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提問者這一頗為刁鑽問題,答主將以歷史的角度向你分析澳洲與中國的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1311年~?)曾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因此,古代人可能早就發現過澳洲大陸,甚至也確實到達過澳洲。只不過,汪大淵沒有把中國人帶往澳洲殖民,喪失了機會。元朝泉州港(汪大淵從此處出發)汪大淵航海線路圖到了明朝,航海家鄭和開始其7次下西洋之旅。雖然在地理上澳洲離南洋很近,明朝航海技術也略微發達,但由於洋流和風向問題,古代中國的航海似乎動力嚴重不足。雖然明朝的造船技術很先進,但是蒸汽機發明之前,帶動如此龐大且華而不實的寶船前進,也只能靠洋流和風向。這也是鄭和與澳洲「失之交臂」的原因。鄭和下西洋航海路線圖洋流方向圖 此外,早在2004年,一隊考古學家在澳洲維州西南部沿海尋找沉船「紅木船」時,挖出了一些紅木碎片。有學者認為,木片斷代結果有可能會證實「中國人遠在歐洲人抵達之前就發現了澳洲並且到達過澳洲東部地區」的論斷。(也有斷論稱,「紅木船」乃屬於鄭和帶領的官方船隊)此外,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歷朝歷代都曾對邊疆問題感到頭疼,能夠守好邊疆的領土已經實屬不易,更何況是另一片隔海相望的大陸呢?當朝者更多考慮的並不是開發遠在天邊的土地,而是要鞏固好已有領土。再者,由於科技、交通工具及航海條件的限制,大批民眾想移居到另一片陸地基本事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後來殖民澳洲的國家是多年後的英國,而不是古代的中國。部分史料、圖片來源於網路,希望此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以上~ :-D

正巧之前看了一篇講地緣政治的文章。當航行到南中國海末端,向西穿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向東進入太平洋,而向南的航線被印尼島鏈阻隔,必須穿越兩個很小的海峽才能駛向澳大利亞方向。所以現實中,通過水路到達澳洲相對並不容易。

民間肯定是有人到達過的,但那個時候的澳大利亞就是個原始大陸,比婆羅洲還不如,華人自然也就不會大老遠的專門去那裡拓殖了。


我認為商作為東夷人,可能有這樣的航海經歷的。殷商考古發現有些龜甲原產於馬來西亞,只能是那裡,其他地方沒有。當商被周滅之後,中國不搞甲骨卜卦了,沒有了這些需求,原有的航海被斷送了。之後以西安洛陽為首都的朝代,都是注重絲綢之路的西域通商。宋的西域通道被西夏、契丹堵塞了,海上商路才又興起。其他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原居民也有可能到過南洋諸島。在秦漢中原人入侵,能航海的跑路了。再就是他們沒有文字記錄。最近當我們申述南海祖權時,採訪海南漁民,他們記錄的天書航海志誰也看不懂。經過老人翻譯才知道航線、季節等信息。


這個算是個偽命題吧?中國古籍裏記載的有個南洲,指的就是所謂澳洲。古時除了中原王化地區以外,其他都是化外之邦,不可能大規模去。另外確實山高水遠,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人會在大海漂泊,去這地方。既然不成規模,時間長了也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了。只有零星的古籍中能找到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南方或者江浙一帶翻翻圖書館中的古籍縣誌之類。


發現了也沒用,假設古代中國發現了澳洲,最近的就是達爾文港,結果上岸一看,往裡走全是沙漠,肯定就放棄了。假設發現了美洲,一樣的,從美國西海岸上岸一走全是沙漠,種東西都長不出來。回去就跟皇帝報告,海外全是不好的地方,只有我中華好。

但是歐洲人不同,美州登陸,東海岸沃野千里,氣候舒適。澳洲悉尼登陸,同樣的溫帶海洋氣候,舒服的要死。這就是命運。


根據最新對我國大航海家鄭和航海日誌的考證,中國不單澳洲,就連美洲也是中國最早發現。但因為中國從沒有歐洲國家哪種野蠻而又愚昧的「發現」觀念,因此,中國無論去到哪一個洲,都只是友好交往,並沒有什麼歐式的發現即是擁有的「野蠻而又愚昧」的無恥觀念。無論美洲還是澳洲,哪兒,本就生活著原住民,他們就是那裡的主人,任何武裝進入都應視為侵略。因此,中國只是沒有像野蠻而又無恥的歐洲國家那樣,對美洲和澳洲實施佔領。這纔有了美、澳被歐洲侵佔的災難。而這個災難就是美澳原住民被歐洲人野蠻屠殺,甚至滅族的災難。因為,如若是中國大明的進入,中國大明至少不會像歐洲人那樣,以完全排斥「異教徒」的理念,對美澳原住民發起一場,反人類的、排斥異教徒的屠殺。人類的發展發展其實來源於需求,美澳兩洲因地產豐富,美洲、澳洲、非洲原住民的生活資源非常的豐厚。因此,這三個洲的「現代化」發展遠沒有歐亞那麼發達。歐洲的擴張野心來自歐大陸,因羅馬帝國分封所致的瓦解。加之維繫原羅馬帝國成員及其勢力覆蓋的天主、東正、基督教義的狹隘與自私的排他性。致使歐洲一直處於一種分裂徵戰的狀態下。為此,長期以來,歐洲始終都是一個不斷從戰爭廢墟里重新爬起來的洲。為此,歐洲經濟始終未獲得過良好的發展空間。因此,其經濟始終因各類戰爭,長期沉陷於緊張之中。為此,當年中國的大元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尤其是歐洲。之所以能如此的勢如破竹,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原因之一。由於長期的戰爭,歐洲各國樹立起了一種強烈而頑固的擴展意識。戰爭讓歐洲各國太明白資源的緊缺意味著什麼。因為,戰爭讓歐洲各國嚴重的感受到了資源的匱乏。為此,去「發現」新的資源,對他們刻不容緩。這就進入了歐洲所謂的「大航海時代」。而這個理念的獲得,恐怕也是得自於海外飄來的中國資源。總之,美澳大陸。從鄭和航海日誌裏可以看出,中國,最晚在大明時期已發現了美澳兩大陸。這可從鄭和航海日誌裏記錄的航海坐標看到,鄭和的艦隊都曾經到達過這兩洲的航海坐標。


中國人就不是航海民族。一些總喜歡意淫的中國人,甚至認為中國人首先發明發現了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全是中國人首先發現的,可是那有什麼用呢?中國人只喜歡,在長城以南這塊小地方窩裡鬥。


雖然中國史集上沒有明確記載,但不能說明古代中國人沒有發現,海上絲綢貿易繁榮,興許就有中國人到過。中國曆朝不重視海外之地,沒有一點的野心與慾望。對於中國來說海外諸島都是蠻荒之地,佔領了也是得不償失。康熙收復臺灣時,都不大想要臺灣,認為臺灣孤懸海外,納入治下的話還要費不少銀錢。乾隆時蘇祿(呂宋,今菲律賓)國王請求將蘇祿國納入大清治下同樣無果而終。所以纔有將鄭和下西洋的圖文資料付之一炬之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