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学好友如因受邀到交大分享「设计思考」的精髓,并且邀请校友们进行一场精采的练习。这是一门在史丹佛开设的课程,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

其中,史丹佛大学教授开宗明义说:「设计思考第一步: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清楚定义问题,这是每个人或企业最常面对的课题,很多人很有想法及目标,但是某些太理想的作法,是否真正满足目标客群的需求,可能还有待商榷。

举例来说,为了要活化一个空间,有人可能会想开松饼店、也可能会想举办艺文活动,但如果这附近以老人居多,是不是开个象棋茶馆,会更吸引老年人消费呢?

许多的想法,都需要环绕在核心需求上。因此,了解使用者究竟需要什么是「设计思考」的成败关键。

在设计思考流程中提到五个步骤:

●Empathy(同理心):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透过各种访谈、调查等方式,找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Define(定义):透过步骤一搜集到的资讯,经过系统方法整理,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定义。

●Ideate(创意动脑):创意思考,在众多方案中找到解决方法,内容可以疯狂,任何提案都请先不要说「不」。

●Prototype(制作原型):有初步共识后,可以先用简单方式制作一个原型,让提出的方案更加具体。

●Test(实际测试):利用步骤四中得到的初步验证,进行实际演练,并且和使用者沟通,得到更多建议及想法,同时也确认此设计是否真的可行。

为了实际演练这个设计思考原理,如因来到彰师大担任通识课程业师,带学生进行一场「设计思考」课程,这次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理学院前的一块空地」。

这块空地一直没有被活用,但它又位在大楼前面,相当醒目,经过多次访谈后,学生决定让这块空地变成一个交流空间,让彰师大师生可以有一个非正式的聚会场合。

于是各组开始发想,什么样的空间会让大家愿意驻足、多停留一会呢?

在创意动脑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提出「酒吧」的概念,他们认为既然大家对酒吧印象不好,如果开在开放的校园空间里,是否可以扭转师生对于酒吧的刻版印象,同时也降低学生彼此交流的隔阂。

这个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师长认可,但学生锲而不舍,准备完整的企划提案,并且改良原先思考的方向,最后取交流电的谐音,确认了「交流店」的产生。

接著,整个课程进入到制作原型及测试的阶段,学生开始做个简单模型,并且学习木工,正好彰师大也有水电专长的学生,大伙便开始讨论起整个开店计划。

整个店面设计采用高脚吧台的想法,让学生可以自在交流,并且在行道树之间拉了一块白色布条,摆上各式照片,当作围篱使用。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交流店正式开幕了,现场人山人海,短短两个星期营业额接近十万元,这样的成果,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也更加理解「设计思考」的精髓。

一个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一开始我们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做到,但经过了整学期的课程、一步一步的实作,终于完成心目中理想的空间,这堂课非常有价值!」

回到每个人的职场生活,很多人都怀抱著一个梦想,有人可能想要创业、可能想要开店、也可能当个自由工作者,但这些梦想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在《创新的用途理论》一书中也提到类似的观点,理解顾客的用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自然就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没有人永远可以在第一刻知道答案,但透过各种方法,我们有可能比别人更快找到答案,设计思考第一步,永远都要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利他自然会有利基。

期待每个人都能透过「设计思考」理论,解决各样人生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