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小區裏一位老人去世,因爲農村停靈七天的習俗,樓道里和樓門前靈堂裏擺滿了花圈花籃。

  我家五歲的女兒見到這麼多鮮花,像是看到迪士尼樂園一樣興奮,蹦着跳着拉着我看:“媽媽!好多花啊!好漂亮呀!怎麼這麼好看啊!像仙境一樣!”

  ……人家辦喪事,你說特別好看……雖然符合現實,但是……嗯……有點不合時宜。

  當時的我異常尷尬,看看沒人注意我們,拉着孩子的手趕緊逃離現場。

  (圖片來源網絡)

  “生死觀”是最近被討論的熱門話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緬懷逝去的親人,是我們在行色匆匆的生活裏靜下心來思考死亡的短暫時刻。

  “死亡”從一個禁忌話題到逐漸被大衆熱議,是社會的進步。跟這些年逐漸被重視的性教育一樣,很多家長都認可“死亡教育是人生必修課”這個理念。

  但在家長自己還未完全理清思路、全然無法預知孩子反應的情形下,在每天真實的生活中,想要坦誠、開放地與孩子談論死亡,很難。

  “勇敢面對死亡的真實,過最有意義的人生”是生死觀教育的理想境界,這個過程涉及家長和孩子的語言表述方式,也關乎家長自己的死亡觀,還牽扯到親子之間如何接納對方的負面情緒。

  所有的教育都是細水長流的浸入式交流,用一些話語技巧在潛移默化裏讓孩子正確看待生死,是我們家長留給孩子最好的精神財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