影響因子,當然也促進了還有個別科學家的h指數增長。 通過對論文的總結,它們決定了文章作者在學術圈的成敗,他們也騙過了學術監管人員的眼鏡。他們強大的引用量能夠左右Peer-Reviewer審察小組和編輯委員會。 論文[8]中的51篇參考文獻中有27篇引用了Y.B Sun。在論文[10]中,47參考文獻有27個引用Y.B Sun。這可能會使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合理。

圖14 Yao論文[9]中51篇參考文獻有27篇引用Sun&Wang

圖15 Yao論文[9]中47篇參考文獻有27篇引用Sun&Wang

這樣的行為鼓勵了作者在自己的文章參考文獻部分引用自己的大量文章,或者在peer-reviewers審稿時讓別人引用某人的文章12篇否則不予發表,儘管這些大家一般都反對這樣的行為。雜誌期刊的引用量利益集團也會因為編輯們之間會互利互惠而不被約束。在論文[12]中,38篇引用文章中有23篇引用自Y. B. Sun。在在論文[14]中,56篇引用文章中有23篇引用自Y.B. Sun和X.K. Wang。以下就是論文[14]的引用情況。

圖16論文[12]中38片參考文獻中有23篇,論文[14]中56篇參考文獻有20篇

現在,Li的論文[14]同樣的地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圖17左側圖是偕胺肟/金屬有機骨架複合物或AO / MOF的FT-IR光譜,含有奇特的自相似區段,涉嫌數據造假。同時,該部分數據早就在2017年被Sun發表於論文[15]。且Li的文章作者中也有Sun,可見性質之惡劣。事實上,儘管兩篇文章中研究的兩種材料AO / MOF與「Amidoxime / Carbon Nanofiber Hybrids」之間存在差異,但兩篇論文共享了許多結果,如XPS(圖18),EXAFS(圖19) 。

圖17 複合物的FT-IR譜圖,左側為Li 論文[14],右側為Sun論文[15]

圖18 論文[14][15]共享的XPS數據

圖19 論文[14][15]共享的EXAFS數據

事實上,這些數據並不僅僅出現在這兩個地方,還有其他文章出現,如圖20左側所示圖,來自論文[16],是Sun於2018年發表,與其在2017年發表的論文[15]中,下面兩條曲線基本一致,但是研究的材料和命名卻不相同,涉嫌數據造假。另外,圖20左側和右側圖中最上面的兩條曲線分別表示鈾封存的納米氧化鋁和納米剛玉數據圖。對於R<2.2?的數據來說,沒有被篡改;但對於R>2.2?的數據來說,其和下面的兩條數據完全不同,是完全平坦的。對於該處缺失的第三個峰,EXAFS專家表示了十分好奇,但最好的解釋就是這些數據被修改了(如圖21所示, 鏈接如下:pubpeer.com/publication

論文[14] Plasma-grafted amidoxime/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for the selective sequestration of U(vi)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8) doi: 10.1039/c8en00583d

作者:Fengbo Li, Xiaoyu Li, Pu Cui, Yubing Sun

論文[15] Plasma-Facilitated Synthesis of Amidoxime/Carbon Nanofiber Hybrids for Effective Enrichment of 238U(VI) and 241Am(III)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doi: 10.1021/acs.est.7b02745

作者:Yubing Sun, Songhua Lu, Xiangxue Wang, Chao Xu, Jiaxing Li, Changlun Chen, Jing Chen, Tasawar Hayat, Ahmed Alsaedi, Njud S. Alharbi, Xiangke Wang

論文[16] The influence of nanoscale size on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U(vi) on nano-Al oxides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8) doi: 10.1039/c8en00912k

作者:Tian Wan, Wen Cheng , Jiehui Ren , Wei Wu, Min Wang , Baowei Hu , Ziyi Jia, Yubing Sun

圖20 左側圖為Sun於2018年發表於論文[16],右側圖是其發表於2017年

圖21 因被修改而消失的第三個峰,出自Sun論文[16]

在接下來的論述之前,我們繼續來看看來自Sun的論文[16]的另外兩個 Brokenspectrum: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兩條數據線的數據都被修改過,只是造假的手段太卑劣,讓人一目了然。。。

圖22 Sun論文[16]中U(VI)-bearing NA and NC的XPS譜圖

下面我們來快速的看看Sun的其他文章中出現的Brokenspectra現象:(前方高能預警。。。。)

圖23 左側為論文[17]中的 U 4f XPS,右側為論文[18]中碳材料的XRD圖

論文[17]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affinity of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with radionuclides investigated by macroscopic, spectroscopic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Dalton Transactions (2014) doi: 10.1039/c3dt52881b

作者:Congcong Ding, Wencai Cheng, Yubing Sun, Xiangke Wang

論文[18] Enhanced adsorption of ionizable aromatic compounds on humic acid-coated carbonaceous adsorbents

發表:RSC Advances (2012) doi: 10.1039/c2ra21713a

作者:Yubing Sun , Changlun Chen , Dadong Shao , Jiaxing Li , Xiaoli Tan , Guixia Zhao , Shubin Yang , Xiangke Wang

圖24 左側為論文[19]中Eu 3d3/2 XPS,右側為將論文[19]中兩條曲線移動,兩者有部分完全重合(造假)

論文[19] Highly efficient enrichment of radionuclides on graphene oxide-supported polyaniline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doi: 10.1021/es401174n

作者:Yubing Sun, Dadong Shao, Changlun Chen, Shubin Yang, Xiangke Wang

圖25 為論文[20]中Th 4f5/2 XPS圖

論文[20]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decontamination of Th(iv) on graphene oxide-based composites by EXAF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7) doi: 10.1039/c6en00470a

