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身問題。

秀吉同志是鐵打的貧下中農出身!就任幕府將軍需要源家的後裔,再不濟自己也得是幾世的貴族,能和源平搭上邊的。

可惜秀吉就是個農民出身,他的原姓木下是個卑賤的姓氏,後來借用前輩的名字取的羽柴其實是自己取的,最後他一統日本兵強馬壯天皇御賜的豐臣姓。

秀吉曾經想編造自己的母親曾服侍天皇的故事,這樣他就可以說自己是天皇私生子,但是大家都沒有理會,秀吉曾經想認足利家的義昭當乾爹好混個將軍後代身份,但是也被拒絕了。

所以秀吉只能另闢蹊徑成為關白,也就是宰相的意思。

而當時是戰國啊!武家強盛,當將軍才名正言順,而秀吉只能求一個公家的宰相職位來掌管天下。

我們可以想像秀吉心中的不甘心。

尤其是秀吉起家的時候一直被人看不起,許多大名之前可以向信長臣服因為織田家也算是大家族,信長也是實力強大,但是秀吉空有實力卻無名份,就比如關東的北條家,之前已經要屈從於信長,結果秀吉繼承了信長的一切,他們卻死不上洛,一直抵抗。

普及一下,日本古代到現代的發達國家日本,有一點從未改變,階級森嚴,一個人再優秀,想要跨越階級仍然十分困難,階級觀念已經根深蒂固。

日本戰國時期看起來亂,簡單講起來就是三個字:

下克上。

許多年面前明明是天皇說了算,但是經過一系列動亂武士階層的首領——幕府將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注意這裡的幕府將軍全稱應該是征夷大將軍。

戰國的時候幕府將軍也成了傀儡,各地方豪族自立,不停的推翻原本的領主,成為大名,強大的大名又打起了將軍之位的主意紛紛上洛耀武揚威。

即使是這樣,農民出身稱霸天下的也僅此秀吉一人而已。


草根出身的羽柴秀吉為了靠攏皇室,竟稱自己是母親與天皇偷情所生!

我們先說將軍這一職位,日本的幕府將軍可是與皇權並駕齊驅的官職,即便攝政關白也都要謙讓三分。這個官職其實也是天皇為了籠絡武士政權,日益壯大的武士政權對皇室影響越來越大,最終不可控,於是天皇為了挽救最後一點主次立場,設置了與皇權相當的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調度任職,實則已經脫離中央控制系統,自成一派。歷代將軍也都是皇室後裔,有著貴族血統,不是誰相當就能當的!

豐臣秀吉以前叫羽柴秀吉,出生於一個平凡家庭,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名雜兵,由於踏實勤奮,深受織田信長重用。漸漸羽柴秀吉有了自己的軍隊日漸強大,成為織田信長的左膀右臂。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被明智光秀所殺,作為織田信長最為親近的部下,羽柴秀吉打著為主公復仇的旗號籠絡軍隊掃除了自己的政敵!

放眼望去日本國內已無能與羽柴秀吉相抗衡的勢力,這個時候日本天皇出手了,本來天皇是想讓織田信長上洛封將的,現在羽柴秀吉攛掇了軍權,於是號召天下武士討伐他,結果沒人聽!反倒是激怒了羽柴秀吉,帶兵圍了皇城,天皇一下子就慫了,各種賠不是。

還邀請羽柴秀吉進入皇室官場,從此羽柴秀吉一路平步青雲,天皇還賜姓他為豐臣氏,寓意太陽升起的地方。沒當過官的秀吉興奮極了,為了進一步陞官,他開始捏造自己的身世,因為平凡的身世成了他相當官最大的阻礙,他甚至不惜稱自己是母親與天皇的私生子!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唏噓一片。然而並沒有阻止他,他還迎娶了天皇的妹妹,終於做到了關白的地位,在朝中也是權傾一方。

而征夷將軍,大家都知道豐臣秀吉的身世是編的,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如果強行上位,怕會遭到天下人的嘲笑和討伐。做到了關白其實和征夷將軍也就相差無幾,畢竟手裡有兵權!

