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属于工作,夜晚属于生活。日落之后,让我们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很开心和你一起度过晚间时光,太阳下山以后,记得还有我们陪你聊聊天。

在我们整个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说过最多的一个词,应该就是听话了。从小妈妈就会摸着我的头说,“要听话啊,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也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被灌输着这种思想,可是后来我发现,越是长大,我就越想说一句:妈妈,我不想再听话了。

上周末,心理学家、作家武志红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宠物的故事。几年前他看到一则消息,一个女孩子在网络上发布了“寻猫启事”,正在找她的猫。五年前,这个女孩养了一只猫,那只猫和她关系很亲,每天她下班回家,猫咪都会到门口来迎接她。她把这只猫当成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所有的心事都会向这只猫倾诉。然而有一天她回到家,却发现妈妈把这只猫卖了。

对,卖了,没有经过她的同意。这位妈妈一定没有想过,这只猫对她来说可能只是一只猫,可是对这个女孩呢,却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故事,小的时候,他养了两只小兔子,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那是他最看重的玩伴,一个小男孩、两只小兔子就这么互相陪伴着,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他,你出去玩的时候,小兔子跑出去了,它们丢了。这个天大的噩耗,小男孩只好试着去消化。后来,他长大了一些,在父母看来,是“懂事了”之后,爸爸妈妈又告诉他,你小时候的那两只小兔子,其实是我们看到家里被它们搞得太脏了,就把它们送给邻居了。我们也没想到,邻居把它们吃了。

一句“我们也没有想到”,就算是给小男孩的一个交代了吗?这个故事,直到现在,每次想起都让我觉得过分残忍。

还有一些网友,在他们的童年里,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的宠物或是心爱的东西,被父母随意处置。一个网友说,他小时候养了一只小鸡,有一天,父亲把他和小鸡赶到阳台上,然后给了他一把刀,告诉他,“你必须把小鸡杀死才能进屋。”还有一个女生,她小时候养过好几条狗,都被她父亲杀掉吃了。

而父母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却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哭闹,父母往往会说,“乖,不哭,你要听话。”如果在他们“安慰”之后,孩子还是不肯安静下来,他们就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有时候,父母口中的那句“听话”,重的让我们很难承受。

连歌里都在唱着,“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可是父母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一定对吗?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们的父母也一样。如果父母的“话”是错的,我们还要乖乖照做,那么教育是不是就变成了教唆?

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常听见一句话,“我是为了你好”。可是这种所谓 “好”的标准,是谁认定的呢?这种“好”,是父母心里的好,而不是我们喜欢的好。拿我来说,我就总是因为秋裤和妈妈闹别扭,因为,她总是“觉得”我冷。

我们总是被要求遵循别人的规则,在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做一个乖巧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要听老板的话,做一个踏实肯干的好员工。只要一直这样听话,就能活成人生赢家。

其实,听话这个词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话”终究是别人的话,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可是我们心里的声音呢,总是被习惯性地忽视。我们不用去安排生活,因为父母会按照他们认为对的给我们安排好;我们也不用规划未来,因为父母会给我们选好一条“走向成功”的路。

在分享当中,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他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他认为,“家庭中,要建立并尊重规则。好的家庭规则,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说了算的独立空间;二是建立在爱与包容的基础上,而不是只有秩序和服从。”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话。

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我们在长辈的眼中,永远都是孩子,可事实上,我们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也有决定自己走哪条路、如何去走的权力。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被要求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要自己做主。

如果你有情感问题,或是有好的故事想与大家分享,欢迎给我们投稿。

我是永远找不到路的实习生瓜立,以上就是今天的时间夜总汇~

夜深了,北京时间与你共同期待全新的一天,晚安!

相关文章