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鯨Media(ID:jingmeiti)

作者 | 浪子

圖源 | 東方IC


最近,網上流傳着一個關於自主招生的段子:

 

申請者:我英語滿分,託福110分,可以證明我有外語學科特長嗎?

招辦:你具有數學奧賽省一可以證明你有語言特長。

申請者:我是文科生,能不能報英語專業?

招辦:你需要有數理化奧賽省一。

申請者:我是理科生,有奧賽省一,能報英語專業嗎?

招辦:我們只要文科生。

申請者:那你們今年英語還招生嗎?

招辦:招生,招對英語有興趣和學科特長的學生。

申請者:那我英……

 

不熟悉自主招生的人,聽上去不明覺厲;身處旋渦的人,卻深受其擾:名額縮減、獎項門檻提高、專利論文申請受限、優惠分數縮減、體能測試成績凸顯……這讓2019年原本計劃參加自招的部分學生,有種覆水難收的無力感。

 

除了衝鋒陷陣的學生跟家長,站在他們背後搖旗吶喊的自招機構,有的被這一政策兜頭潑下,不得不偃旗息鼓;有的則依靠對政策的敏感和極強的業務能力,左右逢源。顯然,政策下發,自招機構或將迎來一場洗牌。

 

新政下發,民衆適應,往往需要一個緩衝期,這一次自招變化得猝不及防,事實上,也是對自招亂象的一次“清掃”:行業需要規範,機構需要自我變革,學生家長需要量力而行。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次有些“一刀切”的自招政策給高校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從後續高校發佈的自招簡章中也可以看出,各高校已經開始採取行動爭取靈活應對。而隨着自招申請門檻提高,綜合評價招生又能否後來居上,成爲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


1、省一門檻,優惠分數降低,部分高校考生荒蕪


根據教育部要求,今年各高校將自主招生的硬性門檻統一調整爲“獲五大學科競賽省一及以上獎項考生可報”。而這一政策變動導致今年的自招報名人數由去年的785337人次(不包含領軍、博雅等綜合評價)銳減至369761人次,降幅達52.92%。

 

注:省一,省級一等獎;領軍計劃,爲清華大學制定的自主招生計劃,自2013年起採取先面試後體質測試的形式對報考的優秀高中生進行考察,獲得“領軍計劃”認定的學生將享受高考總分最高降60分錄取(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享受最高降至一本線的錄取優惠),以及最高加30分選專業的優惠政策;博雅計劃,是北京大學2015年推出的高考自主招生改革計劃,將按照教育部覈定的深化招考機制改革綜合評價試點的招生規模錄取,預計佔總招生計劃的15%。“博雅計劃”側重於選拔綜合素質全面、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

 

2018年,五大學科奧賽獎項、非奧賽的學科獎項、科技創新類賽事獎項、作文獎項、英語獎項等都可以作爲申請自主招生的報名條件;單科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同樣可以以單科成績作爲申請條件;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可以提供證明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文字性材料的,也可以作爲申請條件。

 

而2019年,更多是隻認可五大學科競賽省級一等獎及其以上級別的獎項,至於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等含金量極高的獎項也被拒之門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學校,比如武漢大學雖然將科技創新類賽事作爲申請條件,但要求級別爲國家一等獎方可申請報考,有耿直人士直接反問:有國一獎項的學生就一定能看得上武大嗎?

 

愛培優聯合創始人&CMO李立勳說道,在優惠幅度方面,除了十幾所頭部雙一流高校保留“降至一本線”的優惠政策外,大部分高校的優惠幅度爲降20分。相較於往年降10分-60分、降一本線的梯度優惠政策,今年高校的自招優惠也變得“整齊劃一”,這勢必會導致部分實力偏弱的高校在爭奪優秀學生方面失去競爭力。

 

此外,截至目前,已有北航、武大等高校公佈了2019年自主招生初審通過名單。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自招初審名額大幅縮減,如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各僅有5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9%。

 

圖片來源:立思辰·百年英才高考升學規劃院

 

自招初審人數縮減,真正錄取時人數或許更少,甚至面臨人數爲0的尷尬。畢竟每年省一數量有限,比如2018年五大學科競賽省一總人數僅有9677人。從往年經驗來看,有很多省一學生即使通過了實力較弱高校的初審,也不過是將其當做“備胎”,畢竟考生更傾向於高層次學校,部分高校難免出現考生荒蕪的現象。

 

而這一結果,似乎在今年1月自招“十嚴格”要求出臺後,已經可以預見。而能被稱爲“史上最嚴”的2019年自招,功力顯然不止於此。


2、專利、論文申請受限,文科生前途不明


2019自招條件的另一個嚴要求是: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等作爲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

 

