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簡單的快樂,是哼着小曲擼着串,旁邊那有幾個朋友;有種常見的悲催,是別人喫着海鮮拼盤,自己只能嚥着口水。爲何?後怕。曾經發生過的嘴脣腫脹和渾身發癢的痛苦,依然歷歷在目;還有些不幸的人,剛喝了點牡蠣湯,盤裏的螃蟹還沒來得及啃,就感覺呼吸困難。沒錯,這是些食物過敏者。是何種原因奪走了口福?能破嗎?往下劃拉。

  過敏反應,是B細胞產生的抗體,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超免疫應答。通俗地說,就是免疫系統反應過頭啦。過敏原,喫下的食物,肌球蛋白會與IgE結合,在肥大細胞上搞到一起,這些細胞含有組胺等顆粒,會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粘液腺和支氣管產生作用,也會引起瘙癢。

  過敏原因是有規律可循的。按照美國的規定,需要進行過敏原提醒標註的有8類食品,包括貝類、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小麥、大豆、魚類,這些食品佔食物過敏的90%。咱們這兒的研究結果是,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中,食物誘因佔77%,其中小麥佔37%,小麥製品中的麪筋是過敏的主要原因;水果類常見的是桃子;堅果類主要是腰果。有些過敏,比如兒童對雞蛋和牛奶過敏,會逐漸獲得耐受性,而貝類過敏通常會伴隨一生。歐洲調查表明,4.8%的成年人對蝦過敏,在某些地區則高達7%。看到沒,缺口福的人還是挺多的。

  食物過敏現象挺普遍,但是,在診斷和糾偏方面,效果都不太理想。目前,精細的判斷方法,是進行皮膚點刺試驗以及特異性IgE測量,但是,以貝類爲例,特異性只有50%。啥意思呢? 就是有一半陽性結果的人,可能永遠也不出現貝類過敏的症狀。就是說,如果提前去做這個檢測,或許就會在人生中錯過批量的大蝦和貽貝,冤不冤?還有個判斷的麻煩,是隻對某種貝類過敏,比如喫賴尿蝦過敏,但喫對蝦和龍蝦就沒事,而測試是沒法識別交叉反應的。還要悄悄地告訴您個祕密,看到陽性檢測結果,大夫基本會建議您杜絕一切貝類。這叫職業保護,免得您喫出呼吸困難來找人家麻煩,躲着點,對誰都好,您懂的。

  讓人糾結的是,當前還沒有特別靠譜的主動脫敏方案,喫抗組胺藥,可以緩解輕微症狀,但是沒法避免嚴重的反應,而且,如今還沒有能徹底治癒過敏,讓口福迴歸的靈丹妙法。口服肽類的免疫療法,現在處於嘗試階段,但是,治療時間需2到5年,而且存在過敏性副作用等風險,每年的費用也需要1000美元。相關的疫苗,現在還處於動物試驗期,據稱,打3針低劑量過敏原疫苗,能使IgE降低70%,有潛力,不過還需觀望。那種打1針,就救回口福的願景,還看不到真正實現的期限,或許再等5年,也許20年吧。

  感到絕望?別太悲觀,不就是點蝦和蟹嘛,咱們來聊點有趣的事兒吧。在2016年時,新西蘭學者做過研究,發現幼年時期經常吮吸拇指、咬指甲的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後,比同齡的其他人,更少出現食物過敏。這項研究涉及了1037個生活在被農村環繞的沿海城市的孩子,測試在孩子5到11歲之間開始,93%的受試者在32歲時再次接受測試,測試物五花八門,包括草、貓、棉絮、黴菌、蟑螂等等。結果顯示,被父母描述爲愛吮拇指、咬指甲的娃們,其中31%至少比同齡人要少1種過敏反應。但是,大夫們不建議靠這種辦法來減少過敏,因爲,會有影響牙齒髮育和導致感染的風險。不過敏,但牙搞壞了,咬不動蟹腿,那還是沒口福嘛,是不?

  您真有耐心,都快看完了,那咱們就來點實用的吧,說說最常見的3類食物過敏的應對之策。小麥過敏,誘因是麪筋,其中,做麪包和通心粉的小麥粉,麪筋蛋白含量最高,如果對小麥 過敏,要避免進食有小麥成分的食品,主食需要用米類、雜糧、豆類、薯類等來代替,在買加工食品時,要仔細看包裝上的配料表;水果過敏中,主要種類是桃,常見的誤區是,以爲導致過敏的是桃毛,實際上,過敏蛋白是存在於果皮、果肉、果核中的,因此,只削皮去毛,是起不到預防作用的,而且,通常對桃過敏,也會對芒果及蘋果等過敏,沒別的辦法,只有避免進食;堅果類過敏,主要是腰果,這類過敏挺嚴重,有時只喫1到2粒,就可能引起休克,輕者也會有嘴內刺癢、流口水、打噴嚏,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要及時送醫搶救,回來後,不僅不能再喫腰果,就是含此類成分的飲料及糕點,也不能再沾啦。食物過敏,雖有輕重之分,但是,也會有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因此,有過敏史,就不要再以身試錯,忍着點,別爲幾口吃的冒風險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