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蒙古大征服時代過去後,蒙古軍戰鬥力的衰退是一個網絡史圈中常見的話題。有些人說,說蒙古兵純粹是被軍隊裏的大量漢人拖了後腿。而反駁者說,明明是蒙古人沉迷中原的花花世界,自己不會打仗了,後期要靠漢軍才能打仗了。那麼,到底真相如何呢?

  首先確定一點,在蒙古大征服時代,既要強調蒙古兵的戰力,也要正面看待各族僕從軍發揮的重要作用。(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都是馬快弓強的遊牧帝國,爲啥只有蒙古人成了世界征服者?》)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勢力的對峙

  網絡上流行着忽必烈靠漢軍打敗阿里不哥的說法,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實際上掌握漢地的忽必烈手上的資源遠多於阿里不哥,忽必烈麾下的蒙古軍實力已經不在阿里不哥之下。當阿里不哥第一波突襲失敗之後,忽必烈結合麾下蒙古軍和漢軍的力量,阿里不哥的失敗就成爲了必然。然而,漢軍在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武衛軍騎兵,忽必烈以漢地世侯子弟爲基礎建立的蒙古式騎兵部隊

  就忽必烈時代而言,蒙古兵和北方漢軍的衰退是一個同步的過程。忽必烈借李璮之亂解除了北方漢人世侯的封地之後,漢軍世侯們失去了對元王朝大擴張的股東感,世侯軍戰鬥力也開始下降。而蒙古兵則因爲進入中原已久,驕奢淫逸而不斷失去戰鬥力。但是這一階段,戰鬥力的退化還不是很明顯。加之蒙古此時國力遠勝南宋,靠着國力碾壓,還是成功滅宋。然而無論是征討越南、爪哇、日本的慘敗,還是面對西北海都、篤哇等諸王的肆虐表現出的乏力,都體現出元軍戰鬥力的退化速度實在驚人。

  蒙古軍隊日本的入侵,以慘敗告終

  元朝統治穩固之後,蒙古人爲了防止漢人的反抗,頒佈禁武令禁止漢人習武、儲存兵器,以削弱漢人的尚武精神。元朝又在軍隊中降低漢軍的比例,讓漢軍擔任二線部隊甚至輔兵、炮灰等位置。但這樣的舉措絲毫沒有減緩元朝軍隊戰鬥力下滑的速度。元成宗時代,試圖開疆拓土,曾經在張弘範麾下效力的“金頭將軍”劉深(此人號稱極爲驍勇,張弘範的戰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討泰國境內的“八百媳婦國”。然而劉深路過貴州西部,因徵糧激起土著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女土司奢節相繼起兵,劉深迎戰之下【深既不能制亂,反爲亂衆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失地千餘里】。

  元成宗大怒,命令處斬劉深,命劉國傑(此人與劉深齊名,爲張弘範麾下雙子星)率數萬精兵,再次進討,結果依然作戰不利,【屯戌險隘,難以破獲】元成宗不得已,增兵至十萬,從雲南貴州兩路夾擊義軍。經過兩年苦戰,付出巨大傷亡後,劉國傑方纔先後擒殺奢節、宋隆濟。

  畢節風光,曾經的水西戰場現在幽美如畫

  元成宗雖然艱難平定了水東水西之亂,但並未廢除兩土司,兩土司被削減的土地很一部分更是交給了播州楊家,導致播州楊家的坐大。這時元朝才建立30年,滅宋不過20餘年,由此可見元軍戰鬥力退化迅速到什麼地步。同時,元代使用軍戶制度來建立軍隊,卻又不放心讓大量漢人加入軍隊。然而在蒙古貴族的盤剝之下,軍戶制度日漸衰敗,負兵役義務的底層蒙古人承受着極大的負擔,而不再有徵服戰爭則使得他們無法獲得戰爭紅利。

