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很多要素、行業都在加速頭部化,有的甚至已經進入頭部化的中期,後來者基本超越無望。

  頭部時代是最壞的時代,它對沒有才華又不勤奮的創業公司不惜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

  頭部公司、頭部城市笑傲江湖的時代也是不停迭代的時代,奮進者總有機會。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購物途徑、工作範圍、跳槽方向以及旅行、出差城市的選擇都在收窄:多年以前,我從廣州回湖北老家某城市還有直飛的航班,後來直飛航班取消,我只能先乘飛機到另外一座城市,再轉高鐵。因爲這座城市和廣州之間的客流量比較小,航空公司無法盈利,只好取消直飛航班。

  如果去網上買東西,大多數人無非是三個選擇: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具體選哪個,因人而異。

  假如是程序員要跳槽,本人又很在意知名度和待遇的話,僅國內公司而言,選擇不會太多。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中國的很多要素、行業都在加速頭部化,有的甚至已經進入頭部化的中期,後來者基本超越無望,除非有特定條件發生改變,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不過,靠壟斷成爲頭部公司的不在討論之列。

  城市頭部化趨勢難以阻擋

  今年二月,筆者在功夫財經發表了一篇題爲《同志們:抓緊拋售三四線城市非自住房產》的文章。當時還有人質疑筆者是爲一二線城市的開發商來促銷,其實我是擔心他們的財產受損失,結果如何?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對於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空前,“大城市全面取消或放開放寬落戶條件”成爲焦點。

  其實,中國城市力量頭部化、南方化基本成爲不可逆轉的趨勢。

  哪裏有產業,哪裏就有就業,有了就業,人口自然就會流過去。從這一點看,超大特大城市(即我們常說的一二線城市)是大贏家,它們中有的城市在一省中佔據超級強勢地位,比如武漢之於湖北。2018年,武漢的GDP爲14847.29億元,而湖北省的GDP爲39366.55億元,武漢已經佔到了37.7%的比例。

  三四五線城市放開落戶限制,短期內有一波戶籍人口的上升,但是長期來看,因爲交通愈加發達,比如很多落後地區都開通了高鐵,人才、技術、資金、信息因爲效率和產業發展的原因會加速流向一二線城市。

  無它,市場力量使然,聰明的人和聰明的錢都會去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少數對土地和一般低工資勞動力有較大需求的產業除外,比如部分農業公司。

  美國社會學家麥肯齊在《都市社區》一書中曾提出“時空壓縮”的概念,高鐵的時空壓縮效應是:高鐵提供了更高的可達性和連接程度,時空距離體現出被“壓縮”的特徵,即當距離固定時則出行時間得到節約,當出行時間固定時則出行半徑會增大。

  後果顯而易見,高鐵時空壓縮效應促使資本所能達到的空間範圍擴大,繼而推動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產業加速集聚,而集聚所帶來的費用節約和利益增長,又進一步促使高鐵時空壓縮效應的內聚力通過倍數效應不斷增強。

  優勢城市不斷虹吸弱勢城市的資源,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過去幾年,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人口加速流入的主要原因。北京、上海之所以人口增長緩慢,是嚴格控制的結果。

  城市的頭部化趨勢難以阻擋。在2018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排行榜中,頭部城市北上廣深均在20000億以上,而排名在97名-100名的城市:新鄉、呼和浩特、郴州、棗莊等四個城市的GDP加起來才9863億,低調的廣東第三城佛山的數據爲10550億,超過四個城市之和。

  未來中國的增長極已經在《任務》中點得很清楚了: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就是中國的頭部城市所在地,即中國最高級別的都市圈。

  另外,值得高度注意的是,《任務》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收縮型城市。原文是: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數據背景則是清華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

  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有180個城市的人口在流失,同期出現人口流失的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則超過一萬個。

  2007-2016年間,中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大時代的城市頭部化還在加速,接下來是都市圈的頭部化加速,如果不在圈內,財富和機會都會少很多。