(謝謝關注荒野歷史)

歡迎下方討論我會積極回復


很多人對豐臣秀吉為什麼不出任征夷大將軍有著許多誤解,尤其是什麼非源平不將軍、豐臣秀吉身份地位太低什麼的,其實不然。

首先來說說非源平不將軍論的由來,實際上,在日本戰國時代,並沒有非源平不將軍的說法,但是卻有一種非足利氏不將軍的固有認知,而非源平不將軍正是由此而來的。那麼,如果不是源氏平氏出身,可以出任幕府將軍嗎?答案是可以的,在日本的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時期,就曾出現過藤原氏將軍以及親王出身的「宮將軍」,鎌倉幕府倒台以後,後醍醐天皇任命倒幕中立下戰功的護良親王出任征夷大將軍,這充分說明了征夷大將軍的就任並沒有出身的限制。

在江戶時代的文人林羅山父子所寫的《豐臣秀吉譜》中,為了抹黑秀吉,故意編造了秀吉在出任關白以前想出任幕府將軍,但是因為非足利氏不將軍的緣故,他便想認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為養父,以足利氏後人的身份出任征夷大將軍。但是此舉卻搞得足利義昭非常尷尬,最終菊亭晴季故意騙秀吉說,關白要比將軍更尊貴,於是豐臣秀吉才轉而選擇出任關白。

然而,在豐臣秀吉出任關白同時期的《多聞院日記》中的記載卻同《豐臣秀吉譜》截然不同,《多聞院日記》中記載,朝廷曾下令任命秀吉出任幕府將軍,但是秀吉卻推辭了,最終沒有接受征夷大將軍的任官。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林羅山父子創作的《豐臣秀吉譜》成立於江戶時代,當時的日本由江戶幕府統治,自然幕府將軍最為尊貴,然而縱觀日本歷史,如果以戰國時代的立場來看的話,幕府將軍未必有關白尊貴。首先前文有提過,很多不同出身的人都曾就任過幕府將軍,但是關白不同,只有藤原北家五攝家出身的人才有資格出任關白,幾百年來一直如此,沒有外姓插手,《豐臣秀吉譜》其實是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戰國時代的。

其次,從《多聞院日記》來看,秀吉並不是非常熱衷於就任幕府將軍,其實這是因為當時的室町幕府雖然滅亡,但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昭在朝廷里仍未解任,也就是說,當時的幕府將軍仍舊是足利義昭。秀吉若是想出任幕府將軍,自然就得解除足利義昭的官職,這事連滅亡室町幕府的織田信長都沒幹,秀吉自然不是很想幹了。

再者,秀吉很有可能是真中意關白的貴族地位,當時五攝家正因關白之位打得不可開交,近衛家便找了秀吉做外援,想通過秀吉的干涉讓自己家出任關白。結果,秀吉插手以後,雖然解決了紛爭,但是卻提出要成為近衛家養子,繼承關白的條件。近衛前久的兒子也曾和他說過,關白之位幾百年來都沒有被外姓出身的人奪走,而近衛前久卻說,天下都是秀吉的,區區一個關白就任,我們怎麼阻擋得了呢?從後來朝廷下賜「豐臣」氏給秀吉來看,秀吉可能真的是想混入貴族曾之中。豐臣並非是苗字,而是和源平藤原並立的「氏」,秀吉是想開創「豐臣氏」的關白時代。

另外,豐臣秀吉的關白政權乃是「武家關白」政權,其制度大多繼承於織田家的安土政權,後來也大多被江戶幕府繼承。這是同之前的「關白」政權完全不同的一個政體,豐臣秀吉開創武家關白政權其實名為關白,實則與幕府政權大同小異,只是稱呼不同。就好比在鎌倉幕府之前平家的「總官」政權,實際上除了名稱不同,制度不夠完善,其他的追捕使任免權、戰時年貢徵收權等其實都與後來的鎌倉幕府無異,只是名稱不是「幕府」而是六波羅府,不是「幕府將軍」而是「總官」。


讓我們從闢謠開始。

關於豐臣秀吉沒有成為幕府將軍的原因,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秀吉本想就任征夷大將軍,但就任將軍的先決條件必須是「源氏」出身。因此秀吉便想通過成為時任將軍足利義昭養子的辦法,改姓源氏,再就任將軍。沒想到此提案遭到了足利義昭的拒絕。秀吉不得已只有放棄通過此種方式就任將軍的想法。