  蒙古騎兵,他們在元朝建立後戰鬥力迅速退化

  爲了自籌裝備,不少蒙古人不得不賣兒賣女,甚至典身爲奴,來湊足從軍的盤纏。這樣的情況下,蒙古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紅巾軍起義尚未爆發時,就出現過一萬官軍屢屢被36名山賊打敗,之後朝廷只能招募鹽商將這羣山賊平定的窘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原紅寇(指紅巾軍)未起時,花山賊畢四等僅三十六人,內一婦女勇捷,聚集茅山一道宮,縱橫出沒,略無忌憚。始終三月餘,三省撥兵,不能收捕,殺傷官軍無數。朝廷召募鹺徒朱陳,率其黨與,一鼓而擒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宰相脫脫之弟也先帖木兒率十餘萬大軍,含輔兵多達三十萬,討伐紅巾軍劉福通。元軍中頗有阿速衛(來自北亞的欽察人組成)等強兵。元軍和義軍並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交戰,期間劉福通發動一次小規模奇襲,斬殺元軍先鋒鞏卜班。隨後對峙月餘,元軍夜驚,三十萬大軍轟然崩潰,也先帖木兒僅收散卒萬人退守汴梁。一次夜驚損失29萬兵力,實在是古今所未有。1353年,元軍主力又在高郵之戰中被張士誠所摧毀。實際上,到了這時候,元王朝所能依賴的,就都是各地的義兵、地主武裝了。原來的正規軍體系,已經徹底崩潰了。

  元順帝使用地主武裝,上來就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權限,這與唐末、金末都不同。這樣下來,即便平定了義軍,元順帝最好的結果亦不過當一個漢靈帝,到他的兒子則會成爲漢獻帝,但他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了。

  韓國影視劇中被美化的元順帝,歷史上以喜歡與西藏喇嘛共享自己的嬪妃著稱

  實際上,走到這一步之後,元末軍閥混戰就成了南方漢人和北方漢人爭奪天下霸權的戰爭了,而元帝在其中主要發揮的只是象徵意義。就以察罕帖木兒和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爲例子。他們出身地主,都是漢化程度極高的蒙古人,有自己的漢名(李察罕、王保保),所依賴的軍隊主要都是自募的漢人軍隊。假設這一對父子獲勝,建立的新王朝亦不可能還注重蒙古貴族的特權,而是必然像沙陀李氏一樣走向全盤漢化的道路了。這一點從李察罕和王保保麾下重將的身份也能看出。關保當系漢人無誤,貊高可能是蒙古人,但名字的組成來看,應當也高度漢化。而另一家大軍閥孛羅帖木兒雖然是元初重臣紐璘的後裔,但麾下軍隊也以自募的漢軍爲主,其重將孔興同樣也是漢人。

  影視劇中的王保保形象

  而關中的李思齊、張良弼,遼東的劉益,這些軍閥乾脆就是漢人。他們雖然打着忠元旗號,代表的無非是自己所在地域的漢人之利益。對於指責他們跋扈的蒙古族官僚,殺起來絕不手軟。在編制上,北方軍閥的軍隊也是高度中原化的。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父子在作戰時並不是很依賴騎射手,而具裝衝擊騎兵卻頗爲精銳,重步兵質量亦佳,同時喜歡使用土木工事作戰,這是明顯的漢族軍隊特徵。至於王保保逃亡草原後使用遊牧軍隊對抗大明,是因爲其時他已經沒得選擇了。

  洪武北伐示意圖

  北方軍閥對於明王朝北伐的抗拒,無疑是得到大量北方漢人的支持的。因爲這已經無關於元王朝的利益,而是在於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哪一方能夠在新時代有更多話語權了。事實也是如此,朱明王朝統一全國後,南人一度打壓北人,朱元璋不得不借南北榜案殺南人氣焰,來平衡雙方,挽回北人之心。所以,不要再說什麼漢人拖了蒙古兵後腿這樣的怪話了。在蒙古兵徹底腐朽掉的元末,漢人一旦得到自主權馬上就有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元末朝廷中,漢軍纔是大股東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