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在廣東省中山縣翠亨村出世。國父小時候已很喜歡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別人欺負,就必定打抱不平,仗義直言。孫中山很勤力,十分辛勞,每天放學回家,定必幫助父母務農。

少年孫中山 (網上圖片)

孫中山七歲進入私塾讀書,開始念「三字經」、「千字文」等,由於老師只是一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又不加以講解,孫中山對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很不滿,要求老師對課中意思加以講解,這個要求使得老師非常訝異。

在鄉間,孫中山看到女子被逼迫纏足、看到奴婢被主人隨意暴打、看到村夫聚賭沉淪、看到官兵欺凌百姓,他感到十分悲傷和憤恨,他萌起了要到外國闖一闖,希望如何可以提升國民質素,改變社會。

孫中山位於翠亨村的故居。(網上圖片)

13歲時,遠赴檀香山求學,其英文的成績更是名列前茅,畢業後便回國。當他乘搭輪船返家時,遇到清朝稅吏的勒索,孫中山進一步感受到清朝的糜爛。而回到翠亨村後,看到國家仍然是苛捐雜稅,私塾教育依然沿用舊規,背誦強記,和外國的教學情況相去甚遠。

北極殿。(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帶着一群小孩在村內遊玩時,途經北極殿,見到很多人在那兒跪拜。他走上前去,將神像的手折斷,希望民眾不應再迷信。這個時候的孫中山,內心深處,明顯已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