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駿稱他在國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讀了《未央歌》這本書,後來高中老師上課第一天又推薦了這本書,班上的同學大多很喜歡,還曾嘗試扮演書中角色。大三時他被唱片公司發掘,當時他寫了四首半歌,其中一首就是未央歌。1997年他與書的作者鹿橋在美國相會。1959到1989年間,這本書是台灣各大書局熱門書,風靡校園,影響了很多人。

鹿橋,原名吳訥孫,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他於1943年開始創作以聯大學生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巜未央歌》,1945年完稿。完稿時作者26歲。1959年書稿在香港正式出版,由台北商務印書館再版。由於作者堅持要以繁體字形式出版,因此在大陸出版更晚。

《未央歌》的主角是一群聯大學生,小說記錄了鹿橋記憶深刻的戰時大學生活的艱苦和浪漫,一代學子的理想與情懷。歌曲中提到的藺燕梅、伍寶笙、大余和小童是小說中最主要的四個人物。他們的愛情、經歷、成長與擔當都是作者著力渲染的對象。鹿橋也在他們身上呈現出傳統文化人格的不同類型與特徵:例如天真的小童身上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而為人方正的大余則是儒家文化人格的代表。

除了他們四人,小說中還塑造了大批聯大學子,他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未央歌》採用了一種浪漫的筆調,小說從聯大建校開始寫起,對特殊時期的這所大學生活有大量細節描寫。如開篇寫聯大生活"校內的設備是多麼難叫學生滿意!可是學生們心上卻把圖書館、試驗室放在校外山野、市廛中去了。外文系的學生說:「警報是對學習第二外國語最有利的,我非在躲警報躺在山上樹下時記不熟法文里不規則動詞的變化。」社會系學生有走不盡的邊民部落要去。地質系的更不用說了。暑假初出發去西康邊境的旅行團尚未回來,近處的早已把海源寺一帶尋獲的三葉蟲化石整理完又出發去澄江看水河遺迹了。"這所富於傳奇性的學校也成為小說中的主角之一。

小說對青春、校園、愛情、人生的思索頗能打動人心,感動黃舒駿的大概也正在此。

(《未央歌》里的小童,被認為有最多作者鹿橋自己的影子。吳訥孫在昆明上西南聯大,曾經與汪曾祺同住一個院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