在被足利義昭拒絕後,秀吉又與右大臣菊亭晴季相商,菊亭晴季建議說:「關白乃是人臣的最高爵,為士民所景仰,遠比將軍高貴,所以還是建議您就任關白吧。」秀吉便按照菊亭晴季的建議就任了關白。

(豐臣秀吉)

這個故事出自江戶初期,林守勝根據其父林羅山的口述整理而成的《豐臣秀吉譜》,而除了這個文本,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文本中有關於這個故事的記載。我們且不說這個文本的可信程度如何,這則可以概括為「秀吉因為出身不好而無法擔任幕府將軍」的故事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幕府將軍究竟是不是只有「源氏」才能擔任?顯然不是。儘管鎌倉時代,源家人開創了幕府的統治形式,但即便是這一時期,也有許多非「源家」出身的將軍,比如攝家將軍藤原賴經、藤原賴嗣,親王將軍宗尊、惟康、久明、守邦等人;

另外,日本社會中關於直系血緣的認同感遠不及我們想像的那樣高,對是否是直系後代也沒有任何要求,賜姓、改姓甚至由養子繼承官位的大有人在,就連後來的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原本姓松平,向上追溯似乎可以找到「藤原氏」的祖先,但跟「源氏」還是差了那麼一點兒——也是在上位之後才自稱是「源氏」:源家康。

而至於「平家」(「源家」的死敵)出身的織田信長,也曾被天皇派遣使節詢問是否有意擔任將軍。這也就指出了上文中的故事中值得商榷的第二點,即當時不論是文官職位如關白、武官職位如征夷大將軍,都不是由朝廷任命,而是由適格之人自行選擇,前者是朝廷的權威,後者是武士的權威,天皇只有同意任命權。秀吉則是在兩者中選擇了前者。

(豐臣秀吉權威的象徵大坂(大阪)城)

至於秀吉究竟為什麼選擇成為關白而不是成為幕府將軍,由於其在於秀吉的一念之間且沒有任何權威的史料記載,學術界仍有爭論。但從總體上來看,關白和幕府將軍有著明顯的文武差別,關白代表著以朝廷(天皇)為主導的文官政治,而將軍則是武家統治。

反觀「創業未半而遭人暗算」的織田信長,在創業過程中高舉「天下布武」的旗號,打算通過武力完成權力重組、日本統一,甚至想要撇開朝廷、另立中央,使得「武家」一家獨大,而擠壓、得罪了「朝廷」和「僧家」的勢力。豐臣秀吉顯然看到了信長在本能寺大火中的慘狀,因而希望——同時也是秀吉在建立政權時一貫同信長的不同之處——建立一個凌駕於武力之上、統合各方勢力的文官政治。

這一目的很明顯地體現在他任命了一大批像石田三成、大谷吉継這樣的文官,也體現在他不斷拉攏朝廷,為天皇修葺宮殿、重整京都等行為中。

同時,由於豐臣秀吉對日本全境控制的達成並非僅憑實力,其中也有很多的妥協和談判,因此就武力而言,豐臣政權並非一家獨大,德川、毛利、上杉等大大名都對豐臣構成威脅。倘若以武家首領的「征夷大將軍」自居會難以服眾,恐怕也是秀吉的考量之一。

(1583年:本能寺之變後一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走上統一日本之路)

另一方面,由於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遠大理想,希望建立一個新日本,因此就要擺脫戰國時「下克上」的風氣,這也就意味著他要憑藉合法的手段獲得比信長之子織田信雄(中納言,從三位)更高的地位,才能獲得道義和名分上的優勢。另立政權並且一步登天成為「將軍」,恐怕會讓秀吉背上背叛主家的罵名,因而通過朝廷獲得合法的地位來擺脫織田家的陰影,可能也會被納入秀吉的考量之中。

總而言之,對於自身地位和名分的考慮,對於結束戰國紛爭,建立穩定、統一的新日本的目的等等,許多因素都被納入秀吉的考量之中。成為關白——而不是幕府將軍——的選擇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做出的,而由於秀吉後被授予太政大臣(從一位)這個一般只授予「五攝家」和「清華家」的職位,也恰恰證明了政治中對姓氏、出身的要求在古代日本並非人們想像的那般嚴格。

