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銳士、魏武卒、趙飛騎、齊技擊是戰國時代四支彪悍尚武的軍隊,這其中的魏武卒是由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在編練魏武卒的過程中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纔可以成為武卒。

魏武卒的編製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製,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製,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製,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

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據楊寬統計:「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三十萬至一百萬之多。」(《戰國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頁),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滿員大概也不過五萬人左右,可以說是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喫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裏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里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布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我國的第一個步兵戰鬥隊形帶有濃厚的車戰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受到長於車戰的翟(狄)人的嘲笑。《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說了這麼半天魏武卒的武器裝備、選拔機制、訓練情況、激勵模式、戰場方陣,可說到底真正考覈一支部隊的永遠是戰績,耗費大量資源訓練出來的部隊如果不能打仗不如沒有,至少還省錢,那麼魏武卒的戰績如何呢?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裏(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在這些戰役中,最有名的還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魏之間的陰晉之戰,,它非常形象的給我們展現了魏武卒的素質和戰鬥力。

魏文侯時期魏國強盛,發動攻秦戰爭。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渡過黃河在河西築少梁城,秦擊之。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公子擊圍繁龐(今陝西韓城東南),出其民。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伐秦城臨晉、元裏,秦國塹洛,城重泉。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郃陽二城。秦國為了奪回河西失地,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秦簡公伐魏至陽孤。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魏文侯敗秦於注[。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秦惠公與魏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秦國矢志不渝企圖奪回河西故地,魏國軍隊則嚴防死守力圖遏制秦軍復仇。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見河西難下,下令舉全國之力調集超過50萬秦人蔘軍,大舉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佈下營壘。形勢危急。魏國在河西駐守著一支精銳軍隊。西河郡守吳起治西河練魏武卒,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 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冑,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作為步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在秦軍發動大舉進攻前夕,吳起獲得情報判斷出秦軍聲勢浩大表象下虛弱的軍力,於是決心率軍一戰擊潰秦軍。吳起向三軍發布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後,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起反擊。魏軍人雖少卻全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秦國兵雖多則多是簡單武裝的秦國農民,在這場裝備士氣訓練絕對差距的戰爭中,秦軍面對強大的魏軍無力抵抗。被魏武卒反覆衝殺多次擊穿軍陣,使50萬秦軍大敗而逃,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此戰,雖然秦軍人多勢眾卻嚴重缺乏武裝,秦軍主力的數千乘戰車無法挽救幾十萬秦人士卒被擊潰的危局,在吳起率領的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魏武卒面前,人數眾多卻毫無戰鬥力的秦軍被一舉擊潰,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戰後魏國不但保衛河西之地,同時也因此引發「諸侯卑秦」,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五年後,秦國發動兵變廢秦出子迎立秦靈公太子嬴師隰為秦獻公,秦國由此展開對魏國的一系列抗擊戰爭,直至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終於奪取少梁城,俘虜公叔痤。

魏武卒是戰國初期魏國得以稱雄的原因,魏武卒的興亡也體現著魏國的盛衰。何為魏武卒?

《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意思是說魏武卒身穿三層護甲,背十二石的弩,負箭五十發,雙手持戈頭盔,甲冑,腰間佩劍。攜帶三天的糧食只要半天就能跑百里的路程。

所以從荀子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及其身體素質就如同當今的特種兵一樣,是屬於精銳中的精銳,這也是魏武卒能夠威震六國的保證。

而魏武卒最輝煌的一戰當然是陰晉之戰。

秦國為了收回被魏國佔據的河西之地,發動五十萬

大軍進攻魏國,而魏國以五萬魏武卒精銳應戰。最終陰晉之戰魏國以五萬魏武卒大財秦國五十萬大軍

至此魏武卒名聲大振,盛名天下,魏國也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齊技擊、魏武卒、秦銳士是戰國最精銳三支部隊。魏武卒由吳起創立,三家分晉後,魏文侯折節下士,虛心求賢,一時人才濟濟,吳起也從魯國前來投奔,被任用為秦魏必爭之地西河守將,並主持部分軍事改革。

吳起以豐厚的待遇選拔武卒,入選者不但免除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勵田宅房產,擇優錄取了一批精兵,還利用魏國制鐵業發達的優勢,普及鐵器取代青銅器,率先完成武器的更新換代,魏武卒裝備精良,以重裝步兵為主,士兵身穿三重重甲,頭戴鐵盔,手拿長戈,腰中佩劍,能拉開三石的強弩。一般帶有3天的作戰糧食,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吳起與士卒同甘共苦,同食同睡,行軍中士兵步行時他也不騎馬,還替士兵背糧食,曾為背部生疽的士兵吮噥,深得軍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戰車五百,騎兵三千,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五萬人「兼(加)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的戰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秦國函谷關,連場進攻戰,打得秦國沒脾氣,奪取了秦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人,第二年攻破齊長城。據史記載,吳起時的魏武卒縱橫中原,大戰七十二場,其中六十四場全勝,八場打成平手。

全盛時期的魏武卒,大概有五萬人左右,後來魏武侯即位,吳起受猜忌出奔楚國,無人能一樣訓練,武卒後繼無人,至桂陵馬陵二次敗仗後,損失殆盡。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