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每年公曆新年的第三十五個日子。1637年的今天,荷蘭的鬱金香經濟泡沫破滅,許多人跳樓、跳河、跳海,只要能夠終結生命,他們跳得不亦樂乎;1789年的今天,喬治·華盛頓當選美國總統,成就美國國父一生的功業。

2月4日,司馬炎和趙匡胤幹了同一件事,徹底改寫中國歷史 【老土歷史】 自媒體 第1張

中國歷史上也有這麼兩位大人物,他們在2月4日這一天都幹了一件性質相同的事情,從而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這件事就是造反,這兩個人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和宋太祖趙匡胤。

當然,有人會擡槓,認為晉武帝其實並沒有造反,他只是一個被禪讓的皇帝。真是這樣嗎?早在司馬懿還在世的時候,他們司馬家的人趁着曹家的皇帝上墳祭祖的機會發動了政變,徹底控制了曹魏的政局,從那個時候開始,曹魏朝廷實際上都是這些姓司馬的人在發號施令,包括皇帝在內的其他人都只有執行命令的份兒。

2月4日,司馬炎和趙匡胤幹了同一件事,徹底改寫中國歷史 【老土歷史】 自媒體 第2張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前僕後繼,繼續蠶食曹魏的江山,他們並非不想直接將皇帝拉下馬而取而代之,只是覺得當時各地的官員和軍閥尚未完全收服,實際不太成熟而已。

司馬師掌權期間,他察覺到皇帝曹芳有意廢掉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廢了曹芳,立曹髦當皇帝。等到司馬昭掌權期間,最惡劣的事情發生了。皇帝曹髦覺得自己是個傀儡、廢物,於是帶着一幫烏合之眾企圖宰了司馬昭,反而被司馬昭手下殺死。

這兩件事發生後,其實誰都看得出來,司馬家的人已經跟曹魏皇帝徹底撕破了臉,只是司馬昭依然在等待時機而已,他壓根沒把皇帝放在眼裡。等到最後,司馬昭不行了,手指長子司馬炎一時無語,誰都明白他的意思,此時三國已經統一,時機到了,司馬炎可以當皇帝了。

公元266年2月4日,司馬昭死後第二年,司馬炎就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將帝位讓給自己,曹魏從此滅亡,晉朝就此誕生。這能叫真正的禪讓嗎?這就是造反,就是政變,只是種子早在多年前已經埋下,現在司馬炎只是收穫成果而已。

之前的漢朝,即使寒門子弟機會不多,但是仍有察舉制這樣的制度,給寒門弟子的晉升提供了一定的機會。而晉朝的到來,社會的上層空間徹底對寒門子弟關上了大門。

世襲、士族成了晉朝的關鍵詞,所有的高官顯赫們從來都不需要努力,都只靠出身。於是王羲之只要一出生就是一名武將,盡管他一輩子都只會跟墨水打交道。都說魏晉風度,其實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風氣最為糜爛和頹廢的時期,司馬炎的一次造反徹底改變了中國面貌。

另一位在2月4日改變中國面貌的人名叫趙匡胤,相比而言,他的名氣比司馬炎大。趙匡胤生活的那個年代,掌權的武將必定造反,這幾乎成了鐵律。五代十國中的後晉、後漢、後周都是武將造反的產物,如果那個年代掌握了大權的武將還不造反,人們會覺得這個武將有病,這樣的武將下場也只有死路一條。

趙匡胤是後周的一名武將,手握重權,他沒有毛病。作為殿前都點檢,他的地位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禁軍的頭領,全國最精銳、最龐大的武裝現在歸他掌管。人們自然議論紛紛,認為趙匡胤將來要造反。

不僅普通人會這麼想,趙匡胤手下的那幫小兄弟當然也這麼想。他們還盼着自己的老大真能當皇帝,自己也能跟着飛黃騰達。事有湊巧,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這天,突然傳來一則消息,說北邊的契丹聯合北漢,要南下攻打後周。於是朝廷慌忙派遣趙匡胤率軍出征。

公元960年正月初二,公曆2月4日,這天,趙匡胤的部隊來到陳橋驛,當天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發現,手下人替他披上了代表皇帝的黃袍,一起要求他必須造反,登基做皇帝。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是在半推半就的狀態下登基的。

無論這次登基是趙匡胤的預謀還是他手下人的預謀,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正月初一那天傳出的契丹侵略的消息,事後想起來,頗令人覺得詭異,因為後來證明這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到底是誰炮製了這則謠言,令人深思。

無論如何,趙匡胤登基了。隨後,他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宋朝成為皇帝和文官集團共同治理的朝代,武將徹底成為國家的低階官員,永遠擡不起頭來。從此以後,北宋防止了五代十國期間武將造反的事情,社會安定富足。但是另一個後果是,國家常年被動捱打,始終未統一過北方,最後還是由於武力不夠強大,被北邊的金國和後來的蒙古人消滅。

司馬炎讓中國成為士族統治的國家,而趙匡胤則讓中國成為皇帝和文官共同治理的天下。他們二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司馬炎結束了三國時代,趙匡胤則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