參考文獻

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豐臣秀吉為何不做征夷大將軍而是擔任關白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謂「征夷大將軍為源氏子孫方能擔任」——不要說平安朝,即使是幕府時代也有「宮將軍」、「藤原將軍」,而豐臣秀吉本人就公開的稱其故主織田信長為「將軍」——而是因為關白比征夷大將軍要大得多。

《本朝通鑒》中關於豐臣秀吉為何自稱關白而非將軍的解釋。

首先古代日本曾經施行律令制,也就是有相互對應官職和位階,中央推行二官八省制(仿中原王朝三省六部)期中太政官為類似內閣的機構,以太政大臣或右大臣、左大臣為首輔,大納言、中納言、少納言為次官,各部卿為屬官。而在律令官之外尚有令外官,攝政、關白、征夷大將軍都是令外官。

後來律令制名存實亡,歷史進入了武家時代,律令官職逐漸成為榮譽稱號。但這並不意味著律令官職對武家吸引力的衰退,因為律令官職乃是朝廷的認可,擁有律令官職者在地位及權力具有合法性的。這種情況在室町幕府時期尤其明顯。而豐臣秀吉所生活的戰國時代仍舊是名義上的室町幕府時代。在日本三個幕府中,室町幕府都是最借重於天皇朝廷傳統權威的一個,也是最為低調的一個。作為幕府首領,武家盟主,室町幕府的歷代征夷大將軍在上台之初都不會向朝廷申請過於顯赫的律令官職。新任的足利家征夷大將軍一般都會謙虛的擔任從五位上左馬頭的律令官職,之後平步青雲的位機人臣,做到從一位太政大臣這樣的高官。

而關白之號則始於平安朝權臣藤原基經(號正一位太政大臣昭宣公,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地獄變》的男主就是以此君為原型的),從誕生之始便與太政大臣這一無比榮耀的律令制官捆綁在一起。

相比之下初代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漢宗室之後),拜將伊始不過出羽按察使兼陸奧守,一生最高官位至正三位、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兵部卿,後勛二等、贈從二位。可知征夷大將軍雖然實力雄厚,但和關白相比實在級別不高。

大河劇中身著飛魚服的豐臣秀吉,衣冠高還原

豐臣秀吉天性浮誕,生平最好故做驚人之舉。當然會理所當然的選擇關白之號而不是征夷大將軍。

初代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


我先說織田信長,他從小生長在大名守護代父親(實質掌控令制國)的溺愛下,生性頑劣,甚至於到了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為了勸諫織田信長的奇怪行為而切腹自盡。可見織田信長從小就是一個小霸王,自其父去世後接家督之職後開始了勵精圖治,在自身努力下,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先後兩次打破「信長包圍網」,將各個有力敵對大名逐個擊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

這樣的開創型領袖級人物,自然是靠殺出來的,往往十分的以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為主,所以遇到不順從的事物,往往靠刀槍來解決問題,所以就會說出「殺之不足惜」的話。 豐臣秀吉原來是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織田信長遇刺後,在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等於是個借勢上位的人,自然知道要等待時機,水到渠成而因勢利導的優雅華麗轉身。所以信奉「誘之自然蹄」。

而德川健康兩者兼備,兼具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德川不但能吃得苦中苦,也能進行忍辱負重的曲線鬥爭,也出身高幹子弟。


自1192年,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而創立幕府體制後。「征夷大將軍」便成「武家」的最高官職,而代替天皇實控天下。那麼作為武家出身的豐臣秀吉,為何要放棄「征夷大將軍」的官職,而謀求「關白」呢?