作者:Yubing Sun, Xiangxue Wang, Wencheng Song, Songhua Lu, Changlun Chen, Xiangke Wang

其實,本人非常想致力於EXAFS這種高端分析手段,因為它與其他的都與眾不同,幾乎很難得到完全一樣的譜圖。但是在Sun於2017年發表的論文[21]中卻出現了與論文[5]中一模一樣的四條EXAFS曲線。而且同一條曲線在不同的圖中代表著不同的樣品及處理條件,真是令人無語。。。

圖26 左側為論文[5]中樣品EXAFS圖,右側為論文[21]中樣品EXAFS圖

論文[21] New Synthesis of nZVI/C Composites as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the Uptake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doi: 10.1021/acs.est.7b02431

作者:Haibo Liu, Mengxue Li, Tianhu Chen, Changlun Chen, Njud S. Alharbi, Tasawar Hayat, Dong Chen, Qiang Zhang, Yubing Sun

當然,這些相似並非完全一樣,適當的人為修改被引入其中。例如,2015年論文[5]中rGO_U/pH8數據被重新使用,改為2017年論文[21]中U(VI)O22+的數據時,R>2.2?後的數據被人為平滑了,如圖27所示。

圖27 EXAFS數據重複使用及修改跡象演示

和你們想像的一樣,還有更多的造假。無奈的我只能從前面的論文[5]中在此提取出那七個譜圖進行對比。。。其中有四個同樣出現在了論文[4]中的Fig. 4。如圖28所示,這次估計是U-GO海綿體變種了。更令人好奇的是,儘管原始數據相同,但這些EXAFS光譜的傅里葉變換版本並不匹配。 右側論文[4]中圖中只有兩個主要的駝峰而不是三個。 這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們回到論文[5]的主題,使用功能化的GO,可能是時候想知道為什麼GO和rGO的FT-IR光譜是基本相同的,除了 10%的水平拉伸(如圖29所示)。

圖28 左側論文[5]與右側論文[4]中的重複數據對比圖

圖29 論文[5]中的GO和rGO的FT-IR光譜數據對比圖,基本一致

讀者們,可能會對論文[5]中看到的褶皺狀rGO的SEM圖比較擔心。不用擔心,它並沒有被忽視,而是被看做是論文[22]中Fig 1A中的GO SEM圖 (圖30所示)。

圖30 左側論文[5]中的rGO和右側論文[22]中GO的SEM對比圖基本一致

我們繼續回到論文[5]的GO的SEM圖片問題上,這裡我們發現其他兩處地方也出現與論文[5]一樣的SEM圖片。其中一個是論文[23]裡面的補充文件 Fig S1A,如圖31所示,描述的是GO,但卻是在不同於論文[5]中掃描電鏡中拍出來的。簡而言之就是,用了兩台不同的掃描電鏡,拍出了一模一樣的SME圖,鬼信!第二個就是論文[24]中的Fig. 1D,如圖32所示。就像犯罪小說中的主犯日常操作一樣,更改了自己的身份名字(從GO到介孔Al2O3/EG複合物),卻無法更改自己的外貌。

圖31 論文[5]中GO的SEM和論文[23] SI中GO的SEM對比圖

圖32 論文[5]中GO的SEM和論文[24]中介孔Al2O3/EG複合物的SEM對比圖

論文[22] High sorption of U(VI) on graphene oxides studied by batc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發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doi: 10.1016/j.cej.2015.11.066

作者:Xiangxue Wang, Qiaohui Fan, Shujun Yu, Zhongshan Chen, Yuejie Ai, Yubing Sun, Aatef Hobiny, Ahmed Alsaedi , Xiangke Wang

論文[23] Mutual effect of U(vi) and Sr(ii) on graphene oxides: Evidence from EXAF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發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7) doi: 10.1039/c7en00114b

作者:Wencai Cheng, Congcong Ding, Qunyan Wu, Xiangxue Wang, Yubing Sun, Weiqun Shi, Tasawar Hayat, Ahmed Alsaedi, Zhifang Chai, Xiangke Wang

論文[24] Enhanced adsorption of Eu(III) on mesoporous Al2O3/expanded graphite composites investigated by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發表:Dalton Transactions (2012) doi: 10.1039/c2dt31510f

作者:Yubing Sun, Changlun Chen, Xiaoli Tan, Dadong Shao, Jiaxing Li, Guixia Zhao, Shubin Yang, Qi Wang, Xiangke Wang

是什麼讓這一切成為現實?Sun孫和Wang王已經達到了物理化學領域的巔峰,並進入了高被引行列(輔以一定程度的自引)。當擁有以下資源時:(1)特性材料,(2)同步加速器X射線光束線,(3)軟體和(4)足夠的研究生們幹活,以保證足夠文章的發表(以及確保(1)-(4)順利進行的經費)。不需要操縱光譜,而是直接複製結果,並將某一組數據放到不同的,甚至違和的光譜結果中。特別是對於這個材料科學領域,不需要其他領域研究者,只需要Sun&Wang的電鏡照片,Sun&Wang行文模板和Sun&Wang的引用量來裝修他們的學術成果。一篇論文(以及他們的精心布局)應該已經吸引了該領域其他研究人員去引用他們的論文。當然,我們這裡說的那些被吸引的研究者,肯定也會如法炮製地複製假冒別人的數據和結論。 [感謝TigerBB8的貢獻]

全文結束!

主要涉及人員

Xiangke Wang: 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Yubing Sun: 華北電力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Xiaoming Huang: 廈門理工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Min Pan: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Yao Ting: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

Fengbo Li: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