李立勳認爲,這一規定對於文科生及文科專業而言,近乎“滅頂”,“以前的作文、英語類賽事幾乎全部從報考條件中取消,雖然有些學校也允許文科生報考,但‘五大學科競賽省一’的條件等於變相擠壓其報考空間”。

 

事實上本次自招政策收緊,很大程度上與論文、專利造假有關。立思辰教育副總裁&百年英才董事長韓雪認爲,之所以五大競賽中沒有出現文科競賽,與部分獎項過於商業化也有關係,“比如很有影響力的創新作文大賽,之前還在教育部公示的白名單中,後來被拿掉就是商業化太濃了”。

 

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對此提出了想法:國務院2014年招生考試改革文件精神對自主招生的定位是“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而本次自招的條件中,文科競賽獎項未提,那些以文科見長的學生又該如何自處?用奧賽去證明自己的學科特長嗎?

 

不過,在遠大前程創始人於忠盛看來,儘管國家在材料審覈上十分嚴苛,但這並不代表文科生就沒有機會。“首先文科生和理科生一起競爭五大學科奧賽的情況比較少,文科生有奧賽的學生就不多。其次文科生普遍報考的專業也都是偏中語言、文法方向專業,同樣都是報考這類型方向的學生,衡量的維度還是多方面的,不能單純以奧賽爲劃定。高校在初審階段會結合報名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審覈選拔,如果在語言和文學中確實有特長的文科學生同樣會脫穎而出。”

 

李立勳補充道,從目前自招政策來看,的確對現有文科生不利。“不過,根據國務院新高考改革的整體目標,高中階段正逐步實施文理不分科,未來將不存在文本意義上的文科生、理科生。”


3、政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刀切嫌疑?


自主招生作爲一項從2003年試點、已有十餘年的招生政策,是招生考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索“多元錄取”的重要手段,根據國務院2014年招生考試改革文件精神,對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完善和規範”。“所以調整是在情理之中。”李立勳說道。

 

在計橋CEO趙京看來,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選拔特殊人才,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但是前幾年出現的情況是,申請人只是爲了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大學。家長把自主招生理解爲低分進名校的機會。”顯然違背了這一初衷。

 

此外,李立勳補充道:“近些年來,確實有一些畸形、不規範的地方,比方論文、專利作假、程序透明性存疑等等,這些反過來會影響到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從當前來看,確實存在着部分社會機構,假借自主招生,收取費用的現象。於忠盛列舉道:論文專利造假,學生沒有參與就可以取得證書;再比如透題漏題,託關係直接進入自招復試,甚至直接獲得錄取現象;有中介機構打着內部名額的幌子招生,亂收費等。

 

“目前市場上同類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弄虛作假的現象越演越烈,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對於有真材實料的學生愈漸不公平,所以國家希望對自招進行管控,也對整個社會做一個預警。”於忠盛表示。

 

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靈活的錄取方式,必須放權,允許出錯。否則,就不要靈活。我們常說‘一放就亂,一抓就死’也體現在這裏。”有業內人士這樣說道。

 

這也是令李立勳覺着本次政策調整“意料之外”的地方。在他看來,任何一項教育政策的改革都關乎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事關重大的教育政策改革,需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則,應提前徵詢民意,並讓考生有充足的準備及應對。“這次自招政策調整變化很大,讓很多考生措手不及,因此也引發部分人士關於政策調整的質疑。”他說道,“政策的調整意在杜絕作假、提高公信力,但難免會出現傷及無辜現象。政策的出臺,應該更審慎、平穩過渡。”

 

韓雪則從招生的主體出發去看這個問題。“我覺得正常招生的話,應該把權力放給大學,大學才知道要什麼樣的人才,各專業應該需要什麼樣的人。”比如,有些文科類的學校更看重的是語文特長、語言特長,這時候也要求省一以上奧賽獎就不太合適了。

 

當然,目前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始漸漸放開競賽獎項的限制,有的學校甚至已經把教育部公示的全國競賽白名單的獎項包括在內,這無疑是個好現象。

 

於忠盛也表示,“一刀切”只認奧賽省一獎項,確實解決了申報材料造假的問題,增強了申報材料的科學性和公平性,但也讓有“偏才怪才”特質的學生失去了申報自招的機會,這其實就有些偏離自主招生要選拔人才的本質。“從高校自身角度而言,還是很看重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學校的學生,也表示確實通過自主招生招收到了一批最適合自己培養的優秀學生。因此,還是要給那些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和具備‘偏才怪才’特質的學生申報自主招生的機會。”

 

總而言之,儘管從長期來看,自招政策的調整或許可以讓行業逐步走向完善和規範,但是對於考生、行業而言,可能會出現陣痛。


4、考生:棄考?陣痛過後,未來如何


於忠盛直言,招生規模普遍縮減、報名條件普遍趨嚴、降分幅度偏少、身體素質要求加強等都是學生面臨的困難,隨之備考壓力也會變大。“因爲往年只要有符合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證明材料即可,但是今年基本都要奧賽省一以上獎項,對於那些有奧賽省二省三獎項或者其他經過很長時間努力纔拿到獎項的學生來講,自主招生申報的難度就加大了。”

