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之後

  身上哪個地方最累?

  結果得票最多的是“嘴”

  聚會上,幾個朋友聊起當媽後最難的事情是什麼。

  大家說,孩子小的時候,餵母乳辛苦,晚上哄睡熬人,和老人育兒理念不同糟心。

  可等孩子漸漸長大才發現,其實還有比這些更難、更煩的,那就是說話。

  對孩子說話累,與老公溝通難;想要清淨時,七零八碎的事情逼得你嘮叨到吐血,可想要找人聊聊天時,卻發現心事無處訴說。

  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能說出的是勞累和困惑,說不出的是委屈和寂寞。

  說與不說,都是難。

  1

  媽媽的寂寞,無人可訴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自從自己做了全職媽媽之後,感覺每天都要和寂寞作戰。

  一睜眼,就是一個寶寶,一張作息表,週一到周天,月初到月末,生活就好像是單曲循環。

  每天交流最多的人是孩子,內容也都是繞着孩子轉,連說的話也幾乎一成不變。

  一遇上孩子爸爸出差,她就只能在微信上跟別人說說話,而且還得找個固定時間一次性回覆。

  實在憋得慌了,就藉着去菜市場的機會,多逛幾個攤位,至少還可以多說幾句“多少錢”。

  這位媽媽說,以前上班的時候,總覺得工作挺無聊,可現在卻無比懷念工作的日子。

  因爲至少那時候能每天見見不一樣的人,跟同事說說不同的話題,聊聊各種新鮮事。

  可現在,她與這個世界的對話中好像只剩下了寶寶。

  很多女人當媽後,都不知不覺地活成了一座孤島。

  我們好像再也沒有機會與閨蜜酌着小酒,嗑着瓜子,徹夜長談;

  與愛人早已沒了山盟海誓,連一句最普通的小情話也彷彿是上輩子的事。

  孩子在偷走女人睡眠、美貌、時間的同時,把暢快說話的資格也順便拿走了。

  海明威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佈公地談心。可當媽的人,既沒有談心的對象,也沒有談心的功夫。

  每天一睜眼,便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家裏的油鹽醬醋,生活的婆婆媽媽。

  當使盡洪荒之力處理完滿地的雞毛後,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你處理下心情,就連聽你一句嘮叨都是奢求。

  在小區裏,總能看見三五成羣的媽媽,推着車,抱着娃,熱聊到太陽落山都不願散去。

  其實,她們遛的不是娃,而是寂寞,一通嗶哩吧啦是對自己最好的安慰劑。

  朋友圈裏,總有媽媽瘋狂地發佈她們的各種瑣碎。

  其實,她們哪是爲了炫富曬娃,只是想刷個存在感。看到有人點贊留言,就好像還有人記得你的存在。

  有了孩子的生活喧鬧到爆,可媽媽的內心,卻變得冷清寂寥。

  2

  媽媽的無奈,都在言不由衷裏

  那些職場媽媽呢?每天穿梭在各式各樣的人羣裏,說話的對象和機會倒是不少,卻透着另一番無奈。

  電影《找到你》中,律師李捷是個標準的女強人,有着一張利嘴。

  法庭上,她舌燦蓮花,把原告說得無力反擊;酒桌上,她左右逢源,一兩句話就把客戶輕鬆拿住。

  就算是爭奪女兒撫養權的難題,她也是毫無懼色,義正言辭,把狠話一句句痛快地甩到前夫臉上。

  說話,是她的工作,她的本事,她的武器,可這又能如何呢?

  當李捷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後,依舊是沒有一個人可以與她說說貼己話。

  更可悲的是,外面的世界消耗了這個女強人太多的元氣,她甚至連問一句保姆是個什麼背景,家裏究竟發生了什麼,孩子到底好不好的時間都沒有,以致於給自己埋下了危機。

  有多少像李捷這樣的職場媽媽,她們每天都帶着面具與這個世界說話,一副伶牙俐齒只是養家餬口的工具,維持自尊的必需。

  對同事,她們要拿捏好分寸,說得謹慎謙和。

  對領導,她們要善於猜心思,說得恭敬得體。

  對父母,她們要成熟懂事,說得雲淡風輕。

  對朋友,她們也想表現得陽光快樂,輸出點正能量。

  就算是最親近的老公,她們也習慣了有事時快三秒,三下五除二溝通清楚;無事時就慢三秒,提醒自己牢騷不可太盛,怨言不宜太多。

  有些煩惱,說了也是白說;有些心情,一旦說透,連自己都覺得活着真沒意思。

  身爲母親,人近中年,思慮得周全了,話能說得更圓了,卻再難找回小女孩時肆意談笑、嬉笑怒罵的快意了。

  最終打敗我們的往往不是職場的辛苦,而是內心的不自由。

  爲了更好地活着,必須努力說,加油衝,我們沒有停下的資本。

  3

  媽媽爲了孩子,變成說話的機器

  某論壇上有個問題,當媽之後,身上哪個地方最累?

