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門口,早已排起了雙向的500米長隊。

  排隊的人年齡集中在30到40歲,當同齡人正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他們卻在惆悵如何纔能有個孩子。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中國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新生兒數創1962年來最低,比2017年減少了200萬人。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除了人們生育觀念的改変外,不孕不育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金錢與身體的消耗相比不值一提

  樑女士的試管嬰兒之路,已經走了七年,光手術費就花掉幾十萬。

  35歲的她決定再多試幾次,不是沒有經濟壓力,只是“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金錢”,讓她沒有勇氣去想象一直沒有孩子的未來。

  幾年前醫生第一次和她說,想要孩子只能通過輔助生育手段時,她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一旁的丈夫先是沉默,後來也哭了。

  之後就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你不知道那些項目爲什麼要查,甚至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彷彿這條路還沒開始就已經充滿了坎坷。”

  比起做各種檢查的茫然,更讓她痛苦的是,每一次都是以希望開始,最後以失望結局。她看不見這條路的前方還有多漫長,還有多艱難。

  還是要走下去。“相處時間長了,你會越來越瞭解你的愛人,他可能活成你的影子。如果家裏沒有孩子的話,你會覺得家裏永遠都是一個人,除了你就是你的影子,會很孤單。”

  樑女士的丈夫支持她的決定。他很簡單的支持、關照,都是支撐她如今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人就是這樣

  越得不到時越想要有

  30幾歲就有了第一個孩子的王女士一直覺得,生孩子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就像上天給的禮物。

  但等她40歲想要第二個孩子時,上天似乎沒有那麼眷顧她了。年齡原因加上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如果不借助輔助生育,受孕的概率很小。

  “人可能都那樣,很容易得到時不覺得這個東西好,但突然讓你得不到時,你就很想要這個東西了。”一年前她把工作辭了,在家調理身體,丈夫也配合着儘量減少出差和應酬。

  二胎政策放開後,北京協和醫院生殖中心創始人何方方見到了越來越多像王女士一樣,四十歲以上爲了趕“最後一班車”來做試管嬰兒的人。但成不成,有時是一種玄學。

  隨着年齡的增長,王女士已經逐漸放開心態:“可能再試一次,如果還不行的話,就順其自然,不會再投入大量的精力糾結這件事了。”

  婚房車都有了,就差個孩子

  婚結了,房買了,車也有了,下一步計劃就是要孩子了。認爲自己“比較傳統”的王先生把人生要事分爲這幾大塊,“該解決的還是要解決”。

  結婚以後一直沒有懷上孩子,他和妻子做了各項檢查,指標都正常。最後醫生給他們下了“通牒”:可能是原因不明性不孕症。

  相關數據顯示,原因不明性不孕的發生率約佔不孕症的10%。

  幸運的是,張先生和妻子做了一次試管嬰兒就成功了。如今女兒已經兩歲。

  早在2012年,中國人口協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不孕不育患者已經超過4000萬,佔育齡人口的12.5%,即每8對夫婦就有一對面臨生育困境。

  不孕人數增加、新生兒出生率下降、生殖健康認識缺失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

  文:白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