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四年的六月二十八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的枪杀。这次事件,更是导致在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有人说,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来自那声枪响。也有人说,其实,这一声枪响正是斐迪南大公夫妇倒霉赶上了。可是,这件事情却为彼时的欧洲列强提供了充分开战的借口,尤其是当时意气风发的德意志帝国,因其不满足于当时的国际地位。

  德意志军队拥有钢铁意志,普鲁士军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都是战斗的基因,特别想与老牌国际大哥英、法两国进行切磋。不论评价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好,或者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也罢。德意志帝国用鲜血向世间咆哮着:他们要与英、美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资源,使其重新洗牌,并建立自己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实力有些寡淡,莫不说自己的盟友不给力,仿佛自己面对老牌强国英、美二国,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英、美可谓国力雄厚,而彼时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曾经辉煌无比,但是,此刻却如残年老人一般黯然失色。盟友不给力,对手太强大,恐怕是当时德国人心里明白的一件事情。

  因此,面对如此局势就要合理分析,德国深知不可以做持久战,这样对自己无益。所以,早在开战之前,德军总参谋长就对这次的军事战争进行过定性,那就是:速战速决。早有德、法之战,启用的就是唯快不破的法则,彼时德国借由自己国内错综发达的铁路网络,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使法国彻底溃败了。

  在迎战一战之时,本想再次炮制胜法,可是,真到开战之际,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爆发,战场武器是从冷兵器到了火枪大炮的更迭换代。仅开战三个月时间,双方弹尽粮绝。德军进军马恩河一线的时候,遭遇英、法联军强力抵抗,速战速决的战斗策略已然成为了空想。

  无独有偶,德军东线与沙俄的战争也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直到1915年,两国陷入了白热化的交织状态。德军西线,更是打起了焦灼的堑壕战。甚至,为了寻求突破口,德军高层策划一次大反杀,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战役。

  凡尔登战役的总策划师,是时任德军总参谋长职务的冯·法金汉。其在1915年一手策划,由于,凡尔登特殊的地理位置,堪称“巴黎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攻下此地对战事有明显的改善和帮助。

  如果可以拿下此地,德军便可长驱直入进入巴黎进行侵略,也可使德军再次看到四十年前,威廉一世登基凡尔赛宫的辉煌瞬间。因为,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对法国是很重要的,无论考虑战役要素还是历史原因,这个地方是法军必然死守的地方。

  所以,对于这个地方,德军亦会视死如归,其战况的惨了程度不难想象。

  起初,按照冯法金的设想,法军在凡尔登一定会战到最后,即便攻不下此地,法军也一定会投降求和。如果不攻,凡尔登因其特殊地势也会成为德军最大的威胁之一。因为,此地刚好嵌入到德军阵地中,极大的威胁着德军的侧翼安全。所以,无论原因几何,凡尔登必攻无疑。

  德军准备了一千二百门大炮连攻了九小时,凡尔登成为一片火海。德军借势把战线往前推进五公里。迫使法军放弃第二道防线。按理说德军应该顺利登顶凡尔登。未曾想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地面泥泞不堪,炮兵速度明显缓慢,德军赤裸裸的暴露在法军的炮火中。

  法军利用凡尔登公路运输士兵和物资,仅一周时间就向内运输十九万人和两吨物资。在人员充足、物料保障的基础下,让法军有足够兵力严守凡尔登。在之后的十个月里,就在这个狭小的战场上,法国与德国之间展开拉锯战,迫使德军退到战役刚开始的战线。

  凡尔登战役消耗了德、法两军共计一百二十五个师,约造成二百三十九万人的死伤。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一方小小的凡尔登,原本有着美好的寓意和历史故事,却在彼时成为了绞肉的屠杀场,“凡尔登绞肉机”怕是对这场战役最好的概括了。

  之后,德军迫不得已退到原点,并造成四十三万人的死伤,法军也有五十四万人的死伤。从此以后,德军逐渐失去战场上的主动权,国内还出了问题,出现了一波激烈的反战浪潮,德国面对着史无前例的外忧内患,此时,他们的心力是交瘁不已。

  一九一八年,也就是两年后,前方德军混乱不堪,无力抵挡法军的进攻,最终,无奈之下只好低头求和,这一场波及德、法两国的浩劫最终画下了句号。可以说,在这场战役里,没有最终的赢家,因为残酷的战争,德、法两军百万条鲜活的生命便随之烟消云散了。

  可以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参考资料: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