  結果得票最多的是“嘴”。

  沒錯,只要孩子一發功,媽媽的嘴就要無數次地被激活,一直用到透支。

  孫儷曾在微博裏叫苦,兩個孩子每人每天都要叫800次媽媽。

  於是,她定了個小規矩,以後叫媽媽的次數要有限制,遇到重要的事再叫媽媽。

  誰知,此言一出,兩個孩子當場叫了100遍媽媽,娘娘的頭更痛了。

  一聲“媽媽”的呼喚,就是戰鬥的號角,人肉版復讀機、故事機、大喇叭就要立馬上線。

  更可怕的是,這還是一場持久戰,全面戰,不分時間,不分場合,讓你說到趴。

  寶寶還不會說話時,媽媽們要拼命地向他介紹這個世界,教他認識每一樣物品,學說每一句話。

  終於會說話了,媽媽又成了會說話的詞典,要應付孩子千奇百怪的十萬個爲什麼。

  再長大些,媽媽又進入瘋狂的學習輔導。

  教拼音教到舌頭打彎,講作文講到語盡詞窮,講數學講到雲山霧罩,遇到不會的英語終於可以閉嘴了,卻又見不得他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母,指指點點又來一通。

  就連出個門,旅個遊,也要像唐僧一樣,不斷地叮囑他不要亂跑亂跳撞到別人,弄壞了花花草草也不好。

  當然,最費唾沫星子的,是娃們那些細小的生活習慣,不讓你說到天昏地暗,決不罷休。

  記得女兒小時候不愛吃青菜,一到吃飯時,我的脫口秀專場就開始了。

  要麼是飽滿的讚揚與歌頌:

  “哇!這朵西藍花好漂亮,寶寶,吃了它,你也變得漂漂亮。”

  “呀!小菜心真可愛,你是媽媽的小甜心,當然要吃一根。”

  要麼是走心的科普講座:

  “寶貝你知道菠菜有多神奇嗎?它身體裏藏了十多種營養呢。從前有個大力水手,只要一吃菠菜,就力大無比,你想不想試一試?”

  實在不濟,就乾脆拿出一本教育寶寶好好吃飯的繪本,引經據典,邊讀邊勸,邊念邊哄。

  好不容易等人家扒拉了兩口青菜,高高興興吃完去玩了,我卻口乾舌燥,食慾全無。

  有時,看着熊孩子油鹽不進,撒潑打滾的樣子,就忍不住大吼一番。

  可事後,總會有一大堆專家來告訴你,父母不會說話,孩子的性格會受影響,未來的一生都會出問題,我們又開始忍不住地擔心和懊悔。

  與孩子說話,不僅好累,還好難。

  娃說我們是怒吼派七段,老公說我們是嘮叨癌末期。原來,當媽的這條舌頭,橫豎都是個錯。

  摸摸嘴巴上的繭子,真的感覺諷刺又悲催,我們終於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可這個鍋,到底該誰背?

  4

  媽媽的言語,透着人生苦樂

  說話,這件最普通不過的事情,在媽媽的世界裏被賦予了更多的苦樂,更復雜的意義。

  閨蜜小麗是單親媽媽,在家時,她就像個話癆一樣,不停地與孩子說話。

  小麗總是語氣誇張,抑揚頓挫,一件平常小事也常被她渲染得十分有趣。

  女兒每次看到她眉飛色舞的樣子,就忍不住好奇地問這問那,也跟着嘰嘰喳喳起來。

  小麗說,她不想讓孩子覺得冷清,有人說話,家裏就有人氣兒,孩子就有安全感。

  因爲是單親家庭,小麗一直擔心孩子性格內向。

  她就想方設法讓女兒也變得愛說話,這樣孩子就容易交到朋友,性格也會開朗。

  而小麗自己,也漸漸習慣了用說話“活着”的生活,彷彿自己不再寂寞和無助。

  用勁地說話,是這個女人保護孩子的鎧甲,是自己笑着活下去的方式。

  恐怕每一個當媽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世界上彷彿有兩個自己,一個喋喋不休到累趴,一個寂寞到無語。

  亦舒說,“能夠說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

  對媽媽而言,那些說得出、說不出的,最終都淹沒在了瑣碎和勞累中,化成了自己臉上的皺紋,心上的年輪。

  如果你遇到一個媽媽,她滿嘴都是雞毛蒜皮,甚至怨聲載道,那也請拿出一些寬容;

  因爲她可能正承受着身體的疼痛,內心的孤獨,正經歷着一個女人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候;

  如果你看到一個媽媽,滿臉疲憊,只是沉默,那就請不要打攪,不要詢問;

  因爲她可能正在消化生活的苦悶,在難得的安靜中積蓄明天的力量。

  希望無論晴天雨雪,順風逆流,每個當媽的女人都能心懷憧憬,擁有自我,痛快地說,痛快地活。

  恐怕每一個當媽的人

  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世界上彷彿有兩個自己

  一個喋喋不休到累趴

  一個寂寞到無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