 

有知乎網友表示,自己擁有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語文報杯全國三等獎、蘇教國際杯(由江蘇教育廳舉辦)全省一等獎、兩次全國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21世紀英語演講比賽全省一等獎等等,“自問在往年,憑獎項過985高校的初審、拿到一個爭取降分的機會,應該問題不大”,但是“今年招生簡章一出,四個國獎兩個省獎,廢紙一堆”。

 

此外,還有很多學生手裏可能已經有了七八篇論文,但是最後全用不上。

 

類似事件很多,兵荒馬亂的不在少數。儘管如此,自招作爲有特殊學科特長學生升入名校的重要渠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舊是考生眼中的“香餑餑”,雖非主流,卻無法被忽視和替代。

 

六月的天,小孩兒的臉,政策說變就變,學生未來該如何應對?

 

李立勳認爲,考生首先應該充分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自主招生,要充分評估自己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在此基礎上做出理性選擇。對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好以下“三個匹配”:

 

第一,高考成績與自招報考院校的匹配。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特別是自主招生普遍降20分的大背景下,自主招生的作用更傾向於“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或“救命稻草”,降20分更重要的意義是對優秀學子的一種獎賞,因此,考生要扭轉這種觀念,在選擇報考院校時,儘可能選擇與自身高考實力相匹配的院校,讓自主招生在“衝高”的基礎上成爲“保險”。

 

第二,學科特長與招生專業的匹配。如果你擅長數學,那你就讓招生官看到你在數學相關專業方面的天賦,儘可能報考與數學相關的專業。這次的新政變化,其實也有此方面的導向,會讓自主招生更加純粹,降低投機屬性。

 

第三,個人興趣與職業生涯的匹配。你是真的熱愛這一專業,並立志於在這一領域有一番成就,這樣更能打動面試官,這樣更容易在自主招生中勝出。因此,考生在中學階段,應提前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應有目標性、有針對性去準備自主招生。

 

於忠盛同樣認爲,學生本身是否擁有學科特長、對競賽感興趣尤其重要。“如果是,那就不必考慮太多,即使競賽不能大幅降低錄取分數,孩子也會在競賽中鍛鍊思維,站在更高的一個層次去學習高考知識,最終仍會受益。”他說道,“但如果只是把自主招生當成一個捷徑,就有可能得不償失了。”

 

他建議,學生從高一甚至是初中就要開始準備自招的材料與相對應的獎項,對升學進行合理的規劃。

 

考生處境艱難,考生背後的自招服務機構又當如何自處?


5、機構: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曾經擺在哈姆雷特面前的難題,如今也擺在了自招機構面前: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此次招生政策的調整,對行業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地震,正如韓雪所講,行業或許面臨着洗牌。

 

有自招機構從業者認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們需要服務的學生人數變少了。“家長認爲沒有希望,就不想花錢了,需求變少,機構的收入可能都會降低吧。”

 

他還直言:“想基於自主招生服務爲核心業務的機構,恐怕生存不下去。”在他看來,自主招生機構可以轉型做別的。

 

除了轉型,自招機構還能從哪兒下手?

 

韓雪告訴鯨媒體,做這種與政策密切相關業務的機構,應該多條線佈局,做成一個生態系統,這樣一來,調整就會相對靈活。“如果只是單一做自主招生,政策一下來,有可能就面臨着滅頂之災,但如果多條線佈局,可調整的產品空間會更大。”

 

此外,在他看來,瞭解政策,將政策研究透徹更是重中之重。“你看即使在今年這麼嚴格的情況下,我們這邊通過政法大學的學員有32人,通過率爲82%。很多機構想學我們做自主招生、做生涯規劃,但是他們沒看到的是我們背後的研究。”

 

韓雪介紹道,他們有一個200多人的研究院,用來隨時應對變化的政策。“我們不只是在政策發出來後能立即解讀出來,基本上在政策發佈之前,我們就能預判出半年左右政策的變化趨勢。這樣一來,就能隨時切換。”

 

據瞭解,研究院的分工十分明確。“有人專門研究來自國務院等國家級部門發佈的文件,還有的研究教育部的,然後省級、縣級、校級等等又是一個單元。政策一出來,我們就能馬上整理出來,解決方案一般不會超過三天。”

 

他強調,教育本身就是個強監管行業,關鍵就是要能夠適應政策,在政策的框框內,去服務好客戶,這個是關鍵。

 

於忠盛認爲,此次自招政策調整後,自招不再是一個快速報名就可以匹配獎項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目標有目的、院校專業更具針對性的準備過程。“這對自主招生的機構目前來看是挑戰,卻同時隱藏着機會。”

