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說,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最本質的區別不在於商品的流通方式,而在於信息的流通方式。市場經濟的信息流通是自下而上,計劃經濟是自上而下。如果按照題主的假設,那麼信息的流通方式則沒有區別,也無所謂市場經濟或者計劃經濟。但是人類日常行為還是帶有一定的隨機性,例如,早上你想喝粥還是喫煎餅,你是無法像1+1=2這樣準確預知的。如果按照完全計劃經濟,早飯分配給你一個煎餅,但是煎餅做好後,當天你感冒了,想喝粥,怎麼辦?無偏差的精確預知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就像討論1+1=3一樣。所以在不可能成立的假設條件下討論沒什麼意義。

不。因為世界並非平滑,亦非線性。

溫度在接近絕對零度時,每降低一度,就要消耗幾何倍級的能量,速度在接近光速時,每增加0.00001%就要無數恆星的能量

要精確獲得粒子的位置,就無法精確得知它的速度,反過來亦然。反映到宏觀就是百密必有一疏。

就像股市一樣,預測本身就會影響結果,……

所以,越精細的計劃,需要能量越大,甚至大於可預期收益。

是的。

倘若研發出了可以取代商人的人工智慧。那麼由這種人工智慧構成的商業網路自然可以取代現有的商人構成的商品經濟商業網路。

完全的計劃經濟,完全的不可行。

一部分的計劃還是可以有的,但是要取代市場,沒戲。

因為人生活在一個混沌系統之中,比如早餐需要什麼,很可能被微不足道的其他因素所左右,比如昨晚做了個夢/早上陽光太好/偶然聽到了什麼聲音...etc...諸如此類。須對此類需求作出準確預測,你需要計算的量,最低限度也是整個地球!光有生物圈或者人類社會圈的可憐數據量是遠遠不夠的,天曉得萬裏之外的某個風暴是否會因為連鎖反應影響到人的心情呢?

那麼假設人類的科技極大的發達之後呢?一樣,人的科技越發達,影響力越遠,可能會影響人類選擇的因素就越多,到時候說不定遙遠的某個星系的某顆碎石塊都能影響到人的早餐了呢。計算能力,以及其相關能耗的發展,跟不上整個混沌系統的膨脹速度。按照這個推理下去,到最後只有把整個宇宙都納入到計算之中,才能解決一個微不足道的早餐問題。

很眼熟對麼,這就是上帝視角,只有全知全能,超越整個宇宙的存在,纔有可能作出「完全的計劃」。

但是我們人類既不是超人也不是上帝,所以還是放棄這種「高大上」的幻想吧————不是計算/預測到什麼程度的問題,而人類世界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預測」這種事情啊。

以可以預見的技術進步,完全的完美的計劃經濟總不可行。

比如一件新產品投入生產,要決定生產多少,你就得有數據,但要有數據,你得先投入市場,我們可以給這裡的產品加上一個量度,新穎性,我們很輕鬆就能發現,哪怕同一種產品,也常是新穎的,更不用說新產品。

近似的計劃經濟則是可行的,但其實各企業內部一般就有分析調查市場的部門,沒有必要求諸政府,官僚的權力已經太大了。

做事情需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

1、全球化形勢下,只蒐集一個城市,一個省,一個國家的需求信息意義並不大;要想達成全面規劃經濟的目標,需要建設一個覆蓋全球的經濟信息系統。而支撐這樣一個容量的全球統一的信息系統當前在技術上並不可行。

2、其次,假定技術上這樣的信息技術可行,建設一個題主設想的信息系統也是耗資巨大的。而通過基於這個系統的計劃經濟所能獲得的收益未必超過此項成本。

3、生產者在安排生產計劃的時候一方面需要掌握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掌握其他生產者的信息。生產者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是不願意公佈自己的信息的。即使生產者願意分享自己的信息,構建一個同樣的生產者信息系統,成本又要大大增加。

計劃經濟除了信息蒐集成本高的缺陷之外還有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缺乏競爭、缺乏激勵。沒有競爭和激勵人就會懈怠,不會改進,不會創新,經濟發展就大大放慢。題主的信息系統設想無法解決計劃經濟面臨的困境。


當技術進步到每個人的經濟行為都能夠記錄並準確預測,實時匯總分析時,完全的計劃經濟就可行了嗎? -- 是的

但這個前提,特別是「準確預測」這個前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完全沒有可能實現的,因為這任務接近於預測人的動機和目的 -- 在最前沿的人工智慧離真正的「智能」還有十萬八千里的時候,你這是要直接搞個Matrix啊!