  中國公司迎來頭部化時代

  與此同時,歷經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公司也迎來頭部化的時段。

  白酒行業是中國公司頭部化最顯著的行業之一,雖然各種科普賬號都在講述飲酒對身體的危害,但是仍然沒有阻擋住茅臺的一騎絕塵,無論是銷量、利潤還是股價,茅臺都在講述一個傳奇。

  無獨有偶,空調行業的頭部化也非常明顯:格力等龍頭企業遙遙領先。中國經濟網的消息顯示: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2018年的三大龍頭空調品牌的市場份額已達到了73.6%。做好空調需要具備研發、核心零部件、產量、品牌、渠道、售後等多方面條件,後來者要想追趕難度很大。

  而這些年最吸引眼球的地產公司,也出現了加速頭部化的趨勢:2018年,500強房企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總額7.1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2.58%;銷售金額創下9.9萬億新高,同比增長17.1%。年內千億房企數量創下新高,達到30家。

  前四大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金額佔比從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強者恆強,所以鬱亮說未來的競爭是“高烈度、低容錯”的競爭一點沒錯,因爲同一梯隊的對手太強大,稍不留意就會掉隊。

  至於華爲在通訊設備領域的優秀,阿里巴巴在網購領域的獨大,以及微信在社交領域的俾睨天下,無非都是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頭部公司的高光時刻。

  當然,頭部公司在行業裏不止一個,也有雙雄對壘或者列強並立的狀況,慘烈的競爭之下,行業的掉隊者越來越衰弱,無論是人才、研發都跟不上,產品和售後也日趨落伍,只能等着破產和兼併。經常是老大老二打着打着,老三被打趴下了。

  頭部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它可以讓岌岌無名者一夜上市,實現財富自由和更大的夢想;頭部時代是最壞的時代,它對沒有才華又不勤奮的創業公司不惜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

  頭部時代的生存策略

  對於非頭部公司而言,要想在當下活得滋潤也有幾條路徑:

  比如被頭部公司收購兼併,其實就是一條出路。部分創業者做公司就是等着被收購,也是致富捷徑,不過,這對於創業者的關係人脈以及自身的經營能力、企業形象打造要求較高。

  近年來,平安、阿里、騰訊都收購了一些公司,至少被收購公司的管理層相當一部分實現了財富自由。

  再就是許多同類型企業和相應的關係密切的企業聯合在一起組成相對鬆散的企業聯合體,有點類似托拉斯,對抗頭部公司的挑戰。只要利益協調到位,在一定地域之內,在一些特殊行業之內,也是有機會長期生存下來的。這要求主事者有較高威望,有真正的話語權。

  處於行業中游位置的腰部公司,尤其是處於中游第一梯隊的公司如果想要成爲頭部公司有一個打法:改寫規則,跨界打擊。

  比如我們一度看到方便麪企業銷量大幅下滑,其實就是外賣依靠互聯網流量,跨界打擊的結果。原來,方便麪廠家的最大競爭者竟然不是另一家方便麪廠家!

  腰部公司崛起爲頭部公司還可以靠強大技術的助力,比如今日頭條在相對弱勢的時候,依靠強大的算法,從技術上極度貼近使用者,洞悉人性,“寵愛”用戶,一躍而起居然可以成爲挑戰騰訊的頭部公司。

  中小型企業要想活下去,一定要“深挖洞”(方向要足夠垂直、細分),“廣積糧”(打造技術壁壘、專利壁壘)。只要深挖客戶痛點,解決客戶痛點,在某些傲慢的頭部公司的眼皮底下其實也有一碗飯喫。

  前些年,某些頭部公司看不上“小鎮青年”以及“小鎮經濟”,結果被一些創業公司抄了後路,可謂經典案例。

  小說《三體》裏有句話:弱小和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

  頭部公司、頭部城市笑傲江湖的時代也是不停迭代的時代,奮進者總有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