 

自招機構可以開展高中階段針對學科特長方面的培訓、升級性的培優。也可以就學習幫學生做規劃,可以就除五大聯賽外有機會入選自招的獎項對學生做指導,學習方向與如何參賽;幫助迷茫的家長學生引路,制定相對應的項目。

 

於忠盛告訴鯨媒體,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遠大前程在原有自主招生申報產品上進行了產品鏈升級,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得到綜合素質的提升。“我們會提供更多的培訓、參觀、體驗等形式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尋找自己的興趣點,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加分,通過多元化升學通道進入國內知名高校。”

 

在李立勳看來,本次自招政策調整,給自招機構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戰:第一,要加強自律、誠信爲先,例如論文、專利作假,虛假保過承諾等,堅決不碰,這是底線;第二,對培訓機構的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機構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課程研發和提升專業度上,機構的價值應該是幫助學生提升能力、挖掘潛能,而不是包裝、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第三,機構在提供相關服務時,應該摒棄“唯升學”導向,充分評估學生的興趣、特長、志向等,輔以科學的生涯規劃,要做到爲孩子的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考大學。

 

“此外,機構還應該在產品和服務上,做好分層,以滿足多元化錄取背景下的不同層次用戶需求。”


6、趨勢:自主選拔達百億級市場,綜合評價後來居上


李立勳介紹道,單純意義上的自主招生的市場,應在數十億元規模,目前市場上的收費爲1-5萬元不等,屬於高客單價服務產業。

 

顯然,自主招生是一個非常小的切入點。所以在政策壓頂時,單獨做自招的機構會處於被動的地位。“未來,自招機構的發展趨勢一定是要結合教育部的規定,切實地爲學生的學科特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於忠盛說道。

 

從採訪來看,大部分採訪對象認爲自主招生的市場未來會向自主選拔領域延伸,而不僅僅是狹義的自主招生。“按照目前的政策,獨立的機構應該沒有。但是,依然會是升學規劃的一部分。”趙京說道。

 

李立勳解釋道,對於自主招生市場而言,它將會是非常垂直的;而對於自主選拔(包括自主招生、高校專項、綜合評價等),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特別是隨着新高考的穩步推進,綜合評價錄取將會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機構應提前做好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準備。

 

“在廣義的自主選拔背景下,會涵蓋學業規劃、競賽培訓、生涯指導、志願報考、高考培優等內容,覆蓋羣體非常廣,即使按照前30%的羣體保守估算,市場規模應該在數百億元。”

 

於忠盛預測,國家仍然希望通過自主招生爲高校選拔人才,只是希望通過今年的嚴格把控對市場進行一輪“洗牌”。所以在國家人才選拔機制不變的大前提下,國家會出臺更多的選拔政策,比如綜合評價、“三位一體”等,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更多的機會。綜合評價會參考學生的學業水平、高考分數、高校自主測試水平等,所以學生在高中期間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學科體驗等形式儘早的確定方向,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更有優勢地參與選拔,獲得加分。

 

從當前來看,高校人才選拔主要有頂尖天才、直接保送;拔尖人才、自主招生;優秀學生、綜合評價招生等方式。

 

李立勳說道,隨着自主招生政策調整,大量手握省二省三學科競賽獎項、科創競賽獎項等考生被拒之門外,其中有很多考生本身成績突出,綜合素質優秀,無奈因爲硬性條件不達標而無法參加自主招生,那麼綜合評價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綜合評價作爲多元錄取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了考覈方式的根本性變化:由唯分數論,向“兩依據、一參考”轉變。綜合評價錄取着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將學生高考成績、綜合素質考察、學考成績按比例折算爲綜合成績,競賽獎項並非絕對剛性條件,綜合成績優秀的考生同樣大有機會。由此可見,綜合評價不僅爲綜合成績優秀的考生打開上升通道,也爲那些擁有特長和相關獎項的優秀考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預計未來會覆蓋到前30%的優秀學生。

 

韓雪告訴鯨媒體,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是自主選拔比較重要的兩塊內容,“綜合素質評價會逐漸放開,從最近新高考改革的8個省份出臺的文件裏也不難看出,關於這種招生方式,是單獨有一部分內容描述的。”不過,他也指出了其中一點,就是各省放開的程度不一樣。“但無論如何,使用綜合素質評價招生的省份會越來越多,參與的學校會越來越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了另一層面的擔憂,隨着綜合素質評價招生越來越流行,家長會不會爲了讓自家孩子升入名校,從娃娃抓起,報各種興趣班,素質教育也會變得不素質呢?

 

無論如何,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普通考生,高考仍然是他們的主要選擇。新高考升學路徑的分層,本質上是提供了一種多元化、立交橋式的人才選拔通道,而不再是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獨木橋,這一點應該始終搞清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