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官難斷家務事。古往今來,家裏那本難唸的經一直都是最讓人頭疼的。子女和父母鬧矛盾、兄弟相爭、妯娌難相處,不論哪個,處理起來都是一團亂麻。

  家務事不像其他,其中糅雜了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這些感情會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處理起來更加困難不說,處理不當還會傷了感情。人縱使心中有桿秤,也很難能把這些事情都放的平,特別是婆婆和媳婦在家庭中所出現的問題。

  婆媳話題真的是個恆古不變的難題,婆媳關係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一點點的小火星,足以燎原。

  02

  張茜結婚以前就一直想要做一個好兒媳,但努力過後,她卻發現,解決婆媳矛盾,化解兩代人的誤會,遠比她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張茜一直把婆婆當成媽來看待,甚至比自己的親媽還要尊敬。婆婆六十歲生日,張茜自己自掏腰包給婆婆買了個金鐲子,爲了討婆婆歡心,但生日當天,婆婆收到了張茜的禮物,卻嫌棄張茜太小氣。

  婆婆說:“既然買了,爲什麼不買更大的,一萬塊的鐲子小裏小氣,自己都不好意思戴出去。”婆婆當中說出這番話,讓張茜十分尷尬,雖然事後丈夫安慰張茜,婆婆只是不會說話,心裏其實很開心,但是這件事讓張茜如鯁在喉,怎麼也放不下。

  婆婆總是嫌東嫌西,總覺得張茜做的還不夠好,不管做什麼,都不如她的意,張茜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小心再小心。

  前段時間,張茜的媽媽不小心摔了一跤,右手受力導致骨折,需要靜養。張茜工作之餘要給母親做飯送飯,醫院和家之間來回奔波,婆婆又開始不滿。

  “嫁到我家,就是我家的人,你應該把我當成親媽,比親媽還親”婆婆要求張茜先把家裏的飯做好,才能去給母親送飯。

  張茜又好笑又好氣,面對婆婆無理取鬧的態度,她第一次看清了,她笑着拒絕婆婆的要求,說:“媽,難怪小姑子不孝順你,原來你這麼教她,也就不奇怪了!”

  03

  不付出就沒有回報,這個道理,婆婆總是不明白。

  婆婆要求兒媳把自己當親媽一樣對待,甚至要求比親媽還親,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其中不合理之處,就在於,任何一段關係,想要獲得一個平衡點,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可以達到的。

  婆婆自恃長輩,不付出就想有回報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一方付出,一方只享受和索取,這樣的關係不會長久。只有兩方都有平等的付出,這段關係才健康。

  如果婆婆在要求媳婦把自己當親媽的同時,可以把媳婦同樣當做女兒來看待,那麼婆媳問題怕是根本就不成問題。

  婆婆總是覺得媳婦搶走了“兒子”,導致了婆婆對媳婦有偏見。

  老話說“娶了媳婦忘了娘”,這是婆婆特有的心理,導致對媳婦從一開始帶有偏見和敵意,婆婆總是不待見媳婦,多半是認爲媳婦瓜分了兒子的愛。

  其實這種心理並不少見,雖然嘴上不會說,但是從她的行動中,就能體現出來。

  太多的人受婆媳關係所困,其實就是沒有把握好一個“度”。

  把婆婆當媽看待,或者是把媳婦當女兒看待,都是理想。現實中,很難實現,只有一方努力就無法達成,而婆婆通常不願意溝通,就讓這件事情從根本上就變成了不可能。

  04

  關於大多數普通婆媳,方臉認爲,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互不打擾。

  婆婆不需要把兒媳當成是女兒,兒媳也不需要把婆婆當媽,別刻意親近,假意迎合,雙方都不會感到愉快。

  女人要記住,你並不欠婆婆什麼,是你一輩子的室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要讓婆婆變成你生活中最大的陰霾。

  對待婆婆的態度,不卑不亢,孝順但不要沒有原則,寬容但不要傷害自己,做到相敬如賓就可以了。

  婆婆對待媳婦,最大的善意,就是不打擾。不打擾小兩口的二人世界,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幹涉兒媳的自由,不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兒媳,給自己和兒媳之間,留一個舒適的距離感。

  不要想着對兒媳怎麼好,你覺得的好,兒媳可能並不認爲是好。做到這些,兒媳自然會感激你,這纔是真的好。

  今日提問:你和婆婆關係如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