當技術進步到每個人的經濟行為都能夠記錄並實時匯總分析時,完全的計劃經濟就可行了嗎?

這個問題隱含了一個結論:完全的計劃經濟是不可行的,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行的。

討論問題,首先要明確定義,

1. 什麼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根據題主的問題,可以這樣描述計劃經濟:生產與消費完全通過一個中心的指令進行。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溝通,因此是一個中心節點的放射狀結構。為了進行對比,我們這樣描述市場經濟:生產與消費不依據任何指令,完全由需求信息驅動。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一個網狀結構。

2. 什麼叫可行?

我猜測題主所說的「可行」是指:

生產方:沒有任何浪費。這實在是一個過於苛刻的條件,這裡先把它弱化一下:「浪費在一個可接受的程度上」。(此處浪費定義為沒有被消費的產品)

消費方:任何願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這也未免過於理想化,這裡也把它弱化一下:「願望能夠以一個可接受的代價得到滿足」

回答問題:可行!

例子也很好找。基於目的樓層選擇的電梯系統就是完全計劃經濟的典範。目的層羣控方案蒂森克虜伯電梯目的樓層選擇控制系統(DSC)這種在上電梯前先選擇目的樓層的方案,相比於目前多見的先呼叫電梯,進電梯後再選擇樓層要更加有效率。

現在,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完全的計劃經濟在什麼條件下可行。

最關鍵的是: 生產能力(包括使產品到達消費者的運輸能力)與計算能力相匹配。需求與生產能力相匹配。比如如下因素的某些組合:

1. 系統規模有限

2. 生產能力過於低下3. 計算能力超級強悍4. 生產能力超過需求5. 滿足需求的成本過高

在電梯這個例子裏,計算能力就是超級強悍到可以「記錄並實時匯總分析」 (當然也是因為系統規模有限)。而乘坐電梯的需求在多數情況下還是與電梯能力相匹配的。如果需求超過了電梯的能力,無論什麼方案都是一個下場。

在小範圍、生產能力低下、短缺經濟的時代,完全的計劃經濟本身也是可行的,根本不需要「記錄並實時匯總分析」,因為在短缺經濟的情況下,滿足需求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換句話說不是你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有錢買也沒有賣甚至沒有生產的。

但是當生產能力超過計算能力之後,完全的計劃就行不通了。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這也是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計劃經濟不可行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那麼再來看一下計劃經濟的對立面-市場經濟是否能表現更好呢。

其實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充滿了計劃的,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本身就是計劃,生產者安排生產的整個內部系統也都是基於計劃的。

市場經濟規則下網狀的信息交換被認為是優於計劃經濟的重要因素,但實質上不過是因為集中計算能力不足而發展出來的分散式計算而已。但是這種網狀的信息交換本身也是有著根深蒂固的缺陷的。比較著名的有啤酒遊戲_百度百科牛鞭效應(市場營銷中現象)其實那個啤酒遊戲裏沒完全考慮消費者在其中的影響,我在這補充一下,消費者實際上也不會像遊戲裏一樣老老實實的只在一家零售店預約的。現實生活中的消費者會到處到不同的零售商處詢問是否有貨,這樣1份實際的需求就被多家零售商識別為潛在的需求了,這樣也會放大需求。所以,市場經濟對於"記錄並實時匯總分析"的需求,其實一點都不亞於計劃經濟。可是到了所有需求都能被準確追蹤、所有競爭對手的博弈都能被分析、並且據此安排生產的程度,那還能叫市場經濟嗎?

完全可以…………

不是說定死了你以後每天喫什麼穿什麼才叫計劃經濟,只要經濟主體運行是以計劃為手段就行

比如一款新產品,剛生產時確實不知道具體需要多少,那可以政府紹介、確定第一批有使用意願的人數、試生產、減掉反悔不要的追加第二批有使用意願的、再生產…………

只不過是沒有貨幣情況下的預售、沒有市場情況下的市場反饋和調整…………為什麼不行?????只要經濟主體以市場為手段運行就叫完全的市場經濟,同理以計劃為手段運行就叫完全的計劃經濟,而不是非得完美!!
你是想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搞清楚了,我們現在可以做計劃了吧!

一句話足以表達所有:世界,尤其是互聯網最為發達中國,它的經濟運作,越來越像一個大型即時即略遊戲,而且大數據將賦予管理者一雙上帝之眼,用來確保這個世界的的永續運作。


準確預測沒戲。只舉一例:怎麼知道明天早飯我喫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