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海外後,最有趣的一點就是發現自己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舞龍舞獅,這個華人傳統慶祝新年的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我印象中第一次親眼目睹舞獅團,不在臺灣,而是在非洲的模里西斯,當時銀行的中國新年宴會請了舞獅團到現場像賓客祝賀;一個同事還問我,這應該比不上妳們在臺灣的排場吧?! 我淡淡地回答她,這大概是我一次親眼看到舞獅表演;至今都無法忘懷我同事下巴快掉下來的訝異。

 

 

的確,經過數年的海外飄泊後,海外華人保存的或者是嘗試保存的華人傳統比身在華人圈裡的我們來得多得多,特別是在那些華人數量級小的國家中,越能顯見華人濃厚的族羣與傳統文化意識。住在美國的那四年,確實會有那種把握說華語和介紹華人文化給孩子的衝動。在新加坡,儘管掌權者和多數族裔是華族,都可以看到政府努力推動華人傳統文化的努力,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除了華語環境之外,孩子在新加坡可以體驗到的華人傳統文化恐怕還更多;例如,國際舞獅錦標賽! 

 

 

獅子,絕對是外來品種,傳進中國的時間約在漢代,古人認為獅子可以驅邪避鬼,被稱為神獸,所以許多宮廟前都安置石獅子來做鎮宅之用;起家上海的香港匯豐銀行的香港總行和倫敦總行前都有兩隻大獅子來幫忙鎮邪!  文獻上對於舞獅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後周的五方獅子舞,也被認為是現代舞獅的雛形;另外也有一說是清代的乾隆皇夢見了五色聖獸後,依據其夢境的姿態描繪而塑造,再請舞者來跳,最後原本僅現於宮廷的舞獅表演,流傳於民間成為現今的舞獅文化。

 

 

 

農曆年前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獅王爭霸賽已邁入第十一年,每年都有來自區域周圍的國家參賽,許多國家甚至不只派出一組隊伍來奪冠;獅王爭霸賽的賽程為兩天,以兩天的總成績來分高下,臺灣的新竹聯豐龍獅戰鼓團是繼17年後再度參賽。獅王爭霸賽和一般舞獅表演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梅花樁上的演出;梅花樁一共有21柱,最矮150公分,最高為250公分;獅頭獅尾要有很好的協調和配合動作,纔可以有完美的演出,講究的是紮實的下盤功夫,以及獅頭獅尾的默契。

 

 

從梅花樁摔下來,應該是家常便飯,甚至緬甸的隊伍在第二天無法出賽,就是由於前一天摔下來時受傷而退出;然而,不論是大失誤還是小失誤,每一個隊伍都一定會演完全程,完全發揮"運動家精神"。

 

 

 

 

傳統文化還是走傳統路線,沒有線上買票這回事,售票在獅王爭霸賽開始前一個月開始販售,也只能在Community Center 和牛車水的遊客中心兩處購買,價錢為一日10新幣,兩日15新幣;沒有座位,依據進場順序來分派坐位;當然,不想買票進場,也可以學許多人站在對面的組屋走廊眺望比賽。每日的賽時從下午六點半到十點,儘管很精彩,對於小小孩而言,還是有一點太長了,我們看到一半就得太他們出去走走;儘管沒有全程看完,也是一個很難得的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