許多人都認為乃是豐臣秀吉的出身低,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致使豐臣秀吉沒有開創幕府的資格,只得退而求其次。其實,絕非如此。在日本戰國時代,為抬高門第而偽造家世的也不乏其人。雖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太低,偽造起來也沒有太大的信服力。但是,日本的家名是可以轉讓的。例如,關東管領上杉憲政逃到越後,就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上杉謙信(原為長尾氏)。

再則,豐臣秀吉在給大明、朝鮮的文書中,就自稱「平秀吉」。所以,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並不是豐臣秀吉沒有開創幕府的原因。其實,開創幕府憑的就是實力,而絕非名門高第那些虛的。只要豐臣秀吉想要,什麼樣的家名都不是問題。豐臣秀吉就曾想認近衛前久(藤原氏,五攝家)為義父,以便向朝廷索取「關白」的封號。然而,其最終還是放棄此種想法,該而要求朝廷賜予其新的姓氏。於是,朝廷便賜予其「豐臣」的姓氏。豐臣秀吉既能認近衛前久為義父,當然,更可以找一位家名高的源氏、平氏長者為義父。

而豐臣秀吉為何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呢?這主要是「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並非那麼神聖。自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從而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而隨著室町幕府的勢力日益衰弱,「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就越來越不好使了。而豐臣秀吉平定了全日本,從長期的戰亂中感受到了幕府體制的弊端,既而謀求一種新的統治方式。這才應是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原因。

那何謂關白呢?關白一詞,起源於中國,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霍光),然後奏天子」。霍光輔政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故事,而日本的政治與辭彙多受我國的影響。關白的原意,甭管什麼事,先告訴我。關白也並非官職,日本的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的太政大臣,其下依次為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此為太政宮(主持政事)的四大長官,也唯此四大長官才有資格當上關白。

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宮的某位大臣主持政事而稱攝政。待天皇成年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依舊主持政事,而天皇無實權,此即為「攝關政治」。而日本的公家(朝廷)雖無實權,但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豐臣秀吉見「征夷大將軍」的金子招牌在戰亂時期,也並不實用。便謀求了「關白」的名號,其既具「武家之實」(事實上的大名之長),又具「公家之名」(朝廷之名)。

而幕府體制,卻具有天然的弊端,既對抗公家。幕末時代,就曾掀起了一場「公武合體」運動,企圖打壓當時日益高漲的尊皇攘夷勢力,而強化幕府的地位。然而,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倒幕運動,即是西南強藩以尊王(公家)為旗幟,打著「大政奉還」的旗幟而進行的。就連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其自小受盛行的「尊王學說」的影響,而自覺是「亂臣賊子」。

可見,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封號,以求「公武合一」的新式統治,是較為遠見的。而德川家康之所以沒有跟隨豐臣秀吉的路線,乃是其名義上仍屬豐臣氏的家臣,而關白的職位卻在豐臣家,其只能走「征夷大將軍」的舊路。而豐臣氏丟失江山,系其自身的原因,並非「關白」這種「公武合一」的政治架構之過。


謝邀。

豐臣秀吉是16世紀日本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也就是日本的下級步兵,後因追隨織田信長而崛起。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後將關白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自稱「太閣」。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確定士農工商的身份,他還獎勵新興工商業,扶植城市的發展。

豐臣秀吉通過同盟妥協而建立的一個相對平穩的時局,算是大致上統一了日本。但正如上面提到的他出身於愛知郡的貧苦農民家庭,就算位高權重,使得他也無法輕易成為幕府。因為日本是一個嚴格講出身的國家,長期以來武士集團都認為只有源氏、平氏的子孫才有資格開幕,如同只有五攝家能當攝政、關白一樣。豐臣秀吉大概也試圖開設幕府,因此先冒充平氏,但沒有成功;豐臣秀吉退而求次,再認五攝家之一的近衛氏的近衛前久做乾爹,此後蒙天皇賜姓「豐臣」,才算當上關白,也就是公家朝廷的最高官。但終其治世,他都沒有開設幕府。


古代日本等級森嚴,天皇萬世一系,可以做傀儡,絕不會換一家來做這個位置。

將軍第一任是源氏賴朝建立的鎌倉幕府,他的親家平氏北條家在他死後奪取了幕府的位置。日本武士集團有不成文的規矩,認可源平兩家的後裔可以做大將軍。

豐臣秀吉是藤原家的養子,藤原公家出身,是公卿不是武士,可以做到關白相當於宰相,但不能做大將軍。

古代的中國要先進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不是古老貴族源氏後人,他只是普通農民的後人,所以只能擔任文官最高的關白一職,退休後稱太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